
2013年,东营市深入实施“黄蓝”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实现了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东营地方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拉动全市经济效应明显。
一、2013年东营市地方经济发展特点
(一)地方经济占比高,主体地位明显。2013年,东营加大措施落实黄蓝战略各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250.2亿元,其中地方生产总值23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8%,地方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地方工业企业规模大,企业效益好。东营市加快工业提质增效步伐,工业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2013年,全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了10652.6亿,占全市的90%;地方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63.6亿元,占工业利税全市的.3%;地方工业利润929.39亿元,占全市75.3% ;地方工业利税1271.37亿元,占全市65.8%。
从工业增速看,2013年,在全国工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东营地方工业增速18.1%,好于全市及全省的水平,分别高于全市、全省5.4、6.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
从工业效益增速看,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呈现向下波动,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的主导力量已经发生转换,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地方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分别增长了18.6%和17%,增速虽有放缓,但增长势头依旧;油田企业效益增速下滑明显,利润和利税分别出现了-22.6%和-18.1%负增长,创近5年来的新低。可以说,在全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地方工业企业扮演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三)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增速快。2013年,地方投资2055.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88%。地方投资增速21.9%,分别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全市1.1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为平稳,但地方增速始终处于高位,近两年地方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好于全市水平。
(四)服务业贡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74.59亿元,同比增长10.3%,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22.0%,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因此,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当前东营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整体放缓。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东营经济发展整体呈放缓趋势,尤其是受工业影响,地方经济增速也呈现放缓趋势。2013年,全市工业企业所涉及的10个主要行业里面,只有纺织业效益指标增速好于去年同期,其余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下滑,下行的风险已经形成。其中,增速下滑幅度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13年,该行业工业增加值仅增长 1%,增速较去年下降0.9 百分点;主营收入增长-7.2%,增速较去年下降了10.1 百分点;工业利润增长-22.3% ,下降了26.5 百分点;工业利税增长-17.9% ,下降22.5%,创近年来最低。
(二)地方经济对石油行业的依赖性大。东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油而兴。与石油行业相关工业企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围绕石油行业所形成各类产业群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依旧很大。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石油行业不景气现象已十分突出,其相关联的地方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增速出现连续回落。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我市经济整体运行质量。
(三)服务业水平还较低,新兴服务行业还未成规模。2013年,东营市的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服务业的比重还较低,多是以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服务品种单一而传统,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高端服务型企业还很少,与一、二线城市相比,服务行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有较大差距,不同程度影响我市服务行业发展水平。
(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较多,对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影响较大。目前,东营工业企业利润和利税贡献较大的10个行业中,有6个属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这些行业在取得可观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环境污染造成一定污染,制约着东营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东营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涉足高端、新型服务领域,培育一批龙头型企业,加快创新经济体系,在注重效益的同时加快转型,增强地方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黄蓝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基础保障,推动东营实现跨越发展。
(二)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一个龙头、三个增长极”的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支持各县区、开发区在转型升级、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引领全市新一轮发展上水平。二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未来有一定前景的企业,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采购。
(三)“油、地、军、校”联合发展,实现经济资源“共享”。树立“油地军校、一盘棋”的思想,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发展、支持油田建设,支持石油大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支持济军生产基地加快改革发入推进资源整合,挖掘区域资金、科技、人才、市场、土地等资源潜力,携手推动区域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