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word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07:05
文档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没有
推荐度:
导读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没有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综生物部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具膜细胞器。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的环境浓度,导致红细胞不断吸水而涨破。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答案】B

【解析】本题以坐标图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酶的本质、特点及功能的相关知识。观察曲线图看出,甲酶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说明甲酶能抗该种蛋白酶的降解;从酶的化学成分上来看,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甲酶也可能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RNA;乙酶的活性不断降低,说明能被该种蛋白酶降解,其本质为蛋白质;乙酶被降解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

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光合作用的场所、过程及特点等知识。镁是植物细胞中叶绿体色素的重要组成元素,若幼苗在缺镁的培养基中培养,会使叶绿体中的色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反应强度降低,生成的ATP及[H]的量也随之降低,而后暗反应强度也会降低。

4.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C5H11C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主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水分及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甲组外表皮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吸收水分比乙组浸泡在蒸馏水中的外表皮要少很多;这样再用蔗糖溶液处理,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就低。

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由题干信息获知该肾上腺素的靶器官包括心脏,其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应激状态、内脏神经刺激和低血糖等情况下,释放入血液循环,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引起心跳加快;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而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

6.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
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醋酸洋红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双缩脲试剂脂肪颗粒被染成紫红色
C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甲基绿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教材中不同实验的染色或某些颜色变化。植物脂肪的鉴定用苏丹Ⅲ(或苏丹Ⅳ)试剂呈橘黄色(或红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应该选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甲基绿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呈现砖红色沉淀。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

29.(9分)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29.【答案】(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识图能力的相关知识。(1)CO2浓度降低后,直接影响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导致C3化合物的量减少,确定物质A是C3化合物,物质B是C5化合物。⑵CO2浓度为1%时,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⑶CO2浓度为0.003%时,C3和C5化合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后,暗反应保持稳定,此时仍根据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的反应式确定,C3化合物的量应是C5化合物的量的2倍。⑷CO2浓度降低,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因为暗反应减弱,所需的ATP和[H]减少,光反应强度减弱。

30.(10分)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0.【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的有关内容。⑴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人体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人体内的全套基因,但是其各个细胞的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⑵抗体的产生属于体液免疫,此过程中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快速、大量的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不变)

31.【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如图所示  (3)增加  (4)减弱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⑴人登岛捕食狐,同时人和狐都以野兔和羊为食,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病毒营寄生生活,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⑵如图所示。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数量大大增加,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内斗争加剧。⑷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捕食者增加,可以使被捕食者数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生存能力增强,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

32.(8分)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B 、b ;C、 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32.【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  ①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  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⑴由各组杂交组合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看出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即遵循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⑵题干中个体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至少含有一个先行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百花。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自由组合的计算规律,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各对组合的结果,确定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蛾对等位基因相同。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9.【生物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          和         。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          。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           和         

             。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                 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39. 【答案】(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解析】⑴该同学筛选能降解原油的菌株,可以将样品稀释液置于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该培养基功能上属于选择培养基。⑵菌株的接种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⑶菌株分解周围的营养物质,出现分解圈,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强。⑷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培养要求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避免周围其他细菌的污染。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光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              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所固定的       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       和         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0.【答案】(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

【解析】⑴在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中,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⑵生物群落包括该环境内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在食物网(或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⑶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等原理。⑷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011年高考新课标理综——生物试题

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答案】C

【解析】红细胞会吸水涨破的原因是由于水分子进入红细胞,而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部的血红蛋白不能出膜,从而导致进入红细胞的水分子大于从红细胞中出去的水分子,最终吸水涨破。

【评价】本题考察中4℃是一个小,容易误导学生选择D。但是本题的考察难度比较低,因此通常学生都可以很容易作答。

2、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答案】B

【解析】乙酶的活性随着受蛋白酶处理的时间延长而降低,因此可知乙酶的分子结构等被蛋白酶所破坏,而甲酶却没有被影响,可能是甲酶能抗该种蛋白酶,也可能是因为甲酶是RNA。

【评价】关于酶的图像本题的考察方式是一个突破,而且考察了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但是本题的考察点并不难,因此学生较容易得分。

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   )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答案】B

【解析】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缺少镁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光反应减弱,同时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因此也会使得暗反应强度减弱。

【评价】镁元素的功能,叶绿素的功能都很容易答出,但是学生分析的时候很可能会选择D,忽略了暗反应强度也会改变的部分,因为感觉上叶绿素与暗反应无关,因此会有一些同学选错。

4.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 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了物质跨膜运输及质壁分离的实验的原理。甲组在完全培养液中浸泡,表皮细胞会吸收完全培养液中的一些矿质元素,从而使得细胞液浓度升高;乙组在蒸馏水中浸泡,表皮细胞会吸水,使得细胞液浓度降低。将两组细胞均放入蔗糖溶液中时,甲组细胞渗出的水量比乙组低。而第二问题,比较具有迷惑性,水分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评价】本题的阅读量比较大,学生可能因为阅读不认真而忽略一些关键点,同时最后一问具有迷惑性。

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因此C选项具有明显的错误。

【评价】B选项中很多学生认为只有体液调节,其实在前半句话中就已经体现了神经调节的作用,这是内环境调节的考察中比较简单的方式。

6.下表中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
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醋酸洋红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双缩脲试剂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甲基绿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婓林试剂

吡罗红

婓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答案】A

【解析】脂肪应用苏丹IV染液鉴定染成红色;葡萄糖需要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产生砖红色沉淀;DNA用甲基绿检测,呈现绿色。

【评价】本题所考内容是平时复习中重点内容,应该将各种物质及鉴定试剂、现象总结,所以这仅仅是一个小检测,所以难度很低。

29.(9分)

在光照等适条件下,将培养在 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 和 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 化合物或 化合物)

(2)在 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         ;将 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

(3)若是该物质继续处于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 和 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比B的      (低、高)

(4) 浓度为0.003%时,该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 浓度为0.1%时的      (低、高),其原因是         。        

【答案】

(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两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而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

【解析】CO2降低会导致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升高,因此A物质是C5化合物,B物质是C3化合物。

【评价】本题需要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图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清晰的分析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

30.(10分)

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

(2)B、浆、记忆、特异性

【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泌的过程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而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种生物的全部基因,但是不同的组织的细胞所含有的蛋白质不同,这是基因选择性表的的结果。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而在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时候,记忆细胞可以迅速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评价】这道题的难度有点太低了,特别是(1)部分,将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别给了学生,只需要进行排序即可,真的是有点超乎想象。而(2)小题则仅仅考察了体液免疫的过程,并没有太难的内容。

  

31. (12分)

某岛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得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答案】

(1)捕食和竞争    寄生

(2)

(3)增加

(4)减弱

【解析】首先根绝题意可以绘制一下食物网关系,那么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和狐既有捕食关系,又同时以羊、野兔为食,存在竞争关系。病毒与对应的生物的关系属于寄生。人登岛第5年时,由于狐灭绝,所以野兔的数量会有所增加,从而导致种内竞争增强。

【评价】本题的难度不高,仅有(4)问相对较难,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会对被捕食者的种群进行了自然选择,会提升被捕食者生存能力,这叫相对进化,而这样就会使得被捕食者的传染病的流行程度降低。本空填写有一点难度。

32.(8分)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如A、a; B、b; 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B-C-)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答案】

(1)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后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都涉及到四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涉及的四对等位基因相同。

【解析】多对性状的遗传,肯定要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评价】高考真的没法猜,很多时候已经不敢相信今年还会再考多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了,但是想想遗传也只能考这个内容了,曾经跟学生说过,三对相对性状已经考了N次了,很可能要开始考四对相对性状了,结果今年就来了!四对相对性状的比值应该是(3:1)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_______和___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的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所固定的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和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

(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解析】类似于教材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结合微生物类实验的操作,可以很容易的作答。

【评价】本题的难度谈不上,因为在学习选修I的时候,我就把宝压在了微生物培养这一块,而这样的题可以说我们做了N多次,除了没有考石油,其他可能考的都做了一遍,因此感觉难度很低。另外对于题干中的“唯一”有一点建议,现在(九十年代以后)各大报刊杂志等都不在使用了,而且国家文字委员会建议使用“惟一”来替换“唯一”,看来高考还是不够与时俱进呀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15分)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

(1)有氧和无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解析】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的处理,既包括为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又包括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因此本空答细胞呼吸最恰当。植物池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群落。生态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

【评价】如果说这是一道选修III的题,那么惟一能说服我的就是(3)和(4)两小问。(4)的问题有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因为感觉后面的内容又有重复,所以可能一些心思缜密的学生反而不敢轻易作答。其实在复习的时候就很担心选修III会出生态,因为很多时候选III的讲解中注重的程度是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态工程,因为感觉生态工程的部分不容易讲解,更有点接近选I的特点。所以我们学校的“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的做法应该说是在本次考试中“成全了选I,略亏待了选III”

答案:

1—6 CBBCCA

29.(9分)

(1)C3 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 和C5 化合物的含理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 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35化合物的2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却减慢,导致C5 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ATP和[H]少

30.(10分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31.(12分)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 

(3)增加

(4)减弱

32.(8分)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

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 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 代时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4 ,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到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39.(15分)

(1)原油     选择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40.(15分)

(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

(3)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文档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含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没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