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08:52
文档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作者通过比较今本和楚简《周易》,认为战国楚简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与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的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相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当然,今本
推荐度:
导读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作者通过比较今本和楚简《周易》,认为战国楚简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与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的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相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当然,今本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

林 忠 军

(山东大学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作者通过比较今本和楚简《周易》,认为战国楚简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与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的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相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当然,今本并非十全十美,个别地方仍有错误,不必盲目崇拜。还有个别字的意义,今本不如战国本更清楚。

    关键词:楚简《易》;今本《易》;价值

Viewing the value of the current version of Zhouyi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version of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LIN Zhong-jun

(Center for Zhouyi & Ancient Chiese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Zhouyi of the current version and that of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no sharp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no matter in the symbols, names of hexagrams, remarks affiliated to the hexagrams and lines, or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Though the current version resulted from the sorting out in the later dynasties, it preserved a great number of characters identical to thos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r synonym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indisputably demonstrated the current version in general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nd superior to the version of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and other versions, and its authority was not weakened or undermined by the excavation of other versions. Surely, the current version is not a sheer perfect one and should not be blindly admired, for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takes in it, with some characters not clearer than those in the version of bamboo slips of Chu.

Key words: the Yi on the bamboo slips; the Yi of current version; value

    近期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战国楚竹书》(三),首次公布了楚简《周易》,使几千年的战国《周易》重见天日,虽然楚竹书《周易》不完整,“总五十八简,涉及三十四卦内容”(第133页)[1],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周易》最早的版本,它的发现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先秦《周易》版本和《周易》版本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周易》通行本出自汉代费氏古文本。在汉代,《周易》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立于官学的今本《易》,即由汉初田何传授,施、孟、梁丘等人使用的《周易》版本;一个是民间流传的古本《易》,是由费直传授,东汉马融、郑玄、荀爽等人使用的本子。根据《汉书》记载,由于《周易》为卜筮之书,免于秦代焚书之灾,这两种版本除了书写不同,其重要差别只在于其一脱去“无咎”和“悔亡”。《汉书·艺文志》云:

    及秦燔书,而易为卜筮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

    东汉后,古文经流行,《后汉书·儒林列传》云:“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受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在古文易流行之时,官方经过了几次大的校书,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召开包括易学在内的经学讨论会,“考详异同”。并下诏令高才教授古文经传,“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后汉书·儒林传》)[2]安帝博选诸儒及五经博士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订包括《易经》在内的五经及其它文献,“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据今人金德建考证,此次校书是把今文本校定成古文本。(第261页) [3]而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用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但此次校刊的熹平石经是今文。经过汉儒整理和校勘,《周易》今古文版本不会有差别,唐代取王弼易为官学而为之疏,古文《周易》定为学界一尊。在疑古惑经影响下,宋儒有改经之习惯,但经清阮元等人校勘,《周易》古本成为今之标准本或通行本。很少人对于《周易》版本提出质疑,直到疑古之风兴起,学者对于个别文辞无法解释时怀疑《周易》有缺漏文字存在,遗憾的是未见到出土的文献。前几年马王堆帛书《周易》出土,成为学界能见到最早《周易》版本,《周易》版本问题又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帛书《周易》的不同卦序和不同文字引发学界热烈争论。但是对于版本中许多问题很难说清楚,近期公布战国楚简《周易》,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周易》版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战国楚简《周易》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没有很大的差别。就符号构成而言,战国楚简与今本、帛书、阜阳简在写法上存在差别,战国楚简本符号是由八—构成 ,今本符号是由--  —  构成,而帛本符号是由  —构成,阜阳简符号是由^ — 构成。虽然写法不尽相同,但其意义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同意王明钦、廖名春先生等人的看法。王明钦在研究了数字卦和王家台《归藏》符号后指出:“如果说,商周到战国时期,仍属于数字卦,其中‘一’、‘六’、‘八’仍表示着数字的意义,那么到了秦汉时期,它们就已经从表示数字的意义上脱离出来,变成了单纯表阴阳的符号。马王堆帛书《周易》以—表示阳爻,以  表示阴爻,若这两种符号仍代表‘一’和‘八’的意义,其占断之辞就不可能出现‘初九’、‘六二’等语,而相应的应该是‘初一’、‘八二’等等。因此,这里的八,当与王家台秦简和阜阳汉简中的    一样,都是代表阴爻的符号。可以说,秦汉时期八卦符号中的—与  (或八)就是今本《周易》通行的阳爻—和阴爻  的前身。  和  的区别本身很小,∧的两笔略分开就成了  ,而将  的两笔拉平便成了  。” [4]廖名春先生也有同论:“这和书写形式是有关的。竹简或帛书上的行栏很窄,像今本那样,写作  , 中间断开的部分容易模糊而连成直线,易与阳爻—混淆,而作  或  ,与阳爻易于区别。因此,阜阳简阴爻作   ,帛书阴爻作  ,并不一定与数字有关,而是为了突出它与阳爻的区别,对今本的‘  ’形加以变通的结果。”[5]由此,我们也有理由把战国楚简阴爻视为与今本阴爻同等意义。

    从文字上看,今本与战国本大致相同,尤其值得说明的是,有许多文字战国本同于今本,而不同于帛本,如:战国本和今本《周易》中所有的“孚”、“遇”、“上”字皆相同,而帛书“孚”作“复”字,“遇”作“愚”(或“禺”)。“上”作“尚”。又,战国本和今本遯卦九三皆作“係遯”,“畜臣妾”。“係”帛本作“为”,“臣”帛本作“仆”。战国本和今本睽上九皆作“见豕”,而帛书作“见豨”。战国本和今本蹇初六作“来誉”,而帛本作“来輿”。战国本和今本蹇上六作“来硕”,帛书作“来石”。战国本和今本夬九三作“君子夬夬”,帛书本作“君子缺缺”。战国本和今本姤初六作“繫于金柅”,而帛书作“擊于金梯”。战国本和今本萃卦辞作“用大牲”,帛本作“用大生”。战国本和今本困卦九五作“利用祭祀”,帛本作“利用芳祀”。战国本和今本遯六二、革初九作“黄牛之革”,帛本作“黄牛之勒”。战国本和今本革六二作“乃革之”,而帛本作“乃勒之”。战国本和今本井作“改邑”,帛本作“  邑”。战国本和今本既济九五皆作“东邻杀牛”,而帛本作“东邻杀牛以祭”。

    从文字意义看,虽然有许多地方用字不同,但字义相同。战国楚简《周易》使用了不同于今本的字,如卦名尨(蒙)、帀(师)、  (豫)、蛊(蠱)、亡忘(无妄)、大   (大畜)、欽(咸)、  (遯)、楑(睽)、訐(蹇)、繲(解)、敂(姤)、汬(井)等及卦爻辞中的卿(亨)、冬(终)、晶(三)、罗(离)、又(有)、僮(童)、是蜀(蹢躅)、攸攸(逐逐)等,这些字或是古字,或音同或音近或字形相近与今本可以假借。如“尨”音读“蒙”,《经典释文》云:“尨,莫江反,又音蒙。” 尨、蒙音同义通而假借。《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左传》僖公五年引做“弧裘尨茸。”《史记·晋世家》引作“弧裘尨茸。” 帀,阜阳汉简同,今本作“师”。“帀”,其字型同于“师”左偏旁,与“师”通假。《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   。” 卿,今本、帛本、阜阳简皆作“亨”。濮茅左云:“卿,古‘饗’字,甲骨文、金文、简文的字形都象两人相对而饮,《说文·食部》:‘饗,鄉人饮酒也,从食,从鄉,鄉亦声,许两切,’通亨。”(第139页[1]卦辞也有不同的字。如小过“飞鸟罗之”,帛本同,今本作“飞鸟离之”。罗离相通,《方言》云:“罗谓之离,离谓之罗。”是罗、离声转义同。其它通假字和古今字学界已有人作过研究,兹不赘述。

    有个别地方用字与今本不同,但字义相同或相近。如帀(师)卦上六“启邦”,帛本也作“启邦”,同于今本“开国”。(谦)上六“征邦”同于今本“征邑”。比卦“亡不利”,今本和帛本作“贞吉”。

    由此可以看出,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

    但是,战国本与今本除了在用字和字义上一致外,也有个别地方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国本有少字者,如,今本讼卦九二“归而逋,”帛本也有“而”字,战国本作 “归肤”,无“而”字。今本和帛本比卦六二作“贞吉”,战国本无“贞”字,今本、帛本和阜阳汉简比九五爻 “王用三驱”,楚简作“王三驱”,无“用”字。今本和帛本咸上六“咸其辅颊舌”,战国本无“其”字。今本和帛本恒卦卦辞皆有“利有攸往”,战国本无“利有攸往”。今本和帛本蹇卦辞皆有“贞吉”,战国本无“贞吉”。今本和帛本解卦六三皆有“贞吝(閵)”,而战国本无“贞吝(閵)”。今本艮卦有“无咎”,战国本和帛本皆无“无咎”。今本和帛本涣卦卦辞最后有“利贞”,而战国本无“利贞”。

    (2)战国简本有多字者,如 亡忘六二“不耕而获”,今本和帛本作“不耕获”,多“而”字。大  (大畜)卦“不家而飤”,今本和帛本作“不家食”,多“而”字。  (随)卦上六“係而敂之”,今本作“拘係之”,帛本句型同。多“而”字,且句型稍有变化。战国简本颐六二“曰蹎颐”,帛本也有“曰”,今本作“颠颐”,少“曰”字。遯初六战国本作“  亓尾礪”,今本和帛本无“亓”字。  (涣)卦辞“王假于庙”下有“利见大人”,今本和帛本无此句。

    (3)战国楚简使用了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如比卦楚简作“备筮”,今本和帛本作“原筮”。亡忘九五:“亡忘又疾,勿药有菜。”又,今本和帛本作“之”,菜,今本和帛本作“喜”。讼九二“三百户”,楚简作“三四户”。  (豫)六晶(三)“可  ”之“可”,今本作“盱”。

    战国本艮六二“艮其足”之“足”,今本作“腓”。“丌心不悸”之“悸”,今本和帛本作“快”。 

    战国本与今本不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战国本转抄之误,今本对比它本做以校正,如上述第(1)种情况,战国本语句虽简练但不太顺畅;还有第(3)种情况,战国本用字不同,其义难解,故这两种情况恐属于此类。一种可能是《周易》原本有误或不规范,战国本沿袭之,今本对原本和战国本进行了处理,使之更规范。如上述第(2)种情况,今本语句更精练,且通达,恐属于此类。不管是哪种情况,皆说明了《周易》在流传过程中,有因文字转换或抄写而出现的问题,后经历多次校正和整理而成为今本,这些整理是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虽然个别地方字句未能保持原貌,但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

    试以颐卦为例。战国简本颐六二“曰蹎颐”,帛本也有“曰”,今本作“颠颐”,似今本逸“曰”字,然考其,今本颐曰“颠颐”,帛本作“颠颐”,战国本也作“颠颐”。又,除了卦名外,其他与颐相连的多是两字,如“观颐”、“由颐”、“拂颐”,知六二作“颠颐”更胜。 

    笔者认为,今本无“曰”字,也未必是逸字。“曰”字恐是《周易》成书过程中吸收其他文辞的遗存。理由,其一《周易》文辞中凡“曰”字难解。古人解说多不能自圆其说。如今本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对于“曰”的训释,古人有两种观点,一是训“曰”为“说”,一是训“曰”为“日”。《经典释文》“曰,音越。刘云:曰,犹言也。郑:人实反,云日习车从。”(第354—355页)[6]后世多沿袭这两种观点,而今人高亨把“曰”当作“四”。(第234页)[7]笔者认为,训“曰”为“说”,此字多余,训“曰”为“日”,战国竹书本、帛书本及今本“曰”“日”写法清晰可辩,不可混淆,若可以把“曰”读为“日”,为何未发现任何版本将二者混写。高亨先生疑“曰”为“四”,则更无根据。考帛书《易传·昭力》,两次引用大畜九三皆为“阑舆之卫”,则知“曰”字多余。如廖名春所言:“今本曰字,用在此处,殊为不通”。“《昭力》引无‘曰’字,多一‘之’字,文从字顺,足证今本之‘曰’字有误。”(第188页)[8]又如困上六:“曰动悔有悔。”对于“曰”字解说与大畜卦大致相似。宋程颐说,“曰,自谓也。”(《程氏易传》卷四)今人高亨引王引之说,认为曰为语助词。考《象传》“动悔有悔,吉行也”,知此“曰”字多余。其二,卜辞、《归藏》与《周易》关系,前人作了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共识,认为易辞与卜辞、《归藏》文辞皆为卜筮类,其中卜辞和《归藏》之辞是卦爻辞形成的重要来源。今人学者屈万里曾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易卦因袭龟卜,[9]余永梁从句法和成语两个角度说明易辞仿卜辞而成,[10]鄙人提出《归藏》对于《周易》的影响。[11]而卜辞常使用“占曰”等字眼,与《周易》密切相关的数字卦多用“曰”字。如河南安阳四盘磨卜骨刻有:七五七六六六曰魁,七八七六七六曰隗。陕西歧山凤雏村出土甲骨刻有:曰其无咎既鱼(吉)。(第29-30页)[12]出土秦简《归藏》文辞皆用“曰”字,[13]因此,《周易》用“曰”字可能是吸收卜辞、《归藏》文辞时的遗存。而这种遗存在版本流传过程中,由于不符合《周易》卦爻辞体例而被整理者(如孔子儒家)有意删去,有个别未被删去则由于崇拜圣人而保留到今天。删去“曰”字,文句更顺畅,更规范。故今本颐卦无“曰”字当胜于它本。

    当然,今本并非十全十美,个别地方仍有错误,不必盲目崇拜。如今本《周易·涣九五》作“涣汗其大号。”《汉书·刘向传》引同。历代多依此解之,高亨先生、刘大钧先生、吴新楚等人以上下文为据提出此句存有倒文(第335页)[7](第310—311页)[14](第13页)[15],即“汗”和“其”位置互倒,当为:“涣其汗大号。”帛书《周易》作“涣其肝大号”是力证,而战国楚简也作:“  亓大  。”证明了今本有误。又,今本萃卦辞开始有“亨”字,战国楚简本和帛本皆无“亨”字。《释文》曰:“马、郑、陆、虞并无此字”,知今本衍“亨”字。战国本和帛本涣卦初六爻辞最后有“悔亡”,而今本无“悔亡”,知今本脱去“悔亡”。战国本和帛本既济九五爻辞最后有“吉”,而今本无“吉”字,今本脱去“吉”字。由此看来,虽经刘向父子和历代学士校勘今古文《周易》,对于脱去的“无咎”“悔亡”等辞进行过处理,但今本在流传过程中仍有脱有衍。

    还有个别字的意义,今本不如战国本更清楚。如革卦卦辞今本作“巳日乃孚”,战国本作“改日乃孚”;六二爻辞今本作“巳日乃革之”,战国本作“改日乃革之”。“改”与“巳”可以通假,但战国本“改”字意思更明确,符合革卦意义,革,有变革改革之意,《彖传》曰:“‘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显然,将“巳”释为“革”,战国本作“改”则胜于今本“巳”。另外,《周易》通例是每一卦卦爻辞说的未必是一个事,但每一卦有一个主题,即必须与卦名意义相关。如屯卦用“屯”,临卦用“临”,咸卦用“咸”,艮卦用“艮”等,革卦当用“革”字或“改”字,战国本用“改”字,符合革卦意义,革,有变革改革之意。今本作“巳”易起歧义。古者有读为“祀”者,训为祭祀;有读为天干“己”者或地支“巳”者,傅会改革之意。即是其证。  

    参考文献: 

[1]濮茅左.(楚竹书)《周易》(释文考释)[M].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金德建.经今古文字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6.

[4]王明钦.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A].古方,等.一剑集[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

[5]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J].周易研究,2000,(3).

[6]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廖名春.帛书易传初探[M].台北:文史出版社,1998.

[9]屈万里.易卦源于龟卜考[A].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A].周易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1]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J].周易研究,2001,(2).

[12]韩仲民.帛易说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3]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A]. 武汉大学海峡两岸青年论文发表会论文,2001.

[14]刘大钧.周易概论[M].山东:齐鲁书社,1988.

[15]吴新楚.周易异文校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林忠军(1960-),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文档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作者通过比较今本和楚简《周易》,认为战国楚简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与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的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相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当然,今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