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08:41
文档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

第1课同步测试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A.分封制和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君主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2.《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D.
推荐度:
导读第1课同步测试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A.分封制和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君主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2.《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D.
第1课同步测试

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君主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2.《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   )

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D.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3.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

A.明显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    B.铸造及使用都与战争有关

C.是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    D.是明确等级秩序的工具

4.史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及一继,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诸侯王国破坏宗法    B.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5.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    B.分封巩固了集权

C.政体强大向地方推广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在描述奴隶社会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    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贵族势力强大超过君主    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7.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8.“皇帝”始见于西周金文,是指天上的神。至秦王政统一六国,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嬴政这一做法

A.为其统治赋予神圣地位    B.意在寻求合法统治依据

C.出于丞相权力需要    D.利于消除西周政治影响

9.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集权加强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10.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汉武帝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C.肯定了汉武帝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11.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2.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明朝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A.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B.表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

C.利于推动审判机构的专职化    D.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

13.明清时期,官僚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制度的加强。以下史实中属于清朝新变化的有

①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②设立内阁制

③军机处建立                         ④推行密折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在西汉时期,朝廷大权分为皇室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宰相是的首长,皇帝下设秘书处“六尚”来管理皇帝事务,“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从这六个职官的名称集中体现出

A.皇权下腐化的宫廷生活    B.机构设置呈现家天下的特征

C.机构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1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内阁,内阁首辅大臣成为新的宰相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提高皇权,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

材料二  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因三官地位显赫,朝廷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王育济、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皇权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中期到唐初宰相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A

【详解】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A;三公九卿制度,主义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度都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BCD。

2.C

【详解】

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内容。西周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B错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所以D错误。

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是礼器,是贵族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C项正确;青铜器没有起到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排除A;B只是青铜器使用的一个方面,青铜器还是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排除B;青铜器不是明确等级秩序的工具,只是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排除D。

4.A

【详解】

材料反映了鲁国等诸侯国在王位继承时,未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而进行,这说明诸侯国破坏了宗法制度,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局的变迁情况,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殷商旧制被沿袭,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被破坏,而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排除D。

5.D

【详解】

根据“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可得出周代的礼乐文化影响到了周边地区,说明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D项正确;从材料的信息看不出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周代没有,排除C。

6.B

【详解】

奴隶社会贵族当众责备君主,不尊重君主,却不会受到君主的训斥或处罚,说明奴隶社会君主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不能使臣下绝对服从君主,故选B;A、C两项“民主协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7.A

【详解】

材料主要强调了内阁没有实权,却往往成为其他攻击的对象,这不利于之间的协调,A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监察机构,没有对百官监察的权力,B不符合题意;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无法起宰相的作用,也就无法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C不符合题意;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没有实权,不可能皇权,D不符合题意。

8.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嬴政将“皇帝”这一称号从“天上的神”转化为自己独享的“最高统治者称号”,这一做法使最高统治者具有了神的光环,为其统治赋予了神圣地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嬴政的做法是为了赋予皇帝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非需求合法统治依据、丞相权力和消除西周政治影响,故排除BCD。

9.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开始,就开始出现其他行使宰相职权、参与决策的情况,进而使得唐朝宰相成为一个集体,这说明了唐代通过设立政事堂等措施加强了皇帝权力,分散了宰相权力,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贵族化的趋势,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没有涉及到与地方的权力,故排除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实行主义集权制度,不具有政治决策透明开放的特点,故排除D。

10.C

【详解】

材料中“而今郡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是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对推恩令的态度,没有体现出对地方行政的态度,故BD项排除。

1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刺史制度,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对地方诸侯王和地方的监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地方郡官的职责,与刺史无关;C选项是地方长言的职责,与刺史无关;D选项错误,西汉时期刺史不是郡县上一级的行政长官,州不是行政区划,不能对地方官加强控制和管理。

12.A

【详解】

根据材料“……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可得出,明朝朝审制度体现了各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这有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皇帝钦定朝审日期,不能说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故B项错误;明朝朝审制度是临时组建的,不是专职的审判机构,故C项错误;朝审机构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审理效率,故D项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我国官僚和行政机构的“新变化”主要有,建立军机处和推行密折制度,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开始,六部便直接隶属皇帝,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①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14.B

【详解】

根据材料“皇帝下设秘书处‘六尚’来管理皇帝事务,‘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可知,国家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皇帝的个人事务,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腐化的宫廷生活”,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与“权力制约平衡”无关,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所以D错误。

15.B

【详解】

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是明太祖实行的措施,故B正确;A项是北宋时加强集权的措施,排除;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大臣不是新的宰相,故D错误。

16.(1)举措:要求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重用身边的侍从和助手参与政事(或组成“中朝”)。

(2)变化:宰相人数增多;宰相权力日益分割和牵制。

影响: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加强了君主。

【详解】

(1)举措:根据“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得出要求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根据“选拔了一批中下层……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得出重用身边的侍从和助手参与政事。

(2)变化:根据“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得出宰相人数增多;根据“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参加政事堂会议”得出宰相权力日益分割和牵制。影响:根据“增加宰相的人数”得出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根据所学可知,宰相人数增多,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

【点睛】

文档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

第1课同步测试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A.分封制和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君主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2.《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D.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