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人:王营 审稿人:张霞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习过程】
( (自我评价:☆ ☆ ☆)
正确地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读课文,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多读几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并做到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恐龙 凶猛 笨重 迟钝 五彩斑斓 凌空 翱翔 骨骼 顿时 欣喜若狂
描绘 鸵鸟 支撑 形态各异 茹毛饮血 轻盈 敏捷 鸟翼 崭新
2、朗读课文3-5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一)、自主 合作学习
1、预习成果展示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想一想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
3、默读课文,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阅读提示:自由读文2-3遍,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与问题有关的词句用笔划下来,多读几遍,并把体会写在旁边,小组交流,归纳总结上述问题。)
4、 研读课文,把有趣的部分背下来。
5、回读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二)、展示与反馈 (同学评价: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当堂达标 (小组评价☆☆☆)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bèn zhòng xiōng měnīnínzhǎn xīn
( ) ( ( )
mǐn jié xíng tài gè yì miáo huì
( ) ( ) ( ) ( )
2、选字填空。(6分)
吨 屯 顿
( )兵 ( )时 ( )位
斩 崭 暂
( )新 ( )断 ( )时
3、根据意思写词语。(6分)
(1)、颜色多,灿烂多彩。( )
(2)、动作迅速而灵敏。( )
(3)、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 )
四、巩固练习。(50分)
1、辨字组词。(8分)
顿( )会( )捷( )斩( )
吨( )绘( )睫( )崭( )
2、给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6分)加黑的字变成圆点。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
(2)、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 )
(3)、有些恐龙动作十分敏捷。( )
(4)、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
3、缩写句子。(4分)
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4、造词填空。(5分)
出现 实现 浮现 重现 发现
①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 )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②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 )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③影片( )了农民的壮观场面。
④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 ),他们离这一愿望的( )越来越近了。
5、课文内空我熟悉。(15分)(阅读课文第四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什么?
②、恐龙的一支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身体 体表
转移到 在树木之间 具备能力 最终 。
6、课文链接。(12分)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完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 )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①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②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发现了什么?
③文中“假说”指的是
④“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次发现被称为“‘点睛’之笔”?
| 等级评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