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1-2页
教学目的: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步骤 | 教学行为 | 学生行为 |
" 导入 | 1、根据具体数列,得到一些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 ①首项、②末项、③项数、④公差 2、引入课题 | |
" 新授 | 例1小高斯的故事 求1+2+3+4+……+100的和是多少? 常规分析: 逐项相加,计算量非常大,一不小心,漏加了一个数或多加了一个数,又得重头再来,所以高斯的同学算了整整一节课都没有算出来. 创新点拨: 高斯经过观察发现: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的和是101, 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的和也是101, 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的和还是101……即: 1+2+3+4+……98+99+100 这100个数一共可以配成100÷2=50(组),每组的和都是101,所以可以用101×50求出这个数列的和. 解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例2 :计算2+6+10+14+18 常规分析: 例1的分析,可以这样计算: 2+6+10+14+18 =(2+18)×5÷2 =20×5÷2 =50 创新点拨: 经过观察发现:这个数列有5项,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数列的中间项10,所以它们的和可以用10×5来计算。 解法 2+6+10+14+18=10×5=50 | |
" 思路 回眸 | ||
作业 | 自主检测1、2题 |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3-4页
教学目的:掌握在不知道末项的情况下求数列和。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步骤 | 教学行为 | 学生行为 |
" 复习 | " 求和公式 | |
" 新授 | 例2求数列6,9,12,15……的前100个数的和 常规分析: 根据求和公式,要求这个和,就要知道首项、末项和项数,首项是6,项数是100,只有末项不知道,为了求出和,可以把这个数列接着往下写,直到写满100项,这固然是个办法,但太繁了些。 创新点拨: 数列的第2项比第1项多3,第3项比第1项多了2个3,第4项比第1项多了3个3……以此类推,第100项应比第1项多了99个3。 解法: 这个数列的第100项是: 6+(100-1)×3=6+99×3=303 这个数列的和是 (6+303)100÷2=15450 例2 :林林读一部小说,第一天读了40页,从第二天起,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5页,共花了10天读完,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常规分析: 根据题意,把林林每天读的页数依次枚举:40,45,50,60,65,70,75,80,85,这样,可以根据求和公式求出页数。 创新点拨: 可以先求出最后一天的页数即末项,然后再求数列的和也就是这本书的页数。 解法 第10天读了多少页? 40+(10-1)×5=40+9×5=85(页) 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40+85)×10÷2=125×10÷2=625(页) | |
思路回眸 | ||
作业 | 自主检测1、2题 |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5—6页
教学目的:掌握在不知道项数的情况下求数列和。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步骤 | 教学行为 | 学生行为 |
" 复习 | " 求和公式 | |
" 新授 | 例1:计算:17+18+19+…+81 常规分析: 要求这个数列的和,除了要知道首项、末项外,还要知道项数,而这里的项数不能直接看出来,因此要把这个数列补充完整,然后再数出有几项,再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出这个数列的和,但是把这么多项全部列举出来,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创新点拨: 在这个数列前增加16项,扩大成1+2+3+…+17+18+…+81,那么这个数列的和就等于(1+2+3+…+15+16+17+18+…+81)-(1+2+3+…+15+16) 解法一: 17+18+19+…+81 =(1+2+3+…+15+16+17+18+…+81)-(1+2+3+…+15+16) =(1+81)×81÷ 2-(1+16)×16÷2 =3321-136 3185 解法二:也可以这样想,数列1+2+3+…+15+16+17+18+…+81共有81项,数列1+2+3+…+15+16有16项,所以数列17+18+19+…+81的项数可以用81-16来计算,然后根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直接求出这个数列的和了。 (1)这个数列的项数:81—16=65;(2)这个数列的和:17+18+19+…+81=(17+81)×65÷2=98×65÷2=3185 例2 :云云读一部小说,第一天读了6页,从第二天起,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4页,最后一天读了3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常规分析: 显然这本书的页数也就是数列6+10+14+…+38的和,怎样求呢? 创新点拨: | |
思路回眸 | ||
作业 | 自主检测1、2题 |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8页
教学目的:利用画图的方法来求场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画图法。
教学设计:
步骤 | 教学行为 | 学生行为 | |
" 复习 | "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 ||
" 新授 | 例1、宝宝学拼图,把3个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常规分析: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4=16(厘米),3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16×3=48(厘米) 创新点拨:不妨把拼成的长方形画出来: |
解法二:由解法一可以看出,计算结果比一开始算到的48厘米少了,为什么少了呢?从上图可以看出:每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两条边重合,从而比原来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少了4×2=8厘米,三个正方形相拼,一共重合了4条边,那么周长就会减少4×4=16厘米,这样我们又想到了另外一种解法:
16×3—4×4=32(厘米)
例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正方形分成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常规分析:可以先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6×4=24厘米,再把这个周长平均分成三份,24÷3=8(厘米)
创新点拨:先画图
(6+2)×2=16(厘米) | ||
思路回眸 | 从以上的例题可以看出,将几个图形拼成一个图形,或将一个图形分解成几个图形后求新图形的周长,需要通过画图,找到其转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 |
作业 | 自主检测1、2题 |
教学内容:《奥数一点通》第38-39页
教学目的:1、理解用和差问题方法解决年龄问题的思路。
2、会用和差问题的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年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步骤 | 教学行为 | 学生行为 |
" 导入 | 1、复习 甲、乙两数的差是10,和是20,两数各是多少? 2、引入并板书课题 | |
" 新授 | 例3小刚今年9岁,小英今年13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40岁时,两人各多少岁? 常规分析: 可以用画表格的方法尝试一下(略),通过画表格列举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两人的年龄和是40岁时,小刚18岁,小英22岁。 创新点拨: 小刚今年比小英小(13-9)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40岁时,他们的年龄差仍是(13-9)岁,可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当两人年龄和是40岁是,两人分别是几岁。 解法:[40+(13-9)]÷2=22(岁)……小英 40-22=18(岁)……小刚 例2 :父亲比母亲大两岁,父亲比大儿子大28岁,比小儿子大35岁,当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年龄和是15岁时,母亲应是多少岁? 常规分析: 题目中的给的信息很多,但是一眼看上去对解题有直接帮助的很少,很难直接利用条件。 创新点拨: 根据“爸爸比大儿子大28岁,比小儿子大35岁”,可得大、小儿子年龄差是(35-28)岁,再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是15岁,可求出儿子的年龄,再求父亲的年龄,最后求母亲的年龄。 解法 [15+(35-28)]÷2=11(岁)……大儿子年龄 11+28=39(岁)……父亲的年龄 39-2=37(岁)……母亲的年龄 | |
" 思路 回眸 | ||
作业 | 自主检测1、2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