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化学实验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达到能正确选择和拆装化学实验装置,完成从原料的准备、处理到中间体或目的产物的合成、分离等多步骤的实验过程,了解原料、产物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以使学生达到具备较高化学实验素养、操作技能和初步进行化工产品小试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工生产操作及质检等工作奠定基础。
化学实验技术突出了化工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素养与技能的复合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即中职特色。教材内容的取材从职业需要出发,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首次将技术技能从理论教材的配套角色和从属地位中出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大部分实验和化工分析的基本内容构筑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新教材体系。少量属于验证理论、深化印象、巩固知识的性质实验合并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教材中。较为彻底地改变了重理论、轻技术;重讲授、轻训练;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传统教材模式。从而促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会"转变成"学会";将教学重点从"学科学"向"用科学"转移,使职业特点、中职特色得到定位。
化学实验技术与《化学基础同步开设,是化工专业重要专业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工生产操作及质检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工学结合的中职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以职业活动来引导组织教学,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组课程内容。按照市场职业岗位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紧跟企业岗位需求,企业参与教学每一个环节。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具体内容以情境的形式表现。课程内容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知识点的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情境来自企业实际,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对知识点的选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革,改变传统上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改变以往的课程内容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重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完整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建立全面的认识,给学生未来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123学时,7学分,分2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化学实验的类型和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2.熟悉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构造、性能和操作原理;
3.掌握各类化学实验操作的意义、原理以及操作技术。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2.能熟练运用各种实验操作技术;
3.能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正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并能根据各类实验性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4.初步具备分析、处理实验中常见问题的能力,能正确、科学地表达实验结论,能规范地完成各类实验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序号 | 教学 项目 |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 活动设计建议 | 学时 |
1 | 溶液的配制 | 1.认识常用的实验仪器和器皿;2.掌握托盘天平和量筒的 使用; 3.会化学试剂的取用与称量; 4.掌握各种浓度的溶液及配制方法。 | 1.提前布置任务:溶液的配制; 2.学生预习: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复习溶液及组成; 3.教师演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分组协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提交实验结果; 5.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6.提交实验报告。 | 6 |
2 | 粗食盐的提纯 | 1.了解粗食盐的提纯原理和方法; 2.会固液分离技术:沉淀过滤、蒸发浓缩、结晶、冷却、抽滤和干燥等操作技术。 | 1.教师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协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预习: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复习溶液及组成; 3.教师演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分组协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提交实验结果; 5.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 6 |
3 |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1.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实验,掌握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1.提前布置任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定性实验; 2.学生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概念及知识; 3.教师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协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实验结果,组间比较,教师评价; 5.提交实验报告。 | 10 |
4 | 电解质溶液 | 1.会强弱电解质溶液酸碱性的比较; 2.会溶液pH值的测定,巩固pH的概念,学会使用pH试纸; 3.会缓冲溶液的配制,掌握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 4.熟悉盐类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 1.布置任务:电解质溶液实验; 2.学生复习溶液酸碱性、pH值、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相关概念及知识; 3.教师演示操作:pH试纸的正确使用等; 4.分组协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检查实验结果,小组讨论,组间比较;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提交实验报告。 | 12 |
5 |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 1.掌握反应物浓度、酸度、不同介质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会组装原电池并用伏特计测定电动势的操作; 3.会用直流电源电解饱和始溶液的操作。 |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预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原理和电解产物; 2.进入实验室,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3.教师指导分组操作; 4.提交实验结果,小组讨论,教师评价; 5.提交实验报告。 | 12 |
6 | 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 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焰色反应的操作; 2.掌握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齒素离子的检验方法; 3.掌握硼族与碳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4.掌握氮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氨的制法、氨气的鉴定方法。 | 1.布置任务,学生预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硼、碳族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氮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进入实验室,教师演示典型实验,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3.分组协作操作,教师指导; 4.检查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 18 |
7 | 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 1.掌握玻璃管的切割、弯曲和拉伸等操作技术; 2.学会酒精喷灯的使用方法。 | 1.学生预习酒精喷灯的使用方法; 2.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分组操作; 3.提交实验结果,组间比较,教师评价。 | 6 |
8 | 用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 1.掌握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 2.掌握苯甲酸提纯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热过滤和吸滤操作。 | 1.学生预习: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1.进入实验室,教师讲解重结晶提纯原理; 3.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提交实验结果,组间比较,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 6 |
9 | 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 1.了解熔点测定的原理和意义,2.学会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技术; 3.了解通过蒸馏来测定沸点的原理; 4.了解分离和提纯液态有机物的方法。 | 1.学生预习:熔点和沸点的概念; 2.进入实验室,教师讲解熔点和沸点的测定原理; 3.教师演示操作,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提交实验结果,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写出实验报告。 | 8 |
10 | 烃的制备及其性质鉴定 | 1.熟悉甲烷、乙烯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2.会验证甲烷、乙烯和乙炔的主要性质的实验操作; 3.掌握饱和烃、不饱和烃的鉴定方法。 | 1.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甲烷、乙烯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主要性质; 2.教师指导学生安装仪器,分组协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实验结果,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写出实验报告。 | 16 |
11 | 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鉴定 | 1.验证醇、酚的一般性质; 2.通过醛、酮的特征反应实验,掌握鉴别醛、酮的化学方法; 3.会验证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4.掌握羧酸的鉴定方法。 | 1.布置任务,学生复习:醇、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2.进入实验室,复习相关化学反应,教师演示典型案例; 3.分组协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实验结果,组内讨论,教师评价。 | 15 |
12 | 肥皂 的制备 | 1.了解皂化反应原理和肥皂的制取方法; 2.熟悉盐析分离、减压过滤、干燥称重等操作方法。 | 1.布置任务,学生预习:皂化反应原理和肥皂的制取方法; 2.进入实验室,复习相关化学反应,教师指明操作步骤; 3.分组协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实验结果,组内讨论,教师评价,写出实验报告。 | 8 |
(一)教材编写和选用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化学实验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中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二)教学组织
本课程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验课程,所以对学生的教学中应突出使用性,操作性。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用项目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仪器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从动手中学习。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设计不同的项目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实验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分析检验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各个仪器的要求和方法。
(三)课程资源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建立基础化学实验室和分析检验实训中心
建立基础化学实验室和分析检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教学评价
化学实验技术的考核伴随课程实施全程进行,评定成绩的主要项目有操作、口试、笔记及实验报告等。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3.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
(五)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