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2、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⑴标出小铁球A在甲图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⑵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3、如图所示为用玻璃罩罩着的古石碑,由于玻璃反光,石碑上的字很难看清。小科认为:①用玻璃罩能有效防止酸雨对石碑的侵蚀;②石碑上的字发生了镜面反射;③罩外的树木通过玻璃表面反射成了虚像;④若罩外的光线再强一点,石碑上的字看起来一定会更清晰;⑤若罩内能给石碑一定的照明,石碑上的字看起来会更清晰。其中合理的是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二、凸透镜:
1.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下表。
物距 | 像的性质 | 像距 | 光屏能否接收到 | 应用 | ||
u | 正立还是倒立 | 放大还是缩小 | 实像还是虚像 | v | ||
u>2f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f | 能 | 照相机 |
u=2f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V=2f | 能 | |
f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v>2f | 能 | 幻灯机 |
u=f | 无像 | 获得平行光 | ||||
u正立 | 放大 | 虚像 | / | 不能 | 放大镜 | |
练习:
1、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透镜45cm处,成的像情况是:(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等大的实像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2.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有蜡烛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5cm C、10cm D、5cm
3、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将这三个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透镜跟烛焰的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实验记录如下表:
透镜 | 像的性质 | ||
甲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乙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丙 | 放大 | 正立 | 虚像 |
A、f甲>f乙>f丙 B、f丙>f甲>f乙 C、f甲 4.我市周村航校开展了航空观光旅游项目,小刚同学在乘坐飞机观光时,用携带的镜头焦距为30mm的照相机拍摄张店城区的全景照片,则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应该( ) A 小于30㎜ B 等于30mm C 略大于30mm D 等于60mm 5.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6、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7、(09义乌)200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可以看到本世纪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在上海和杭州地区,人们可以“享受”到大约5-6分钟的日全食时间。 (2)专家提醒,在观察日全食时千万要小心,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甚至可能对眼睛造成永久性上海。其原因之一是人眼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8.探究烛焰通过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6所示,此时( ) A.a为物距 B.b为焦距 C.凸透镜成放大的烛焰像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9、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 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10、小波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实验要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 (2)他将凸透镜正对平行光,当光屏移动到图21所示位置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1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12.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A 13.对以下四种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现象说明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 B.乙图现象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丙图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丁图现象说明红色玻璃能使光的强度增加 14.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来到实验室,选用的器材如下图: (1)请你简要说出实验探究前应怎样合理摆放和调整器材; (2)器材调好后,蜡烛从离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表格中.凸透镜焦距f=l0 cm 林哲同学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到凸透镜距离越近。像就越大.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点评. 答: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1分) 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1分) (2)①两位同学的结论在收集的证据范围内成立,符合数据和现象所体现出的 规律;(1分) ②两位同学都没有收集u≤f范围内的证据,所以结论不完整.(1分) 15.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36㎝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40㎝ B.30㎝ C.20㎝ D.10㎝ 选择理由: 16、5、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文莉同学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物体到凸透镜距离u/cm 60 30 20 15 12 像的高度h/cm 0.4 l 2 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