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化学复习策略的转变
湖州中学 樊晓薇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高考刚刚过去,每年此时,高三教师都会对这一年的高考复习策略进行反思.众所周知,高考主要测试的是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具体到高考化学科试题,也并不完全只是测试考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而将测试重点集中放在考生是否具有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情境中去的能力,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2006年化学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考试还应考查考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一般开展化学高考总复习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
事实上,也许是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来进行高考复习,而仅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当成了工作的重点.于是,我们的高三化学总复习经常陷入某种怪圈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复习过程看: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或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复,导致学生无法系统梳理学过的知识,形成不了新的认知结构,产生厌烦情绪.
②从复习内容看:追求知识点的复习面面俱到,对知识的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缺乏重视,结果是重,难点知识复习不深不透,生长点知识拓展不到位,能力得不到培养.
③从复习方法看:教师只重视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而未能切实让学生练透彻;只重视知识灌输,不重视能力品质的培养.
④从师生双边活动看:课堂中教师既做导演,又做演员;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教师一厢情愿的全情投入,学生却只有静态的,隐性的学习,缺乏思考,更缺乏竞争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机会.
⑤从课堂设计看: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兴趣与学习感受,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的预设不足,导致复习的计划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目标性不强,随意性大.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了我们的高考复习效果,有的学生因此对高考复习产生了厌烦消极情绪,进而在成绩上产生两极分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显然,这与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健康,高效的进行高三化学总复习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背景的分析
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拟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2005年江苏省进入,2006年秋季起,福建,辽宁,浙江,安徽等省也将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个核心理念,化学新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作出了调整:
首先,相对于传统化学教学中以传授——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讨论,调查,实验,调查,探究等等.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不但完成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更加关注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
第二,传统化学教学强调在学中做,新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尤其是将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可以这么说,相对于获得知识这个结果来说,新课程更加关注探究知识的过程.
第三,传统化学教学更加关注课程的学术性,而新课程则更加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一贯秉承的理念.所以,无论是化学知识的引入,讲解还是应用,社会现象,生活常识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第四,传统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要求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各种知识,而新课程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化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看到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浙江省进入新课改之后的高考要到2008年6月,但笔者认为,在这之前的几年高考实践中就可以而且应该逐步引入新课程理念指导高考复习.事实上,在近几年的高考当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的题目.比如:05年江苏省化学高考题中的第2题: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 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②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这就是一道典型的社会性题目,考生要得到正确的答案除了要有一定的化学知识之外,平日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也相当重要.再如:06年浙江省理综中的化学科试题28题: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填写表中空格:(请在答题卡上填写)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D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目有很好的层次感,考查的就是考生的多元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不同程度的考生在这道题目面前能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一定不是通过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所能培养的.
由此可见,尝试将新课程理念引入高考复习,逐渐转变一贯的高考复习策略,既有提高高考复习效果的现实意义,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实践与探索
在将新课程理念引入化学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一定的尝试,探索化学高考复习的新策略:
首先,由知识定向转变为多元定向.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在复习中若按章节内容或知识点进行复习,不但复习时间过长,而且缺乏系统性,容易出现常规,常讲,常练的知识点,学生仍然常错的现象.同时,如果将知识点复习与能力培养人为的分离开来,容易出现做死题,死做题的情况,学生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们主张高考化学复习应逐步从知识定向转变为多元定向,即在复习中将知识点的梳理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高考的复习不只是重现知识,更要提升各种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复习内容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尤其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以达到知能并重的效果.
比如,在开始复习时,可以按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组编,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以专题形式帮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叠加,联系,通过对不同概念的揉合,不同类型知识的对比,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应用,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选择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习题的编排和设计.
例如:在复习在对酸碱指示剂的复习中,传统的复习方法一般是首先直接重现各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求学生记忆,然后复习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的选择.这样的复习往往只能保证在知识上没有遗漏,而不能在能力上真正有所提高.我曾尝试了这样的复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列举高中阶段所接触过的指示剂(讨论列举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列举,完全可以达到知识点梳理的目的.然后,对学生列举的甲基橙,甲基红,石蕊,酚酞进行补充,淀粉可以吗 KMnO4溶液本身可以吗(质疑法) 通过质疑,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滴定实验由酸碱中和迁移到氧化还原,在第一层次上提升了能力.接着,我请学生动手重做中和滴定实验,着重与指示剂的选择与观察不同指示剂变色过程(实验探究法).通过动手实验,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要领的印象,又可以通过指示剂变色的过程的观察深刻理解在指示剂选择当中的应注意的问题.在回答诸如: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NaHCO3水溶液时,在甲基橙,甲基红,石蕊,酚酞四种指示剂中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这样的题目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同样,在面对诸如:取体积相同(25mL)的两份0.1mol/L NaOH溶液,将其中一份放在空气中.用已知浓度的盐酸中和上述两份溶液,若中和放置空气中一段时间的那份消耗盐酸的体积为V1,另一份消耗盐酸的体积为V2,则⑴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时,V1和V2的关系是_________⑵以酚酞为指示剂时,V1和V2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的题目时就能迅速找到突破口了.
第二,由结果定向转变为过程定向.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过程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认识.所以,我们的高考化学复习也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个个现成的结果,方法,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剥夺了他们通过探索再次提高的机会.我们主张,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结果定向转变为过程定向,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学生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例如,在进行气备装置设计的复习时,我也并不是直接将一个个实验装置及变形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设计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探究,最终得出结果.比如,在复习气体吸收装置时,就有以下教学片段:
教师:为达到良好的吸收效果,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直接将多余气体通入到盛有可吸收它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
教师:然而,当气体的溶解度很大时,会出现气体迅速溶解在溶液中,造成压强差,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溶液被倒吸进导管中,直至进入前面的装置.(倒吸后果:此时,会污染反应装置中的药品,使反应无法顺利进行,有时甚至会引起试管破裂.)为了防止这种后果的出现,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我们可以在图1前增加一个装置,如图2
教师:这样的装置称为安全瓶,也就是说,即使引起倒吸,也是将溶液吸入安全瓶内,不会影响反应继续进行,也不会导致试管破裂.
但是,这样的装置也有缺陷:当图22中烧杯内的溶液被倒吸到安全瓶内后,,直至导管与液面脱离.此时,倒吸停止,但气体的吸收也停止了,若要继续吸收,只有继续向烧杯中加溶液.这样其实是很浪费的.
你有办法改进吗
学生:只要将安全瓶中的那部分液体转移到烧杯上方,当导管与液面脱离后,这部分液体会由于重力作用流回烧杯中,如图3
教师:这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防止倒吸装置.需要注意:漏斗边缘应浸没在液面下,但不能太深.
如果气体不溶于任何溶液我们又该如何吸收呢
事实证明,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懂得了为什么,通过不断探究与反思最终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化学教学过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而忽略了课程的社会性,我们的高考复习也常常是由一个个看似严肃的学术问题组成.事实上,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的学科,我们学习化学决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由此提出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口号,而近几年的高考中也都相继出现了不少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简称化学与STSE)类的高考试题,突出体现了这种趋势.所以,我们主张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也就是通过一个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强化化学学科的社会性,让学生应试能力和生活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硫酸的性质的复习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现有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在复习氯气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氯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这些用途是利用了哪些性质 氯气有哪些危害 怎样预防和处理 在复习碳族元素时,我提出了一个看似与高考无关的问题焦碳,木炭,活性炭,碳黑是一样的吗 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在复习镁与铝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从理论上说,用什么试剂除去铝壶中的锅垢最好 还有什么方法 在复习氧族元素时,我这样提问主要成分是什么 古代就能制成有利条件是什么 如何解释硫易碾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水酒精,易溶于CS2 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围绕着高中化学知识展开,也围绕着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既体现了化学的学术性,又体现了化学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化学复习中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第四,由教师定向转变为师生交互定向.在传统的高考化学复习中,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角.当然,教师的导是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但这种实际情况往往是一直存在于教师脑海里的,是一般而言的,是大而化之的,是缺少新鲜活力的.同样,教师的演当然是以学生为观众的,但是,由于观众只有静态的,隐性的参与,这样的表演往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观众的不同诉求.于是,我们的复习课就常常出现曲高和寡或者了无新意的情况.所以,我们主张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教师定向转变为师生交互定向,即在整个复习中以每一个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复习中的师生互动,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看到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真正做到所有的学生都在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化学.
比如,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复习时,有教师曾这样展开:
教师:如果有一份Na2CO3 样品,其中含有NaOH杂质,该样品的纯度应如何测定 (只提出基本方案,原理思路,不用涉及具体步骤与装置)
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1气体质量分析法,方案2气体体积分析法,方案3沉淀质量分析法,方案4滴定分析法,方案5溶质质量分析法等等.
这样的开始能够很快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极大的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教师:我们首先来看气体质量分析法.
例1:有学生设计如右装置,事先向烧瓶中放入一定质量的Na2CO3样品,并通过分液漏斗加足量的稀硫酸,制出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浓溶液,再称出烧杯增重的质量,以此计算样品纯度.
请讨论该装置进行纯度测定有哪些不足之处 为什么 如何改进
学生:问题1——烧杯口敞开,外界空气中的CO2会进入烧杯,造成CO2测定值偏大,则Na2CO3纯度偏高.
相应改进——用一只带有双孔橡皮塞的烧瓶,其中盛NaOH溶液来吸收CO2
教师:这样就一定能避免外界空气的干扰吗
学生:可以再在后面连上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教师:如用带有双孔橡皮塞的盛碱液的烧瓶吸收CO2,吸收后用天平称重,是否方便
学生:应尽量使用盛有固体吸收剂的仪器吸收气体,这样便于称量.
学生:问题2——该装置还存在一个问题,烧瓶中可能还有CO2气体残留未完全排除,导致CO2的测定数据偏小.
相应改进——向烧瓶中鼓入其他气体,把CO2全部赶出.
问题3——逸出的CO2气体会带出水蒸气,造成CO2的测定数据偏大
相应改进——后面应该加上一个吸收水蒸气的装置.
教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有关气体质量分析法的装置已被修改的较为完整了,这就是一幅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引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这样的师生互动,能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四,问题与反思
新课程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技术化,程序性的训练过程,而是实践智慧的引导过程.新课程重建了课程概念,将传递中心课程转变为对话中心课程;新课程重建了教师概念,将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新课程重建了学校概念,将学校由教育工厂转变为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来了,作为身在一线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新的课改是否会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因为高考是每一个高中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行为探索必须跨过的一道坎.根据以往的经验,每次当课程目标发生改变时,高考命题思路必定随之发生改变,那么新课程标准导向下的高考题会向什么方向转变呢 我们以为,在纸笔测试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仍然是重头戏,同时会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上加大力度,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恐怕无法通过高考做太大的文章.比如,对中和滴定的考查,以往的高考往往是通过实验题来进行的,一般包括实验步骤的排序,待测液浓度的计算,误差判断等等,主要以选择的形式为主;而今后的高考很可能着重考查整个滴定的过程,包括补充缺少的步骤,指示剂的选择及误差分析,遇到偶发问题的处理等等,主要以简答形式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不但关注双基,更关注过程与方法,多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新课程来了,在这一大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策略也必将随之发生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第一,我们的高考复习当然是为了应对高考,但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显然不应该只是为了应对高考,那么,还有什么呢 而在高考之外的这些目的,怎样保证实现呢
第二,我们的高考复习显然应该围绕着学生展开,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除了帮助和引导,是否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
第三,迄今为止,我们的高考复习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集中进行,在新课程理念下,是否还可以开发出更加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
从长远看,新课程全面的实施推进必将带来高考的新一轮改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对新课程进行研究,对课程目标进行正确的把握,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推进.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复习策略,新课程最终带来的也一定是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