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0:00:53
文档

...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偶尔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D.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2.下图表示健康人体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相互转化的关系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推荐度:
导读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偶尔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D.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2.下图表示健康人体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相互转化的关系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偶尔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D.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

2.下图表示健康人体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相互转化的关系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液中含尿素和麦芽糖酶

B.甲中CO2浓度高于乙,乙中O2浓度高于甲

C.丙液与丁液的成分最相似

D.乙、丙、丁构成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3.下表是在不同水平切除猫脑的各级部位后,某些机能的改变状况(“+”表示能完成,“-”表示不能完成,去除脊髓指去除脊髓的白质部分,保留灰质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再切除间脑再切除中脑再切除延髓再切除脊髓
①条件反射+-----
②体温调节++----
③翻正+++---
④站立++++--
⑤心跳++++++
⑥膝跳反射++++++
A.该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减法原理”,自变量是切除的部位

B.控制体温调节、翻正、站立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间脑、中脑、延髓

C.将脑干切除后心脏不会停止跳动,是因为心跳中枢不在脑干而在脊髓

D.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灰质

4.味觉是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咸味食物中Na+浓度比唾液高,Na+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促进递质释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咸味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不消耗ATP

C.咸味觉形成包含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

D.Na+内流使得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5.下丘脑和垂体发生病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现有甲、乙两成年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鉴别病变的部位,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健康人
TSH浓度

(mU/L)

注射前9ac
注射后30bd
A.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甲、乙可能会表现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B.若a明显小于9,而b恢复为健康人对应水平,说明患者甲可能是下丘脑发生了病变

C.若c、d都明显低于健康人对应水平,说明患者乙的下丘脑和垂体都发生了病变

D.健康人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

6.骨骼肌受牵拉或轻微损伤时,卫星细胞(一种成肌干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新的肌细胞后与原有肌细胞融合,重建肌纤维,骨骼肌得到增粗或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卫星细胞属于已分化细胞并且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

B.肌纤维基因在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神经细胞也具有该基因

C.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能使骨骼肌增粗,有助于塑造健美体型

D.包扎过度导致的肌肉坏死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

7.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在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添加了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来培养猴痘病毒

B.在预防猴痘病毒传染过程中,皮肤和黏膜起到了阻止病毒侵染的作用

C.接种猴痘疫苗能诱导机体产生大量保护性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

D.猴痘病毒需要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以完成复制

8.近期以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为主的新冠疫情暴发,研究表明,德尔塔毒株中棘突蛋白突变位点有15处,奥密克戎毒株中目前已知的棘突蛋白突变位点有32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是单链RNA病毒,易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出现众多棘突蛋白突变位点

B.患过新冠之后3个月内极易再患是因为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太少

C.德尔塔侵染人体后,在内环境中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病毒

D.奥密克戎的致病性降低了100倍,所以我国近期选择大胆放开

9.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合成量不同

B.生长素只能促进根的生长而不能产生抑制作用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非极性运输

D.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

10.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使植物变矮、茎秆变粗,促进植株分蘖(枝),增穗增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矮壮素能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提高农田经济效益

B.矮壮素能影响植物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

C.矮壮素可能通过抑制内源性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增强抗倒伏能力

D.矮壮素可能通过促进脱落酸的合成,促进植株增穗分蘖

11.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野外群落进行深入调查,绘出该群落中甲、乙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示意图如图1,图2表示群落中两个物种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甲、乙不一定都是动物

B.乙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时刻是a点,此时甲种群种内竞争最弱

C.图2中的两个物种的关系最可能是种间竞争,且①~③竞争程度依次加强

D.图2中①对两个物种的损害程度最强,因此实际群落中没有两个物种处于①

12.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I 和 II 为幼年期,III 和 IV 为成年期,V 和 VI 为老年期

A.环境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乙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可预测甲地阴坡的种群数量会增多

13.图甲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图甲中c点将上升

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

14.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后,机体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调整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下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温调节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只作为感受器

B.甲细胞、乙细胞接收的信息分子分别是激素、神经递质

C.调节的结果是甲细胞的代谢减弱,乙细胞的代谢增强

D.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 ℃的直接原因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5.日常生活中,医生建议外伤患者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某同学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未做任何处理,10天后出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出现肌肉痉挛、喉头阻塞等症状,确诊为破伤风(病原体是破伤风杆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破伤风杆菌进入机体后,抗原呈递细胞会将其加工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B.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C.此人治愈后,当其再次接触到破伤风杆菌时,通常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D.对此人立即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1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大,在秋冬时节则相反。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

B.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

C.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可知,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不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

二、填空题

17.人的尿量超过3L/d时称为尿崩,引起尿崩的疾病称为尿崩症,其临床特点是多尿、烦渴、多饮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根据表中信息,完成“__________”中的内容。

类型病变部位具体病因抗利尿激素含量注射抗利尿激素后的尿液渗透压
中框性尿崩症①     

合成、分泌的抗利尿偏低激素不足偏低④    (填“升高”“降低”或“不改变”)

肾性尿崩症肾脏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导致②    (结构)对水重吸收障碍

③       

不改变
三、综合题

18.为研究神经的兴奋传导,研究人员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剥制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该标本置于合适的溶液——任氏液中,以保持其活性。神经的兴奋传导离不开神经递质的作用,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GABA)是常见的神经递质,研究表明其含量与成瘾、抑郁状态有一定关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与蛙的        接近。

(2)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在这个过程中,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3)在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γ-氨基丁酸(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        (填“消耗”或“不消耗”)ATP。突触间隙内的γ-氨基丁酸可通过GABA载体不断被回收至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内。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突触间隙内γ-氨基丁酸的含量较高,可将GABA载体的        (填“抑制剂”或“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患者,缓解抑郁患者的病情。试分析该药物的作用机理:        。

19.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丘脑在维持稳态中起关键作用,如图所示为它参与形成的“下丘脑-垂体”系统的组成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则其作用的靶器官是     。

(2)严冬季节,人在剧烈运动时,人体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     (填相应部位)产热增加,同时激素B分泌增加,促进     激素分泌,增加产热。

(3)医生建议感冒发烧时应多喝水,原因是多喝水可以使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填“增加”或“减少”),尿量增加,有利于排尿。若水分大量丢失,细胞外液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可以促进     。

20.1998年,在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学会(IPGSA)第16届大会上,油菜素甾醇类、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被加入植物激素名单。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进行了以下实验,结果如下:

    

(1)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这类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         。对主茎(非成熟组织)处理时,NAA应加入图1中固体培养基         (填“A”或“B”)。

(2)利用图1装置,分别做了四组实验,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的作用为         ,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据此推测GR24影响侧枝生长的作用机理是         。

(3)据图2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主茎)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图1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a、b中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处理检测
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a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
对照组同上同上b
a         ;b         

21.湛江梭子蟹是一种主要以各种鱼虾、植物等为食的杂食性甲壳类动物,因其肉多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和多种游离氨基酸,口感鲜甜,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根据市场对梭子蟹的需求,湛江开发利用海边荒滩兴建养殖场养殖梭子蟹。请回答:

(1)养殖梭子蟹的水域中通常不放养食性与其相似的鱼,理由是   。

(2)若饲养条件不变,减少养殖场蟹苗投放量会导致梭子蟹种群的K值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3)调查梭子蟹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影响梭子蟹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和   。

(5)湛江开发利用海边荒滩兴建梭子蟹养殖场,该过程中海边荒滩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1.B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

【详解】A、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大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烫伤后起水泡是因为伤处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以及损伤后释放的因子对毛细血管的间接作用,使受伤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大量的血浆从血管内渗出。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正确;

C、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液增多,D错误。

故选B。

2.B

【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液,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可以确定图中丙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淋巴液,甲表示细胞内液。

【详解】A、甲液为细胞内液,其中含尿素但不含麦芽糖酶,A错误;

B、由于气体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运输,组织细胞消耗氧气,产生CO2,则甲(细胞内液)中CO2浓度高于乙(组织液),乙(组织液)中O2浓度高于甲(细胞内液),B正确;

C、乙(组织液)与丁(淋巴液)的成分最相似,C错误;

D、乙、丙、丁构成内环境,甲细胞内液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B。

3.C

【分析】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2、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该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减法原理”,自变量是切除的部位,A正确;

B、由表中②③④手术前后对比分析可知,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体温调节能完成,但再切除间脑体温调节不能完成,说明体温调节与间脑有关;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再切除间脑后都能完成翻正,但再切除中脑后不能完成翻正,说明翻正与中脑有关;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再切除间脑、再切除中脑后能完成站立,但再切除延髓不能完成站立,说明站立与延髓有关;因此控制体温调节、翻正、站立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间脑、中脑、延髓,B正确;

C、脑干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将脑干切除后心脏不会马上停止跳动,是因为心跳的变化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C错误;

D、由表中①⑥手术前后对比分析可知,手术前能完成条件反射,切除大脑两半球不能完成条件反射,说明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再切除间脑、再切除中脑、再切除延髓、再切除脊髓(去除脊髓的白质部分,保留灰质部分),说明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灰质,D正确。

故选C。

4.C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依题意可知,Na+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促进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咸味觉形成不属于反射,信号传导到味觉中枢缺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Na+内流使得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到达一定的量,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2、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细胞。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详解】A、题干信息表明甲、乙两成年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甲、乙可能会表现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若a明显小于9,而b恢复为健康人对应水平,说明患者甲可能是下丘脑发生了病变,导致体内TRH不足,B正确;

C、 若c、d都明显低于健康人对应水平,则注射TRH前后患者乙的TSH浓度均较低,说明垂体发生了病变,不能合成TSH, C错误;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到达一定的量,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故健康人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6.D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卫星细胞属于分化程度较低的干细胞,被激活后可增殖、分化为新的肌细胞,可见,卫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A正确;

B、肌纤维基因在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该基因在其他类型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中也具有,B正确;

C、卫星细胞被激活后会进行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肌细胞后与原有肌细胞融合,重建肌纤维,骨骼肌得到增粗或修复,据此推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骨骼肌受到牵拉,能使骨骼肌增粗,有助于塑造健美体型,C正确;

D、包扎过度导致的肌肉坏死是由于不利因素影响导致的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不属于细胞自主有序死亡,D错误。

故选D。

7.B

【分析】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依赖活的宿主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病毒的复制方式属于繁殖,自身只提供核酸作为模板,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及酶等均有宿主细胞提供。

【详解】A、猴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因此,不能用培养基来培养猴痘病毒,A错误;

B、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预防猴痘病毒传染过程中,皮肤和黏膜起到了阻止病毒侵染的作用,B正确;

C、猴痘疫苗相当于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由于猴痘疫苗不能进入细胞内部,因此不能诱发机体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错误;

D、由题干信息“猴痘病毒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在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可知,猴痘病毒不能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以完成复制,D错误。

故选B。

8.D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遗传物质RNA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因而出现众多棘突蛋白突变位点,A错误;

B、患过新冠之后3个月内不易再患,因为机体内存在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但若新冠病毒发生变异,仍具有感染的风险,B错误;

C、德尔塔侵染人体后,不能在内环境中迅速增殖,而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增殖过程,C错误;

D、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种变异株,其致病性降低了100倍,所以我国近期选择大胆放开,D正确。

故选D。

9.D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详解】A、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由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进而引起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有无光照生长素都能合成,A错误;

B、生长素具有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所以生长素能促进根的生长,也能产生抑制作用,B错误;

C、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能进行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C错误;

D、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0.D

【分析】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作用: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开花、果实发育③促进细胞与分化。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①抑制细胞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由题干可知,矮壮素可以使植物变矮,防止棉花徒长,同时促进植株分蘖(枝),枝条增多,则结实变多,有助于提高农田经济效益,A正确;

B、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实现的,B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植株长高,则可推知矮壮素阻碍内源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延缓细胞伸长,使植株矮化、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能力,C正确;

D、矮壮素能促进植株分蘖(枝),说明其能促进细胞分化,而脱落酸能抑制细胞,故矮壮素可能通过抑制脱落酸的合成而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1.A

【分析】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种群内相对数量越多的种群种内竞争越激烈;两种群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2、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完全重叠的两个种群竞争有限资源时,会发生竞争排斥,优势物种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两个种群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可共存。如果资源丰富,两种生物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造成损害。

【详解】A、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甲、乙不一定都是动物,被捕食者可能是植物,A正确;

B、种群内相对数量越多种内竞争越激烈,故乙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时刻是a点,此时甲种群相对数量不是最少,B错误;

C、图2中的两个物种的关系最可能是种间竞争,两个种群对资源可能的利用曲线重叠越多,竞争程度越强,故竞争程度①>②>③,C错误;

D、如果资源丰富,两个物种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不给对方造成损害,D错误。

故选A。

12.B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详解】AC、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由此可知,环境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AC正确;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m2个,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

D、甲地阴坡的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则可预测甲地阴坡的种群数量会增多,D正确。

故选B。

13.D

【分析】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详解】A、a~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进入细胞,但是①~③段表示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K+外流,A错误;

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增多,甲图中c点将上升,B错误;

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

D、机体内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D。

14.D

【分析】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最终使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导致机体体温升高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甲肝脏细胞,促进糖原分解,使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使体温上升。

【详解】A、下丘脑能够感知温度变化,还能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分泌相应激素,所以在体温调节中既是感受器,又是神经中枢和效应器,A错误;

B、图中甲细胞受神经调节,所以其接收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乙细胞接收的信息分子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激素b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最终使乙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导致机体体温升高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甲细胞,促进糖原分解,使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C错误;

D、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上升,故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 ℃的直接原因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D。

15.A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破伤风杆菌进入机体后,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而破伤风类毒素是抗原,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免疫保护时间比直接注射抗体要长,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导致;当其再次接触到破伤风杆菌时不属于过敏,是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C错误;

D、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破伤风的措施,对此人应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这才是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D错误。

故选A。

16.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变化,因此,影响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季节性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等,A正确;

B、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种群数量表现为季节性变化,因而可推测,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具有季节性特点,B正确;

C、由草本植物种群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而推测,非生物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

D、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随着季节而改变,因而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D错误。

故选D。

17.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正常(或偏高)     升高

【详解】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足,导致水分重吸收减少,造成尿液增多;当注射抗利尿激素后,水分重吸收功能恢复,尿液渗透压升高,尿量恢复正常。

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所致,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障碍,造成尿液增多;抗利尿激素含量不变或增多,因为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当注射抗利尿激素后,水分重吸收功能无法恢复,尿液渗透压无法恢复正常。

18.(1)内环境(细胞外液)

(2)与突触小泡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补充答案: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神经递质)

(3)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4)     不消耗     激活剂     激活剂提高 GABA 载体的活性,使γ﹣氨基丁酸被回收至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内的量增多,减少突触间隙内γ﹣氨基丁酸的含量,从而减弱对突触后膜的抑制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1)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相当于细胞外液,其理化性质应与蛙的内环境接近,进而可保证实验材料的活性。

(2)制取的标本包括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由于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在这个过程中,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即突触前膜与突触小泡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3)在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传出神经与效应器,因此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

(4)γ-氨基丁酸(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方式为扩散,该过程“不消耗”ATP。突触间隙内的γ-氨基丁酸可通过GABA载体不断被回收至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内。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突触间隙内γ-氨基丁酸的含量较高,可将GABA载体的“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患者,促进GABA回收到前神经元,进而降低了突触间隙中的GABA的含量,进而能缓解抑郁患者的病情。

19.(1)性腺(或卵巢和睾丸)

(2)     骨骼肌     甲状腺激素

(3)     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1)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并分泌,其靶器官是性腺(或卵巢和睾丸)。

(2)寒冷环境下,人体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传递至效应器,比如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使机体产热增加,同时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3)感冒发烧时要多喝水,此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减弱,尿液增加,有利热量和毒素排出体外。醛固酮作用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20.(1)     植物生长调节剂     A

(2)     微弱抑制作用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

(3)     一定量放射性的NAA     不添加GR24(或不做处理)

【分析】分析图2,与对照相比,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几乎不起作用,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据此推测GR24影响侧枝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

【详解】(1)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如NAA;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的特点,故图中的培养基,应该将生长素加在A中。

(2)分析图2: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几乎不起作用(微弱抑制作用),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抑制作用,同时使用GR24和NAA时对侧枝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据此推测GR24影响侧枝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

(3)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a)在侧芽处施加一定量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b)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不作处理)。

21.(1)与梭子蟹食性相似的鱼和梭子蟹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在食物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利于梭子蟹种群数量增加/与梭子蟹食性相似的鱼与梭子蟹为竞争关系,会竞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不利于梭子蟹种群数量增加

(2)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蟹苗投放量无关

(3)偏高

(4)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该问的几个答案顺序可变)

(5)次生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养殖梭子蟹的水域中通常不放养食性与其相似的鱼,理由是与梭子蟹食性相似的鱼和梭子蟹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在食物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梭子蟹和其他生物的竞争会非常激烈,不利于梭子蟹种群数量增加。

(2)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蟹苗投放量无关,故若饲养条件不变,减少养殖场蟹苗投放量会导致梭子蟹种群的K值不变。

(3)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公式: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4)影响梭子蟹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5)海边荒滩有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是一些植物的繁殖体,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文档

...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偶尔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D.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2.下图表示健康人体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相互转化的关系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