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103班
小组成员 杨冬 钱行 张岩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
城市勘察资料:
洛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发达,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属地质多发区。结合历年来气候因素,确定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及矿区,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主汛期(7、8、9三个月份)。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南部山区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北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洛宁—洛阳的黄土丘陵地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地裂缝、黄土滑坡、崩塌等综合类型的地质灾害。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人类的工程活动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直接诱因,矿山开发、工程开挖等常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栾川、嵩县、汝阳、洛宁、新安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暴雨是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又以6到9月份较为集中。
城市测量资料:
洛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部,北西南东分别被邙山、崤山、熊耳山、嵩箕山所环绕,盆地面积1300km2。研究区西起新安——宜阳,东至巩义黑石关、北起孟津,南接伊川。行政区划主要隶属于洛阳市区及偃师、巩义、新安、孟津、宜阳、伊川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地理座标:东经112°15′~112°57′,北纬34°32′~34°47′,总面积2000 km2。重点研究区为伊洛河河谷平原西部区,面积约400km2。
研究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干线,在区内交汇。连霍高速公路、310、207国道交错,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见研究区位置图(图2-1)
图2-1 研究区位置图
气象资料:
洛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表现典型的性气候,冬长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14.3℃,多年平均降水量545.98mm,降水时空变化较大,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451.7mm。 (图2-2)
图2-2 洛阳市多年平均气象要素图
洛阳水文资料:
研究区属黄河流域的伊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河、伊河及洛河支流涧河和瀍河。主要干渠有中州渠、伊东渠。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属黄河支流,经宜阳于延秋街流入区内,从西南向东北穿过本区,在偃师与伊河汇合。其河床一般宽54-70m,水深0.5-1.5m。洛河长年有水,每年7——9月份为汛期,水位受季节性变化明显,据1971-2003年白马寺水文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45.04m3/s,最大洪峰流量5380 m3/s;多年平均含砂量8.4kg/m3。(图2-3)伊河是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经伊川流入区内,从龙门呈西南――东北向流动。受伊河陆浑水库影响,动态变化较大,龙门水文站观测资料,最大流量为120m3/s,最小流量为13.6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2.m3/s,径流量为9.05×108m3;而枯水年(1972年)最大流量72.5m3/s,最小流量为零,年径流量为3.4×108m3。洛河、伊河在偃师市杨村附近汇合为伊洛河,于巩义市神北汇入黄河。
图2-3 洛河白马寺站多年平均水文要素图
涧河属洛河支流,位于研究区西部,由新安县进入市区,于兴隆寨村汇入洛河。据涧河新安县水文站资料,历年平均径流量1.0×108m3,接受一部分城市污水,水质较差。瀍河亦属洛河支流,位于工作区北西部,多年平均径流量0.28×108m3,近年来枯水期几近干枯。
第二节区域地质条件 。
城市历史资料: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改称洛阳市。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截止2012年, 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5.1亿元,增长16.2%。其中,教育支出79.2亿元,增长25.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1.8亿元,增长18.1%;医疗卫生支出26.0亿元,增长5.8%。
洛阳城市人口资料:
2012年末户籍人口688.54万。其中,市区人口191.84万,农业人口485.48万。常住人口659.00万,其中城镇人口315.86万,城镇化率达47.93%。出生人口7.21万,出生率10.51‰;死亡人口3.66万,死亡率5.32‰;自然变动净增人口3.56万,自然增长率5.19‰。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栾川县。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480余种。水资源也很丰富,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廛河、涧河等河流和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洛阳的洛宁还有丰富的金矿和银矿资源,金矿有上宫金矿,虎沟金矿等。另外据称洛宁的铅矿储量也是全国三甲。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1.土地利用地带差异明显。受南北地貌差异的影响,全市土地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市域北部为丘陵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以粮食、名优果品生产为主;中部为河谷川地,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以蔬菜、粮食生产为主;西、南部为山地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以林木抚育和生态保护为主。
2.耕地比重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洛阳市2005年耕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0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88%),土地利用率为80.74%,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7.25%)。未利用地面积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26%,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面积499公顷左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8%,这一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0%)。
3.林地面积大,林木覆盖率高。由于山地丘陵面积大,洛阳市2005年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9.0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24%),加上园地及“四旁林”(居民点、道路、沟渠、农田),洛阳市林木覆盖率高达43.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
4.中心城市首位度高,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洛阳市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2005年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达161.6万人,而第二位的偃师市城区只有12.56万人,首位度为12.87。这也反映出除中心城市洛阳市外,市域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影响力很强的次级中心城市,各县城(包括偃师市市区)影响力基本上不超过县(市)域范围,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
5.建设用地较多。由于洛阳矿产资源丰富,因此洛阳市建设用地点多面广,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2743.5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2.23%。
交通运输资料
洛阳市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郑西客运专线穿境而过,陇海与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随着陇海铁路的西延和“欧亚桥”的建成,洛阳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中心城区周边有连霍、二广、西南环、郑少洛高速公路,207、310、311国道3条,省道11条,与纵横密布的县乡道路共同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洛阳民航机场位于距洛阳市中心10公里的北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业科技资料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5000多家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国家级科研院所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十五”末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左右。洛阳科技实力雄厚,拖研所、轴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个部属科研所每年都推出众多的高科技成果。现有“两院”院士5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九五”期间全市科技成果1280项,其中国家级43项,“省部级483项,技术交易额年均3亿元以上。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各1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企业美国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已入驻创业。全市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6个,高新技术产品295种。
洛阳工程设施资料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与工业化互动中呈加速发展趋势,全国城市化水平平均以每年1.5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加,相当于每年有近2000万人进入城市生活。按照专家估算的每万人占用1平方公里城市用地,每平方公里用地城市基础设施需投入2亿元计算,每年仅支持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就需要4000亿元。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低,城市交通不畅、拥堵严重,地下设施失修老化,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地区间不平衡、历史欠账多等不符合不适应的状况,也需要每年相当大的投资逐步予以解决。
长期以来,我市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偏低,2002年仅占GDP的比重在6%以下,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0%以下。2003年后,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达到投资高峰。2007年基础设施投资开始逐月回落,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9.7%,占GDP比重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7.9%和15.0%,同比分别回落了5.6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
洛阳风景名胜资料
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理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 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狭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壮,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刚阳、明秀阴柔为一体,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区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些久违人间的于生丽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花果山 位于河南省宜阳县西南部,是西游神话小说的创作原型,花果山在古代的书中,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河南少室山等并称72福地。
□关林 关林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也是一处宫殿式建筑群。此处古柏成林,隆冢丰碑,气派巍巍。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洛阳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山2006年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景区内层峦叠嶂,险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顶,是中原地区日出云海的最佳观赏点。
□鸡冠洞 位于栾川城西鸡冠山内,属喀斯特地貌,最早发现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原一大奇观,号称“北国第一洞”。
□风穴寺 位于汝州东北群山环抱之山谷中。建筑风格奇特,无中轴线,随山就势,步步升高。始建于五代后汉,金代重建,明、清重修,造型古朴雄伟。
□洛阳龙潭大峡谷 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北部。于2006年8月18日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的验收,被库穆博士评价为“世界上最美的峡谷”;9月18日被正式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11月入选“洛阳市新景”。
□汉光武帝陵 古谓原陵,俗称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园,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是东汉第一代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分陵园、光武祠两部分,总占地6.6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园区总面积2835亩,是国内首家遗址公园。园内分三水园区、精品园区、园林生产区和综合服务区。精心设计建设木兰琼花园、万柳园等28个专类园,初选植物种类1500多种,总绿地面积近13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8万平方米。
□西苑公园 位于涧西区南昌路,建在隋代皇家苑林"西苑"的旧址上,占地200亩。园内按植物种类分类种植,相互交错,还有牡丹、月季、竹类等专类庭园及牡丹岛、樱花洲等。时逢春夏,树花并茂, 相映成趣。园内大型仿古建筑植物展览馆总面积3900平方米,按不同种类分9个展室。目前全园共有各类植物1500多个品种。植物园湖光山色,楼台水榭、假山叠石、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风景秀丽。
□牡丹公园 位于涧西区牡丹路,以专植牡丹而得名,占地95亩。园内现有牡丹200多个品种,近7000余株。尤以姚黄、魏紫、豆绿等品种最为名贵。此外园内还植有近百种芍药、月季等其它花木。 公园内楼台水榭,风光旖旎,牡丹山上花木葱茏,人工湖内碧波鳞鳞,游人在此泛舟荡桨,兴趣盎然,无不盛赞洛阳牡丹甲天下,刘禹锡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准确地描述了这一景象。
□千唐志斋 位于距洛阳市区约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是我国唐代墓志最集中的收藏地。藏有历代书画大家郑板桥、董其昌、米芾、王铎及近人吴昌硕、于右任、康有为等所作书画石刻,皆为罕见艺术珍品。
□白园 坐落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是游览的好去处。
洛阳人防资料
洛阳市在人防工程建设中通盘考虑、科学筹划,不断深化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的融合,走出了一条集约建设的新路。从2009年以来,该市通过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开工修建了中州路王城公园段、辽宁路东段、纱厂南路、青岛路地下过街通道人防工程,开工面积十多万平方米。这些工程均具备地下通行、商业开发、地下停车、人民防空等多种功能。同时,对现有人防工程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开发利用,开发利用面积占人防工程总面积的43%以上,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商业百货、娱乐健身、停车洗浴、避暑纳凉等多个方面。不仅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方便了市民生活,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彰显。
近年来,洛阳市从完善指挥合成要素着手,进一步健全指挥机构编成,大力构建指挥场所,积极开展演习演练,人民防空组织指挥的龙头地位日益凸显,行动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了固定机动相结合的指挥场所。为夯实组织指挥的物质基础,按照技战术要求,洛阳市投资1.2亿元,修建了防空防灾地面指挥中心和地下基本指挥所;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移动指挥车,配备了车载设备,使组织指挥既可在固定场所集中会商决策,又可靠近前沿适时化动态遂行。
大胆创新,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洛阳环境资料
洛阳是河南省山区林业重点市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中西部最佳人居城市的目标,先后实施了荒山绿化、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绿色新农村建设、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等绿化工程,城市周边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生态防护林带。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4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城郊森林公园4个,森林植物25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365个,物种呈现多样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5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总面积5290.8公顷,绿地面积4409.8公顷,公共绿地1283.45公顷,绿化覆盖率45.6%,绿地率38%,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2010年洛阳市城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为0.107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09年相比增加0.008毫克/立方米,增幅为8.1%。日均浓度值范围:0.030~0.559毫克/立方米,超标率为13.7%,最大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7倍。
2010年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四季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月均值变化规律为:1~6月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波动不大;7~8月逐渐下降,其中8月为最低点;9~10月持续上升,其中10月达到最高值;11~12月又下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