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大众群体。
2、它是为包括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信仰禁忌
和艺术生活在内的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
3、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愈是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如与群体衣食住行和民俗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花、剪纸、服饰、刺绣、染织、傩仪傩舞傩面具、民间绘画、年画、皮影、木偶、玩具、风筝、纸扎与灯艺、民间社戏脸谱、民间棋类拼板、民间陶瓷、民间雕刻和民居建筑、车船装饰和生活用具等。
4、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中国民间美术诞生于中国原始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因此它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5、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
6、艺术创造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随手可得、就地取材的,具有农村自然经济的地域性特征。
总之,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蕴涵着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直到近现代的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像考古发掘中区分文化层一样,甚至在一件作品中都可以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积淀,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民间美术品——竹编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
劳动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 ,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有:1、编织,即用竹丝、 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2、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将竹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结;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的方法。一般做生活用品。
竹编篮和框可以用来收纳物品,另外做的精致的竹编也可以当做装饰品和陈设摆件。
民间美术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一、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 民间美术的许多品种,在造型方法上还保留着原始美术时期的特色和风貌。与原始美术一样,民间美术大都不出自纯审美的动机,它们往往能凭着简朴的材料和工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制作上常常倾向于灵活简便,驾熟就轻,得心应手,随着长期性集体劳动的传承,有着它独特的制作程式。同时,劳动者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工具、器皿等,又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民间劳动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融入熟练完美的操作技能中,他们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无不闪现出人类审美本质的熠熠光华。民间美术最直接地承传了原始艺术,它与其他美术形态,既不能相互代替,又无法分割,体现出中国传统美术演变的层次关系,还折射出文化发展的流变性。二、民间美术与下层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上都有两种文化,一种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文化,一种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在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混杂的文化形态,在美术上至少有三种,即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三种美术的渊源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三种美术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宫廷美术属于统治者的文化;宗教美术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属于统治者的文化,但另一部分又表现出民间美术的特色;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是个知识阶层,其成分也分别带有文化上的不同倾向。惟独民间美术,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说纯美术在社会上层文化中更近乎纯精神的领域,那么,民间美术则属于比较基础的、更接近物质生活的下层文化。文化的范围很广,一般说来它包括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和继承的一切物质产物(如衣服、食品、房屋等)和精神产物(如学术、伦理、文学、艺术等)。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有别于各种动物。而人类社会越发展,它的文化也就越丰富。三、民间美术与宗教文化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宗教与民间信仰非常活跃,也相当复杂。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美术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扬的宗教思想及参与的宗教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它形成的历史过程中。 以木偶皮影为例,皮影的人物造型与佛教的变相,演出的剧本(又称“影卷”)与佛教的变文之间,就有着极为深刻的血缘关系。“变相”则是唐代以来宣传佛教用来描绘佛经故事、宣传教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其中根据佛经绘制的图画称“经变相”或“经变”。变相或绘于帛纸上,或绘于寺院、石窟的墙壁上。“变文”则是唐代以来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作品,被佛教用来讲述佛经故事,宣传教义,又称“俗讲”。表演时,变文往往与展示图画(变相)相配合。清光绪年间始在敦煌石室中被发现。变文后演进为宝卷,其内容形式虽有变更,但主题未改,语意却更加通俗,演述佛教故事更加便于记忆传诵,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结合皮影的人物、景片造型与演出剧本(影卷)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皮影人物造型不仅受到古代帛画、汉画像石、民间剪纸和绘画的影响,尤为明显地是还受到古代宗教壁画(变相)和宗教雕塑(造像)的影响。皮影的“旦”类和“生”类角色和妖怪,则是吸取了古代宗教雕塑中的金刚力士、鬼神与诸天神等的造型特点。
四、民间美术与戏曲文化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形成与流传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又是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会中发展成熟的。民间美术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间美术中,剪纸、刺绣、雕塑、绘画等都是最为普遍,表现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较多的艺术形式,而面具、脸谱、木偶、皮影等直接就是戏曲演出所用的道具。 五、民间美术与生活文化的关系 民间美术在生活之中,生活也在它的里面。比如说民间美术中的门神图像与生活的联结就是通过它在生活中的特定位置和功能来给予保证的.民间美术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具有占有生活中的空间和时间的独特方式,由于民间美术是生括中的艺术,它无处不在地围绕着人类的生活空间,所以在本质上它就是装置的;由于民间美术与民间的节日、庆典、仪式、游戏的时间性和过程性总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它在本质上也是行为的、表演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下面介绍我所了解的五个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三、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四、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五、中秋节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