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足弟子 △gāozúdìzǐ △典故: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3▲膏梁子弟 △gāoliángzǐdì △典故:旧时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 △出处:《资治通鉴·齐纪·明帝建武三年》:“未审上古以来,张官列位,为膏梁子弟乎?为致治乎?”
4▲昆弟之好 △kūndìzhīhǎo △典故:昆:哥哥。像兄弟一样要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传》第九十二回:“今秦楚嫁女娶妇,结昆弟之好,三晋莫不悚惧,争献地以事秦。”
5▲梨园弟子 △lí yuán dìzǐ △典故: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例子: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6▲难兄难弟 △nánxiōngnándì △典故: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例子:其以半殖民地的风貌出现于世界也,和我们实在是~。(郭沫若《春秋·创造十年续编》)
7▲难兄难弟 △nànxiōngnàndì △典故: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8▲如兄如弟 △rúxiōngrúdì △典故: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例子:如此,其为同调相怜,~者益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9▲私淑弟子 △sīshūdìzǐ △典故: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例子: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鲁迅《伪自由书·不求甚解》)
10▲四海之内皆兄弟 △sìhǎizhīnèijiēxiōngdì △典故: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1▲同堂兄弟 △tóngtángxiōngdì △典故: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出处:《北史·公孙表传》:“二公孙,同堂兄弟耳。”
12▲纨绔子弟 △wánkùzǐdì △典故:纨裤:细绢裤。衣着华美的年轻人。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出处:《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裤之间,非其好也。”《宋史·鲁宗道传》:“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耶?” △例子:钱正兴在他眼底中,不过是一个~,同世界上一切~一样的。(柔石《二月》六)
1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xiōngdìxìyúqiáng,wàiyùqíwǔ △典故: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14▲兄肥弟瘦 △xiōngféidìshòu △典故:旧喻兄弟相爱,临难争死。 △出处:《后汉书·赵孝传》:“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 △例子:友于兄弟,分形共气,~,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南史·梁武陵王传》)
15▲兄死弟及 △xiōngféidìjí △典故: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16▲腰鼓兄弟 △yāogǔxiōngdì △典故: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 △出处:《齐书·沈冲传》:“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