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 |
主备课人:司尧福 备课组成员: 罗艺、邓定虎、詹大娟、王永芳、罗丽、陈鹏、安思遐、路波 | |
一、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把握意象,发挥审美想象,体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是本单元赏析示例课文,学好本课将为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学完了必修,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古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美文要美教。本设计将教学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构建教学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1、美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意象和画面。 3、缘景明情:根据意象特点、组合方式、及情景关系,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五、考点目标 鉴赏诗歌的意象及意境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整体感知,知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结构之美。 3、置身诗境,赏诗境,鉴赏诗歌景物之美。 4、缘景明情,品诗韵,感受诗歌的哲理之美、情感之美。 (二)过程和方法 重诵读,重点拨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七、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合作探究等途径,多角度欣赏美文的能力,接受美的熏陶,培养诗意情怀。 八、教学重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难点: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九、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评价导入新课 1、孤篇压全唐——闻一多 2、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3、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代文学家王闿运 二、导入新课:古人的月亮情结) 在我国浩瀚的文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哪些关于月的诗句,能举出来吗? 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张若虚 2、指导、强化朗读,感受文章音韵之美 3、探究诗歌结构之巧。 4、置身诗境,感受画面之美 一、简介作者张若虚 1、张若虚,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2、地位:张若虚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作品:仅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诗。 二、指导、强化朗读,感受文章音韵之美 1、学生齐读、试读: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 2、男女生分读: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 3、听示范朗读,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4、根据提示,学生自主讨论,发现文章音韵之美 (1)韵律美: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显得音韵和谐。 (2)音节美:基本上是“二二三”节奏,读起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3)句式整散结合,既整齐匀称,又富于变化。 三、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结构之巧。 1、线索: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展开。 2、结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画意、哲理、诗情融为一体。 四、置身诗境,感受画面之美 1、何谓“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 2、介绍诗歌意境常用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雄奇优美、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3、学生活动:分组完成下列任务 (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感受画面之美。 (2)赏析写景的技巧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意境。 (4)领悟本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4、活动展开及总结 (1)小组代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感受画面之美。 (2)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四句。 归纳要点:①写景角度:远景、动景;②景象: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明月朗照,辉耀大地,波光荡漾,银光闪烁;③意境:雄浑壮阔,景象壮丽。 (3)赏析“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四句。归纳要点:①写景角度:近景、静景;②景象:大千世界,一片银辉,月光皎洁,幽美恬静;③手法:比喻;虚实结合,正侧相衬;④静谧幽美,澄澈空明。 (4)本节在全诗中的作用:①照应诗歌标题;②为下文说理抒情作铺垫。 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 五、作业布置 1、缘景悟理,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哲理之深刻。 2、缘景明情,研读第三部分,感受情感之动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缘景悟理,感受哲理之深刻。 2、缘景明情,感受情感之动人“思妇怀远”部分 一、缘景悟理,感受哲理之深刻 (一)学生活动 1、由一名学生角色扮演朗诵。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意。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本节中诗人感悟到的哲理。 (二)归纳总结哲理: 1、人生的渺小与短暂、宇宙的浩渺与永恒。 2、月的与人的孤独无依。 3、个人的生命固然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二、缘景明情,感受情感之动人 (一)学生活动: 1、分角色朗读。 2、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 3、探究本节中思妇怀远、游子思归的动人情感。 (二)何谓“缘景明情” 1、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2、以杜甫《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为例 (1)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三)学生展示改写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片段一:我坐在楼上寂寞地等待,等待他的归来。月儿怕我寂寞,忍不住用它朦胧的光罩住我,陪伴我。月光落在我的妆镜台上,我仿佛看见他为我画眉的背影。月儿,你勾起了我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我不愿再陷入悲伤,想拂去月光,拂去愁思,岂料月光依旧照着我。唉,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青枫浦上我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如此良辰美景,他会想我吗?为何我们能看见同一轮月亮,却要天涯相隔,连鸿雁、鱼儿也送不去我浓浓的相思?我真想化作月儿的一丝光辉去照在远方的他的身上啊。月儿,请带上我的话语,告诉远方的他:我的爱人,还记得我吗?不管你在天涯还是海角,不管你何时归来,我都会站在清枫浦上等你,等你,直到永远。 片段二:今夜,你看到月亮了吗?想起等你的人了吗?孤独的月儿在楼上徘徊,月光照在了我的镜台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已,憔悴了好多,苍老了好多。我要梳妆,我要打扮,我要以最美的形象站在你面前。望着窗外,看着明朗的月亮,我知道,它的光芒也一定照到了你的身上。但是我们却不能看见对方。月儿啊,你把我的思念带给他,告诉他有人在等他。鸿雁、鱼儿,你们不是传达信息的使者吗?难道因为路途遥远,连你们也懒惰了吗?只希望月儿你把我的祝福给他,祝他平安,我还是会一直等下去,直到我们的誓言开花。 (四)“思妇怀远”情感赏析 1、“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白云”喻“游子”,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句。 (2)“青枫浦”泛指送别之地。屈原《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杜甫《南浦别》有“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之句。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扁舟子”可理解为“漂泊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2)相似诗句 ①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②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③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情感,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产生怜悯之情,不忍离去,想与她做伴、为她解忧。足见思妇愁思之深,感人之深。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卷不去,拂还来。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愁重愁浓。 (2)相似诗句 ①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②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情感:明月千里寄相思,情重情浓! (2)相似诗句: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情感:内心的失落和绝望! (2)相似诗句: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三、拓展深化 1、《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2、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四、作业布置 1、研读游子思归部分,继续感受诗歌情感之动人,研究本节中人物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2、研读《代答闺梦还》,与《春江花月夜》比较阅读。 3、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继续赏析游子思归图,体会诗歌情感之动人。 2、探究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感受骈文的特点。 一、关于本部分的思考 (一)学生齐读本部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二)关于本部分的说明:①可理解为游子思归;②可理解为思妇思念之情的继续深化,手法上以虚写实。下面的分析以第二种理解为准。 (三)思考本节中“江水”“落花”两个意象的内涵及用意 1、江水:时光流逝;绵绵忧愁。例证:①《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③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落花 (1)内涵:①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②生命无常的感叹。③对远方游子的思念。 (2)例证 ①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②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微雨燕双飞。” ③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⑤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三)分析本节中主人公情感的表达。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明确。 1、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①落花、春尽: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伤感。 ②春半、江流、月斜:时光流逝,岁月难留的悲叹。 ③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红颜衰老的恐慌,漫长守望的苍凉。 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①时光飞逝,久盼不归,迷惘失落。 ②天南地北,相隔天涯,游子未归(或有家难归),相见无期。 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手法: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2)景:残月的余晖洒满江树,也洒满江面,残月余晖和江岸的摇动的树影都在在江水中荡漾。树在摇曳,影在摇曳,情思在摇曳,月、树、江、光、影错综迷离。 (3)情:思念、等待、盼望;失落、惆怅、绝望;甜蜜、忧伤、感慨;…… 二、总结全诗 1、修辞:拟人、比喻、对偶。 2、手法: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融美景、哲理、深情为一体。 3、语言 ①清新明朗,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 ②词藻华美,音韵婉转(双声叠韵),具有文人诗的风味。 三、与《代答闺梦还》的比较阅读。附《代答闺梦还》:“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四、学生深情朗诵全诗,再次感受诗歌之美。 五、作业布置:完成《考点通》三、四练 板书设计 “孤篇压全唐” 韵律之美:押韵、节奏 结构之巧:线索、层次(景、理、情) 意境之美:幽静空灵,清新柔美 哲理之深刻:人生短促,宇宙无穷,人类久长,哀而不伤 情感之动人:相思愁苦但月可传情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