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语文园地四 | 课时 | 2 | ||
班级 | 授课教师 | ||||
教学目标 | |||||
1.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单元的几篇有关神话的课文,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古人借助神话表达的美好愿望。 2.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多途径地识字、积累识字经验。识记“圃、卉、蕾”等10个生字。 3.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够与相应的神话人物或故事联系起来。 4.能够找到几个句子的共同点,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与相关的神话故事联系起来。 5.积累《嫦娥》这首诗,了解诗的意思,并背诵这首诗。 | |||||
教学重难点 | |||||
重点: 1.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2.积累古诗,了解诗的意思。 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中想象的神奇。 | |||||
教学准备 | |||||
教师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 | |||||
第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
一、交流平台 1.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 盘古开天地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普罗米修斯盗火 同学们,看到这组词语,你们知道词中这些人物出自哪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 2.大家都说得很对,这些人物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那么他们身上有什么故事呢? (1)学生任选一个人物,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故事简单复述出来。 学生复述,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做出补充或评价。 老师总结:我们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特点——想象丰富、神奇。 (2)概括人物形象。 ①小组讨论交流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②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总结:神话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神力、正义感,能够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这是古人对他们倾注的一种独特情感,对客观世界、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如盘古开天地是对天地形成的一种解释。 二、识字加油站 课件出示: 花圃 花卉 花蕾 花蕊 玫瑰 茉莉 牡丹 海棠 1.学生自读8个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生字都与植物有关。 2.认读并理解词语。 可以联系生活、借助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花圃”中的“圃”可让学生查阅工具书了解其意思,进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偏旁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积累。 4.学生交流词语的意思,完成准确识字的练习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预设:“花圃”是指种植花的场地。“花卉”是所有花的总称,“花蕾”指的是没有开放的花,“花蕊”是指花结构中的名称。玫瑰、茉莉、牡丹、海棠是指具体的花的名称。 三、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 神通广大 未卜先知 刀不入 (1)认真观察这些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共同点。 (2)说一说这些词语对应的神话中的人或故事。 预设:孙悟空神通广大,不仅能腾云驾雾,还能上天入地,而且刀不入;“各显神通”这个词让人想到八仙过海;神话中的哪吒有三头六臂。 2.课件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当太阳车从天空驰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 ◇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 (1)读句子,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 (2)学生讨论,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 预设:第一个句子描写天地形成时的情景;第二句写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场景;第三个句子写女娲补天的情形。 (3)学生交流其他神话故事中自己觉得神奇的情节,感受神话中的神奇想象,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 预设:我读《女娲造人》这个故事时,女娲用枯藤沾上泥浆向四处挥洒,溅落的泥点都变成了一个个蹦蹦跳跳的人,这个情节设置让我觉得特别神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些词语和句子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还通过在日常生活的学习中,积累识字的方法和途径。 | 个性思考部分 | ||||
教学反思 | |||||
第二课时 | |||||
教学过程 | |||||
1.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神话人物,了解了许多神奇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神话故事有关的古诗。 课件出示: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通、读顺。 (2)教师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跟读,读出节奏感。 (3)教师指名读古诗,并进行评价。 (4)了解作者李商隐。 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介绍李商隐。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是晚唐出色的诗人,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代表诗作有《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意,教师适时引导,并进行鼓励性评价。 (2)指名学生联系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想象一下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描述出来。 (3)反复朗读古诗,达到背诵的目的。 | 个性思考部分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