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98
第一章 总则
为了指导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确保质量和安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从开箱起至设备的空负荷试运转为止的施工及验收。对必须带负荷才能试运转的设备,可至负荷试运转。
设备安装工程应按设计施工。当施工时发现设备有不合理之处,应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并经设计变更批准后,方可按变更后的设计施工。安装的机械设备、主要的或用于重要部位的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
设备安装中采用的各种计量和检测器具、仪器、仪表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计量法规的规定。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被检对象的精度等级。设备安装中的隐蔽工程,应在工程隐蔽前进行检验,并作出记录,合格后方可继续安装。
设备安装中,应进行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并应对每道工序进行检验和记录。工程验收时,应以记录为依据。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地脚螺栓与垫铁
第一节 地脚螺栓
地脚螺栓在预留孔里应垂直,无倾斜。螺母与垫圈、垫圈与设备底座间的接触均应紧密。拧紧螺母后,螺栓应露出螺母,其露出的长度宜为螺栓直径的1/3~2/3.
第二节 垫铁
当设备的负荷由垫铁组承受时,垫铁组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个地脚螺栓旁边至少应有一组垫铁。
2.垫铁组在能放稳和不影响灌浆的情况下,应放在靠近地脚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下方。
3.相邻两组垫铁的距离宜为500~1000mm。
4.每一组垫铁的面积,应根据设备负荷,按下列公式计算:
A≧C(Q1+Q2)×102R
其中:A——垫铁面积(mm2);Q1——由于设备的重量加在该垫铁组上的压力(N);Q2——由于地脚螺栓拧紧所分布在该垫铁组上的压力(N),可取螺栓的许可抗拉力;R——基础或地坪混泥土的单位面积强度(Mpa),可取混泥土设计强度;C——安全系数,宜取1.5~3.
5.设备底座有接缝处的两侧应各垫一组垫铁。
使用斜垫铁或平垫铁调平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承受负荷的垫铁组应使用成对斜垫铁,并在调平后灌浆前用定位焊焊牢。如果勾头成对斜垫铁能用灌浆层固定牢,就可以不焊接。
2.承受重负荷或有较强连续振动的设备宜使用平垫铁。每组垫铁宜减少块数,不宜超过5块,并不宜采用薄垫铁。放置平垫铁时,厚的宜放在下面,薄的宜放在中间且不宜小于2mm。各垫铁应相互用定位焊焊牢,铸铁垫铁可不焊。
3.每一垫铁组应放置整齐平稳,接触良好。设备调平后,每组垫铁均应压紧,并应用手锤逐组轻击听音检查。对高速运转的设备,采用0.05mm塞尺检查垫铁之间及垫铁与底座之间的间隙时,在垫铁同一断面处以两侧塞入的长度总和不得超过垫铁长度或宽度的1/3.
4.设备调平后,垫铁端面应露出设备底面外缘;平垫铁宜露出10~30mm;斜垫铁宜露出10~50mm。垫铁组伸入设备底座底面的长度应超过设备地脚螺栓的中心。安装在金属结构上的设备调平后,其垫铁均应与金属结构用定位焊焊牢。
5.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要求。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配合尺寸、相关精度、配合面应进行复查和清洗处理,并应按照标记及装配顺序进行装配。进行清洗处理时,应按具体情况及清洗处理方法先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和防火、防毒、防爆等安全措施。
6.设备及零、部件表面当有锈蚀时,应进行除锈处理。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并应采取防返锈措施。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接合面组装后,应用0.05mm塞尺检查,插入深度应小于20mm,移动长度应小于检查长度的1/10;重要的固定接合面紧固后,用0.04mm塞尺检查,不得插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前后均不得插入。
7.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密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做渗漏检查。
8.装配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许用应力。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尚应按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三、对于需要预紧力的连接,必须按照装配规定进行预紧,可以采用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螺栓的加热温度不能超过400℃。
四、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沉头螺钉紧固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露出。
五、对于需要锁紧的连接,在拧紧后必须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锁紧。如果使用双螺帽锁紧,则薄螺母应该安装在厚螺母上方。每个螺母下面不能使用两个相同的垫圈。
在第3.2.2条中,不锈钢、铜、铝等材质的螺栓在装配时,应在螺纹部分涂抹润滑剂。在第3.2.3条中,各种类型的键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通用技术文件》规定的尺寸精度。键用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得小于588N/mm2.在第3.2.4条中,键的装配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键的表面应无裂纹、浮锈、凹痕、条痕和毛刺。键和键槽的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和尺寸在装配之前必须进行检验。
2.对于普通平键、导向键、薄形键和半圆键,两个侧面和键应该紧密接触,与轮毂键槽底面不接触。
3.对于普通楔键和勾头楔键,上下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
4.对于切向键,两个斜面和键的侧面与轴和轮毂键槽的工作面之间必须紧密接触。
在第3.2.5条中,装配时轴键槽和轮毂键槽轴心线的对称性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的对称度公差7-9级进行选择。
在第3.2.6条中,销的装配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必须检查销的形式和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2.在连接机件及其几何精度调整符合要求之后,才能进行销的装配。
3.在装配销时,不应该让销承受载荷。根据销的性质,应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装配。销孔的位置必须正确。
4.对于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销和销孔,在装配之前必须检查其接触面积,必须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如果没有规定,则应使用总接触面积的50%至75%。
5.在装配过程中,如果发现销和销孔不符合要求,则必须重新钻孔并重新安装新销。对于定位精度要求高的连接,在设备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或空运转试验合格后进行装配。
第三节联轴器装配:
在第3.3.1条中,凸缘联轴器在装配时,两个半联轴端面必须紧密接触,两个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得大于0.03mm。
在第3.3.2条中,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在装配时,两个轴心的径向位移、两个轴线的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必须符合下表的规定: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
联轴器外形尺寸D(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倾斜 端面间隙(mm)
71
80
95
106
130
160
在联轴器装配时,需要注意偏差的规定。弹性柱销联轴器的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格中的规定。对于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也需要遵守表格中的规定。而对于齿式联轴器,除了偏差规定外,还需要注意内、外齿的啮合和润滑脂的选择。滑块联轴器和蛇形弹簧联轴器在装配时也需要遵守表格中的规定。
When assembling a flange-type XXX according to Article 3.3.8.the allowable ns of the two-axis radial displacement。two-axis n。and end-face clearance XXX:
XXX
Coupling outer size D (mm) Two-axis radial displacement (mm) Two-axis n End-face clearance (mm)
50 0.10 2-4 1-4
70-105 0.15 3-6 1.5-6
125-170 0.20 200-250 2-8
260 0.30 3-12
300-400 0.35
6-8 0.50
7-9
XXX according to Article 3.3.9.the allowable ns of the two-axis radial displacement。two-axis n。and end-face clearance XXX。XXX.
XXX
Coupling outer size D (mm) Two-axis radial displacement (mm) Two-axis n End-face clearance (mm)
51.06-57.08 0.04 4.9
68.88-76.91 0.05 6.7
94.46-116.57 0.06 9.2
127.78 0.06 10.9
154.33-186.50 0.10 14.3
213.02-213.49 0.12 17.8
270.08 0.14 21.5
340.80-405.22 0.16 24.9
466.25 0.20 28.6
0.25 35.6
When assembling a tire-type coupling according to Article 3.3.10.the allowable ns of the two-axis radial displacement。two-axis n。and end-face XXX.
XXX
Coupling outer size D (mm) Two-axis radial displacement Two-axis n End-face clearance (mm)
120-320-360 1-4 0.5-1.0
When assembling a cross-XXX according to Article 3.3.11.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should be met: the contact een the half-round slider and the fork'XXX flat head surface should be uniform。with a contact area greater than 60%。the total clearance s een the half-round slider and the flat head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oduct standard and technical documents。and when the coupling is reversible。the minimum clearance should be XXX.
3.3.12 联轴器装配时的测量方法
在联轴器装配时,需要测量两轴心径向位移和两轴线倾斜的情况。有三种测量方法可供选择:1)直接使用塞尺进行测量;2)使用塞尺和专用工具进行测量;3)使用百分表和专用工具进行测量。
3.3.13 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的方法
在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需要将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最小的位置。
4.离合器、制动器装配
3.4.1 瓦块式制动器装配要求
在瓦块式制动器的装配过程中,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1)制动器各销轴在装配前应清洗干净,油孔应通畅;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阻滞现象。
2)同一制动轮的两闸瓦中心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mm。
3)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铅垂面间的水平距离允许偏差为±1mm。
4)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允许偏差为±1mm。
5)闸瓦铆钉应低于闸皮表面2mm;制动梁与挡绳板不应相碰,其间隙指应小于5mm。
6)松开闸瓦时,制动器的闸瓦间隙应均匀,且不应大于2mm。
7)制动时,闸瓦与制动轮接触应良好、平稳;各闸瓦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与制动轮接触不得小于80%。
8)油压或气压制动时,达到额定压力后,在10分钟内压力降不大于0.196Mpa。
5.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
3.5.1 装配前的测量和选择方法
在装配具有过盈的配合件之前,需要测量孔和轴的配合部位尺寸及进入端倒角角度与尺寸。根据实测的平均值,应按设计要求和本规范选择装配方法。
3.5.2 常温下的装配方法
在常温下进行装配时,需要将配合面清洗洁净,并涂一薄层不含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油;装入时用力应均匀,不得直接打击装配件。装配方法根据不同的配合类别和特性进行选择,如中等压入配合、温差法装配、用木锤装配等。
第3.5.3条要求在用液压充油法装配配合件之前,先检查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如果没有规定,粗糙度应在Ra1.6~0.8um之间。对于油沟和棱边,应进行修整。
第3.5.4条建议在过盈连结的装配中采用温差法,并满足以下要求:加热应均匀,不得出现局部过热。未经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400℃;经过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回火温度。在温差法装配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检查装配件的相互位置和相对尺寸,避免温度变化过快,并采取防止火灾和人员被灼伤或冻伤的措施。
第6节滑动轴承装配中,第3.6.1条要求轴瓦的合金层与瓦壳紧密结合,不得出现分层、脱壳等现象。合金层表面和两半轴瓦的中分面应光滑、平整,没有裂纹、气孔、重皮、夹渣和碰伤等缺陷。
第3.6.2条规定厚壁轴瓦装配应满足以下要求:上、下轴瓦瓦背应与相关轴承孔接触良好,并按设计文件规定检验接触要求。如果没有规定,接触要求应符合表3.6.2-1的规定。上、下轴瓦的接合面应接触良好。未拧紧螺钉时,应采用0.05mm塞尺从外侧检查接合面,其塞入深度不得大于接合面宽度的1/3.动压轴承的顶间隙可以根据滑动速度关系曲线(图3.6.2-2)进行调整,或按表3.6.2-3、表3.6.2-4的规定进行调整。单侧间隙应为顶间隙的1/2~1/3.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应符合表3.6.2-5的要求。配制的瓦口垫片应与瓦口面的形状相同,其宽度应小于瓦口1~2mm,长度应小于瓦口面1mm,垫片应平整无棱刺。瓦口两侧垫片的厚度应一致,垫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与轴颈相接触。
在机械加工精度的保证下,薄壁轴瓦与轴颈的配合间隙和接触状况应符合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刮研接触面。在检查薄壁轴瓦顶间隙时,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如果没有规定,则应遵循表3.6.3的规定。
表3.6.2-4适用于直径小于或等于250mm的滑动轴承顶间隙。基本尺寸d和最小间隙、平均间隙、最大间隙的数值在表中列出。
表3.6.2-5规定了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要求,包括轴瓦内径、轴转速和接触角度范围内接触点的数量。接触点数量应符合表中的规定,但对于受力较小的轴瓦,可以在25mmX25mm的面积上按规定数值降低1个接触点。
表3.4.7-2和表3.4.7-3适用于活塞式发动机、油膜轴承、轴颈最大圆周速度为10m/s,润滑油粘度不大于16°E的情况下。表中列出了轴承的基本尺寸d和最小间隙、平均间隙、最大间隙的数值。
表3.6.2-4适用于直径大于250mm的滑动轴承顶间隙。基本尺寸d和最小间隙、平均间隙、最大间隙的数值在表中列出。
表3.6.3展示了薄壁轴瓦顶间隙在不同转速下的要求。其中,顶间隙的计算公式为(0.8~1.2)d/1000,(1.2-1.5)d/1000,以及(1.5-2)d/1000,其中d为轴颈的公称直径。为了确保质量,轴瓦内径小于180mm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85%,内径大于或等于180mm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70%。
在装配后,需要在中分面处采用0.02mm的塞尺进行检查,以确保没有塞入。此外,轴颈与轴瓦的侧间隙可用塞尺检查,轴颈与轴瓦的顶间隙可用压铅法检查,但铅丝直径不宜超过顶间隙的3倍。
第七节介绍了滚动轴承的装配。在装配前,需要测量轴承的配合尺寸,并按照防锈方式选择适当的清洗方法。装配时,轴承应无损伤、无锈蚀、转动应灵活且无异常声响。如果采用温差法装配滚动轴承,轴承被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被冷却温度不得低于-80℃。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箱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剖分式轴承座或开式箱体,剖分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在对称中心线的120°范围内与轴承盖在对称中心线9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并应采用0.03mm塞尺检查,塞入长度应小于外圈长度的1/3.此外,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开式箱体的半圆孔间不得有夹帮现象。
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挡肩应紧靠。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与轴肩的间隙不得大于0.05mm,与其他轴承的间隙不得大于0.1mm。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盖上。如果设备技术文件有规定,可按规定留出间隙。
当装配轴两端用径向间隙不可调的、且轴的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盖限定的向心球轴承时,应留出间隙。如果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留出间隙可取0.2mm~0.4mm。温差、中心距大另计算。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列推力球轴承的轴向游隙应按表3.7.6-1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时,均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表3.7.6-2的要求。表3.7.6-1展示了滚动轴承的游隙要求,包括向心推力球轴承、单列圆锥滚子轴承、以及双向推力球轴承。
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但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简化和改写,如下:
表3.7.6-2展示了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根据轴承内径的不同,轴向游隙也有所不同。
向心轴承、滚针轴承和螺旋滚子轴承在装配后应该能够灵活转动。如果采用润滑脂,应在轴承空腔内加注65%至80%的清洁润滑油脂,但使用稀油润滑的轴承则不应加注润滑脂。
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在装配到轴颈和轴承座内时,轴向预紧程度应按照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对于皮革带和橡胶布带的接头,可以采用螺栓或胶合方法连接。接头的长度应为带宽度的1至2倍,胶合剂的材质应与皮带的材质具有相同的弹性。接头处增加的厚度不应超过皮带厚度的5%。橡胶布带的胶合剂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和胶合剂的要求。
1.采用胶带螺栓或胶合接头时,必须按照皮带运转方向进行搭接。
2.在进行预拉时,预拉力应为工作拉力的1.5~2倍,预拉持续时间应为24小时。
3.每对皮带轮或链轮的装配应符合以下要求:
a。两轮的轮宽平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其偏移量不应超过1mm(对于三角皮带轮或链轮),不应超过1.5mm(对于平皮带轮)。
b。两轴的平行度不应超过0.5/1000.
c。偏移和平行度的检查应以轮的边缘为基准。
4.链轮与链条的装配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装配之前,必须清洗干净。
b。主动轮与被动轮的中心线应重合,其偏差不得大于两链轮中心距的2/1000.
c。当链条的工作边被拉紧时,非工作边的驰垂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如果没有规定且链条与水平线夹角小于60度,则可以按照两链轮中心距的1%~4.5%进行调整。
5.在使用密封胶时,必须将接合面上的油污、水分、铁锈及其它污物清除干净。
6.在压装填料密封件时,应将填料圈的接口切成45度的斜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大于90度。填料圈不宜压得过紧,压盖的压力应沿圆周均匀分布。
7.在油封装配时,油封唇部应无损伤,应在油封唇部表面涂以润滑剂;油封装配方向应使介质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紧压在轴上,不得装反。油封在壳体内应可靠的固定,不得有轴向位移或转动现象。
8.在装配“O”形密封圈时,密封面不得有扭曲和损伤,并正确选择预压量。当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和法兰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条直径的10%~15%。
9.在装配V、U、Y形密封时,支撑环、密封环和压环应组装正确,且不宜压得过紧;凹槽应对着压力高的一侧,唇边不得有损伤。
10.机械密封的装配应符合以下规定:
a。机械密封零件不应有损坏、变形;密封面不得有裂纹、擦痕等缺陷。
b。在装配过程中应保持零件的清洁,不得有锈蚀。主轴密封装置动、静环端面及密封圈表面等应无异物、灰尘。
c。机械密封的压缩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d。在装配后用手盘动转子应转动灵活。
e。动、静环与相配合的原件间,不得发生连续的相对转动,不得有泄漏。
f。机械密封的冲洗及密封系统应保持清洁无异物。
11.防尘节流环密封、防尘迷宫密封的装配应符合以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