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名片 | |
考点内容 | 环境描写的作用。 |
考查形式 | 或客观题,或主观题。①本文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②本文第×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
趋势分析 | 对环境描写的手法和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是主要命题点。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去寻找路小丫了
闫玲月
雪下得这么大,娘今晚会早些回家吧。路小丫张开嘴巴呵着凉凉的小手,一团白雾在手心里飘散。炉火仿佛失去了动力,火苗微弱地摇摆着,路小丫连忙添进一铲子煤面。炉内腾起一条火龙,迸发出生命的热量,把她的脸蛋烤得红扑扑的。
“吱扭”一声,门开了,一股冷气裹挟着一个雪人进来了。路小丫赶忙拿起毛巾为雪人打扫满身的雪花,雪人眨眼间变成了亲切的娘。娘问小丫饿坏了吧,小丫摇头。娘把裂满血口子的手伸向胸前,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说,快趁热吃吧!路小丫接过烤红薯,一缕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勾起她的食欲。
路小丫细心剥去外皮,让它露出烤得焦黄的薯身,递到娘的嘴边说,娘饿了,娘先吃。娘轻轻咬了一小口,笑眯眯地说,娘的小丫真懂事。红薯又被送到路小丫嘴边,小丫张开嘴巴高兴地吃起来。
绵软甜香的烤红薯温暖着路小丫的童年时光。娘不是亲娘,路小丫是烤红薯的娘在路边发现的。那个冬天真冷,冻得路小丫都快哭断气了,娘一狠心,捡回她的半条命,取名路小丫。娘没旁的亲人,就把路小丫当成亲闺女养活。娘没别的本事,以烤红薯为生。路小丫幼时睡觉总喜欢佝偻着小身子往娘的怀里钻。懂事后她对娘说,娘身上有一股好闻的香味。娘笑了,这丫头,娘又没钱搽脂抹粉,哪来的香味儿。后来她才懂得娘身上的香味儿就是经久不散的薯香。路小丫每晚在散发着阵阵薯香的娘的怀里安然入睡,一睡就是八年。
八年后的一个下午,路小丫家里来了一个女人,女人与娘说了好久,不断用手帕擦泪。女人朝路小丫伸出嫩白的双手,路小丫躲到娘的身后。娘脸上挂着泪珠,笑着说,去吧孩子,这是你的亲妈,你们两个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路小丫舍不得离开娘,两步一回头,娘说,走吧孩子,那个家才有属于你的幸福生活。娘说完,把一扇大门死死关上。女人要带路小丫上车时,娘从后面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递给小丫一个小包袱,说,娘能给你的只有这么多了。路小丫抱紧小包袱,一路上不曾松手,不必打开她也知道,里面是娘亲手烤的红薯。
来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家,房子里的一切在路小丫眼里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包括那个让自己称呼她为“妈妈”的漂亮女人。
妈妈说,路小丫这个名字太土气了,得先改个名字,爸爸姓陆,不如就叫陆小雅吧,虽然只取谐音,意义上却有了天壤之别。陆小雅被高价送入一所重点学校,同学们只知道她叫陆小雅,路小丫的名字随着她的记忆淡去了。
陆小雅的妈妈发誓要把女儿培养成如她当年一样出色的舞蹈演员。陆小雅每天在妈妈的监督下练功,妈妈就是她的老师,严厉的眼神,严厉的话语,陆小雅找不到娘那样的温暖。
陆小雅清楚地记得,那次,她在一家大商场外闻到一股久违的香味,就不由自主地一路追寻,终于在拐角处见到一个烤红薯的,陆小雅发现新似的惊喜万分,抓起一个烤红薯就吃,才吃两口就被随后赶来的妈妈一巴掌打掉在地,妈妈说,真丢人,这是咱们吃的东西么!
陆小雅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上学练功、吃饭睡觉都在妈妈的关注中。陆小雅朋友很少,话语很少,没有谁见她开怀大笑过,妈妈却说女孩子矜持点好,这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有一天矜持的陆小雅突然失踪了,如同一只断线的风筝不知去向,只给妈妈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去寻找路小丫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一股冷气裹挟着一个雪人进来了”与娘“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形成冷暖对比,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娘对路小丫的疼爱。
B.在寒冷的冬夜,母女二人吃烤红薯的这一幕,生动地表现了母女情深,也为最后写“陆小雅”的出走设置了悬念。
C.“娘说完,把一扇大门死死关上”,这是因为娘不希望路小丫的亲妈看到她为路小丫烤红薯。
D.在亲妈那里,“陆小雅”找不到娘那样的温暖,是因为她还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还沉浸在对娘的思念之中,也不能明白亲妈的期盼,误解了亲妈的严厉。
答案 A
解析 B项,不是设置悬念,是作铺垫。C项,娘死死地关上门,主要是因为她不希望路小丫看到她伤心难过。D项,不是因为她不明白亲妈的期盼,而是这个家庭没有娘那样的温暖。
2.文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一种寒冷而又温馨的氛围;③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路小丫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力;④寄托了作者对路小丫的命运的美好祝愿。
解析 回答这类题时,一要弄清环境的特征,二要明确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三要理解环境描写与表现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四要弄清环境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瞎子
莫泊桑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中,也仍旧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只是时时刻刻吆喝身边的狗,叫它们安静,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老想蹦蹦跳跳。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一个,他过着难以想象的最残酷的苦难生活。
他是一个乡下人,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庄主人。父母在世的时候,总算还有人照看他,他感觉苦痛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两老一去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有一个姐姐收留了他,然而农庄里的人待他却像待一个白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要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虫、饭桶。尽管他的姐夫把他那份遗产夺到自己手里,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刚刚够而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
几年里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最后惹恼了他的亲戚们,于是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一种供人虐待折磨的小丑,一种牺牲品,专供周围那些粗胚子发泄他们的兽性,惨无人道地取乐。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吃饭时间变成了邻居们散心、他受罪的时刻。
他的姐夫因为总这样养着他,心里有气就动手打他,不停地抽他的嘴巴,看见他躲躲闪闪或是举手还击时的那种瞎费气力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就是打耳光。那些长工、短工、女仆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巴。他不知道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着胳膊阻挡别人的攻击。
最后他被逼着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道边上,一听见有脚步声或是车轮声,就伸着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一连几个星期,他一个铜子也带不回来。
有一年冬天,地面盖满了雪,天冷得出奇。可是他的姐夫一大早就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一整天都把他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的姐夫当着那些雇工的面说自己没有找着他。随后他又说:“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因为他冷把他带走了。丢不了。明天早上他一定会回来喝汤的。”
第二天,他没有回来。
他的亲戚们在一个星期里假装着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一年冬天十分冷,很迟才解冻。一个星期日,农民们上教堂做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这些乌鸦还在那里,它们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简直可以说四面八方的乌鸦都聚集在这里了。它们常常落到亮闪闪的雪地上,在上面铺下一片怪里怪气的黑点子。顽固地搜寻着。
一个小伙子跑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了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了一半。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不见了,让乌鸦啄走了。
现在我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舒畅快乐的时候,就不禁要想到这个可怜虫,心里泛起一种凄凉的回忆和莫名其妙的悲哀,是啊,他在世上是这样命苦,以至于见过他的人听说他惨死,反倒感到一阵轻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到光明给正常人带来了喜悦和幸福,人们用眼睛畅饮着天空、田野、房舍的鲜艳色彩;作者只是想给小说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其实这与小说后面的感情基调是不吻合的。
B.瞎子什么事也不能做,并且老是冷冰冰地不声不响,因此惹恼了他的亲戚们,如果他能有一技之长,或者活泼些,就不会被亲戚抛弃。
C.无论是农庄的人,还是瞎子的亲戚,虽然他们身体没残疾但都不是正常的人,他们都在欺负瞎子,他们想出各种残忍的恶作剧来折磨瞎子,这些都不应是正常人对待残疾人的做法,这群人的同情心已经泯灭。
D.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的早晨,瞎子的姐夫故意把瞎子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把他撂在那里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还是乌鸦最先发现瞎子已经死了,瞎子是可怜的,他感觉不到人世间的温暖。
答案 C
解析 A项,开篇的描写是为了引出瞎子的故事,起衬托作用;B项,有道理,但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暗示;D项,时间上有错,文中只是说“一个星期日”农民们看见乌鸦落在瞎子死的地方,并没有说是瞎子死后的第几个星期日。
2.文章的第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第一段渲染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与下文瞎子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解析 文章的第一段细致地描述了“看见初升的太阳”的喜悦,这看似与“瞎子”没有什么关系,但联系下文内容——瞎子的艰难处,就可看出这两者的联系:对比。
3.小说运用近似夸张的手法描写乌鸦,“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气氛,突出了“瞎子”悲惨的命运:活着受人嘲弄、歧视、虐待,死后被乌鸦吃掉。这样写,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对乌鸦的描写集中在倒数第三、四段,营造了一种阴沉、凄凉的气氛,就是在这种气氛中人们发现了瞎子的尸体。这一环境衬托,让读者更加感受到了瞎子命运的悲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百羊川
赵文辉
百羊川坐落在豫北沿儿茄庄村后面的山坡上,别以为真容得下百只羊撒欢,豫北不好找策马扬鞭的场地,更别说在山上。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居然平平坦坦,就像山水画上按了一枚印章。这可是枚好印章。茄庄的坡地靠天收,没有机井,山又是个旱山,一秋不下雨,坡上还真收不了几把米。唯有百羊川旱涝保收,越旱小米还越香!老辈人迷信说,百羊川是神田,其实是这块田占对了山脉,下面一定是一根水脉。因水质特别,加上土是黑红黑红的胶土,长出的谷穗又肥又实,碾出的小米喷香喷香,黏度好。明朝潞王落魄于此,一尝便不能相忘,并且年年上贡茄庄小米。又在茄庄修了一座望京楼天天眺望天子,以表忠心。这不过是一段野史,无从考证,倒是当年从豫北走出去的那位副,因为爱吃茄庄小米,要把百羊川的主人提拔成公社,却是千真万确的。
这主人就是水伯。水伯的祖上就有过要被提拔的经历,说是提一个县令,祖上没去,依然布衣老农,守了下来,就一直守到了水伯这一辈。水伯不稀罕什么公社,他只稀罕百羊川的秋天,风吹嫩绿一片,最后变成满坡金黄。农闲的时候,水伯在屋前屋后堆积草粪,坑是上辈人挖好的,水伯只管把青草、树叶、秸秆一股脑儿填下去,再压上土浇上大粪,沤成肥壮的松软的草粪,一担一担挑上百羊川。水伯从祖上接下这个活,一直干到了现在。茄庄的大人小孩都知道,百羊川的小米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好吃,都是沾了草粪的光。
水伯家的小米每年秋后都有人开着小车来买,买的人多,米少,买主常常为此吵嘴。后来干脆提前下订金,再后来就比价,比来比去,一斤小米的价钱比别人家的竟高出几倍。水伯的儿子受人指点,把“茄庄小米”注册了商标,进城开起了门市部,兼卖一些土特产。几年之后在城里置了房,又要接水伯去。水伯确实老了,锄头也不听使唤了,好几次把谷苗当成稗子锄起来。儿子要留下来照看百羊川,水伯不放心,进城前一再关照:“山后的草肥,多割点沤粪。这几年村里掀房的多,给人家拿盒烟说点好话,老屋土咱都要了,秋后翻地撒进去,‘老屋的土,地里的虎’,百羊川离不开这些!”千叮咛万嘱咐,水伯才离开了茄庄。
儿子却不老实在茄庄侍弄谷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水伯很不放心,问:“你来了,谁看着百羊川?”儿子说:“雇了村里的光棍老面,老面多老实,叫他给地里上十车粪保证不会差一锨,老面又是种地的老把式,爹你还有啥不放心的?”水伯信了儿子的话,不再为难儿子。再说腿脚也真不中用了,下个楼都要人搀着。有时想回去看看百羊川,又一想自己的腿脚,也就罢了。
这一天,楼下忽然响起一声吆喝:“茄庄小米!谁要?”
水伯的心一阵痒痒,他知道又是一个冒充者。但他知道这冒充者一定是茄庄一带的,他很想去揭穿他,又不忍让他太难堪。家里没有其他人,水伯就强撑着下了楼,问卖小米的:“哪儿的小米?”
“哪儿的?还用问?百羊川的!”
水伯笑了,说:“别说瞎话了,我是百羊川的水伯!”几个正买小米的妇女一听,扔下装好的小米走了。卖小米的很恼火,瞪水伯:“你百羊川的咋了?还不跟我的小米一个样,都是化肥喂出来的?”水伯还是笑着说:“你可不能瞎说,百羊川的小米,没喂过一粒化肥,我还不知道?”卖小米的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往外走:“哼,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能产多少小米?撑死不过一千多斤!你儿子一年卖十几万斤茄庄小米,莫非你百羊川能造小米?把陈小米用碱搓搓,又上色又出味儿,哄死人不赔命。哼!”
想再问,卖小米的已走远,水伯愣在那里。
水伯一人搭乘中巴回到茄庄,见人就问:“我儿子真的在卖假小米?”被问的人都摇头,说不清楚,问你儿子吧。水伯明白了,踉踉跄跄爬上百羊川。正是初冬,翻耕过的百羊川蒙了一层细霜,一小撮一小撮的麦苗拱出来。麦垄上横着几只白色化肥袋子,阳光一照,泛出刺眼的光,直逼水伯。水伯嗓子里一阵发腥,哇地一口,把一片鲜红喷向了初冬的百羊川,接着扑通一声倒了下去。这时除了一只山兔远远地窥视着水伯,初冬的山坡再无半只人影。
百羊川静极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要把水伯提拔成公社,而水伯坚持在百羊川种地,说明水伯为人忠厚老实,认为自己只会种小米,能力不足以做公社。
B.水伯的儿子也是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作者对他爱恨交加,既赞扬他有经商头脑,又批评他为了金钱,生产、贩卖假小米的行为。
C.水伯家的小米因为好吃,很多人都抢着买,小米的价格因此比别人家的高出几倍,这个细节暗讽水伯家趁机哄抬物价,唯利是图。
D.“百羊川静极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环境的寂静衬托出水伯因儿子造假,郁愤而死的凄凉情景,引发读者对重建诚信人格的深刻反思。
答案 D
解析 A项,“能力不足以做公社”,文中是“不稀罕”;B项,“赞扬他有经商头脑”错误;C项,“水伯家趁机哄抬物价,唯利是图”错误。
2.小说第一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百羊川的自然环境,设置人物活动的背景。②交代百羊川的“水脉”“水质”“胶土”,分析百羊川生产出优质小米的原因,为下文写百羊川的小米供不应求、商人造假做铺垫。③以明朝潞王的故事侧面衬托百羊川小米的高质量,为下文写百羊川的小米供不应求、商人造假做铺垫。④写百羊川的主人被提拔做公社,侧面反映百羊川小米的高质量,并为下文留下悬疑。
解析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他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者升华主旨。本题首先答出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要结合环境描写的特征和文章的开头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号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让他们享受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
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赶到,不费一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唯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把他的号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B.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景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下面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增援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答案 B
解析 A项,应该是表现他的悲愤、恐怖、暴怒等情感以及拼到底的决心;C项,“为下面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错,应该是为他的“第二种失败”埋下伏笔;D项,“败局已定”是他的感受,而不是事实,“第二种失败”不是指全军覆没,而是指他惧怕失败以及失败后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打败。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出战事惨烈。与前文中宁静美丽的画面形成对比,从侧面展现了战事的惨烈。②推动情节发展。日薄西山的画面描写,突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下文即将开始的第十次冲锋。③以一天结束时的“黄昏落日”暗示主人公最终失败的结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通常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题起着一定的作用,具体作用还需结合描写的内容来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描写的是战争过后山坡上惨烈、血腥的场景,从整体上来说,与上文宁静的环境形成对比;从细节上来说,对太阳的描写大有深意,早晨到黄昏的时间推移暗示冲锋一直在进行,并还将继续,落日又暗示最后失败的结局。
3.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主题上看,他死在自己的下,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脆弱,性格上的悲剧能更好地深化人往往被自己打败(第二种失败)的主题;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用奄奄一息仍紧抱旗杆的伤兵与害怕面对失败而开自杀的他形成对比,反衬了他的脆弱,展现了作为英雄的他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文章结构上看,小说悲剧式的结尾与开头的悲剧氛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④从表达效果上看,本应是胜利者的“他”竟然在还没有看清山顶的景象时就选择了开自杀,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解析 应注意结合文本自身,从不同角度挖掘。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作用,也需要从小说的主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文章的结构作用、手法作用、表达效果等角度思考,当然这些角度不一定每个试题都完全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