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琵琶与唐代诗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9:56:00
文档

琵琶与唐代诗歌

诗歌与中国文化期末论文琵琶与唐代诗歌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2015年01月琵琶与唐代诗歌摘要:在唐朝时,由西域传来的乐器琵琶占据了当时音乐的首座,由琵琶而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琵琶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在诗歌当中作为意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琵琶,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批把"后来谐音而成"
推荐度:
导读诗歌与中国文化期末论文琵琶与唐代诗歌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2015年01月琵琶与唐代诗歌摘要:在唐朝时,由西域传来的乐器琵琶占据了当时音乐的首座,由琵琶而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琵琶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在诗歌当中作为意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琵琶,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批把"后来谐音而成"


诗歌与中国文化

期末论文

琵琶与唐代诗歌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5年01月

琵琶与唐代诗歌

摘要:在唐朝时,由西域传来的乐器琵琶占据了当时音乐的首座,由琵琶而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琵琶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在诗歌当中作为意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琵琶,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批把"后来谐音而成"琵琶",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琵琶”。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也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南北朝时,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即由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国。自此,琵琶在中土逐渐发展兴盛起来。至于唐代,琵琶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诗人岑参便有诗云:凉州七里十万户,胡人半解弹琵琶。可见当时琵琶的普及程度。而与此同时,唐代也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诗歌丰饶的唐代,便涌现出了很多精彩的有关琵琶的诗。

    首先就有很多诗对琵琶乐声以及演奏者的高超技巧进行了描写。

    如元稹《琵琶歌》: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则表现了琵琶极广的音域。

    当然,说到琵琶就不得不说白居易。白居易不仅对音乐十分“挑剔”,自己写下了“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而且广蓄歌伎,精通管弦丝竹。他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琵琶的诗句。

如《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中就有“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的诗句

曹刚是当时演奏琵琶的大师级的人物,而曹刚在演奏时,右手十分刚劲有力,“拨若风雨”。而曹刚的技艺太过高超,手法又很神妙,以至于诗人希望“将曹刚的手截下来,接到重莲的袖中”。

还有白居易在听歌伎弹琵琶时写下的《听琵琶妓弹略略》中也说道: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法向师边得,能从意上生。

    当然,提到白居易,自然不能少了他的《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段是对琵琶女的最精彩的描写。在琵琶上,粗的弦发出沉重的声音,连起来就如急雨纷纷落下,细的弦发出细碎的声音,连起来就如耳边私语。弦弦交错,声音纷繁复杂,又像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清脆而又纷乱。当拨弦的速度慢慢降下来的时候,又如“冰泉冷涩”一般,凝滞不发。而在突然之间,声音再次迸发出来,便如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发而出,万千骑兵突然出动,刀相碰,激烈异常。最终,乐曲结束,同时拨动四弦,一声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唯有江月寂照。

然而,琵琶与诗歌的关系还不止于此,琵琶作为一种自西域传入的乐器,因其独有的音色,而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它和胡琴、羌笛一般,渐渐成为了边塞音乐的代表。最有名的,应该是岑参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另有诗云: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                                        ——《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顾况

以及王昌龄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从军行》

唐代疆域辽阔,北方战事频繁,许多人都选择投身边塞。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等,而琵琶也常常作为意象,用于边塞诗当中,为整体的意境做出贡献。而琵琶的音域是十分广阔的,从琵琶声中,有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有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苍凉悲壮。

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在王翰的这首《凉州词》中,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前的一次宴会,有用夜光杯盛满的葡萄美酒,可见宴席十分盛大,更有琵琶为人助兴。可是,琵琶演奏的音乐却是慷慨之中透着悲凉,正与西北边塞的苍茫万里黄沙给人的感受相近。琵琶发出的激烈声音,既反映出宴会上战士们豪情满胸,举杯痛饮,而在背后,却也暗示着将来战争的激烈,暗示着战争带来的死伤、灾难。而这,恰恰与诗的最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体现的悲壮相对应。可以说,琵琶之音,对于边塞氛围的体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李颀的《古从军行》中,琵琶的幽怨、凄凉之意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一首诗,就少了《凉州词》中的那种激烈豪情。登山望见远处烽火,黄昏十分到河边饮马,西北边塞,乌云密布,难寻城郭,风沙漫天,时而雨雪纷纷。胡雁哀鸣,胡儿落泪。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难以感受到琵琶的激昂之气,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边塞地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最后两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正是对战争的批判。由此可以推想在军营中的士兵们对于战争的厌倦。而在这风沙漫漫,“战骨埋荒”的环境下,幽怨的琵琶声越发地突出了这种苍凉之意。

在唐代,诗人们特别喜欢回忆汉朝,把自己的朝代隐喻为汉代,写汉朝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众多的典故中,最典型的应该就是昭君出塞怀抱琵琶的典故了吧。在唐代有许许多多的咏叹王昭君的诗歌: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董思恭《昭君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李商隐《王昭君》

在诗人们咏叹王昭君的同时,琵琶也被反复提及。琵琶起着极好的渲染作用,用来渲染昭君昭君远离中原的孤寂,表现一种凄凉感。这些既是由典故决定的,更是由琵琶本身的音乐特点决定的。一旦失去了琵琶,这些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无疑会下降许多。

当然,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它绝不仅仅是边塞独有的。琵琶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宴会上,琵琶俨然成了主角:

觱栗调清银象管,琵琶声亮紫檀槽。能歌姹女颜如玉,解引萧郎眼似刀。                           ——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

间世星郎夜宴时,丁丁寒漏滴声稀。琵琶弦促千般语,鹦鹉杯深四散飞。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人间有此荣华事,争遣渔翁恋钓矶。                          ——方干《陪李朗中夜宴》

这自然不怪,唐代是一个包容性极强而且极其强盛的朝代,唐朝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大量的西域乐师也来到了唐朝,极大地促进了琵琶在唐朝的普及。而经济的发达无疑会推动文化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制作构造也都得到了发展。

整体来说,琵琶作为一种乐器,一如其他的外来歌舞,在进入中原汉土后,便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之中。一方面,琵琶广泛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宴会之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琵琶成为西北边塞的代表乐器之一,在军中广为流行。而诗歌作为反映社会的途径,无疑很好的表现了琵琶在社会中的地位。因琵琶而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灿烂的词章篇句,无疑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更多光彩,也对后世的写琵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琵琶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加广为人知,更加流行,为民族音乐增添了一份财富。

参考文献:

[1] 侯磊.唐诗中的大唐[M]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摩西.读懂唐诗[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

[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4twKzmZgoa15siRvCQXjkQc_EyI5ZF7cKZI5hxMhu-tW4C8skfIP6pXWTqYdy43cq97dd9ghi6itjLxPIRn5tb2gZbG4JjekjOZObccP6a  浅谈唐诗与琵琶艺术的相互交融

[2]http://www3.zzu.edu.cn/qts/ 全唐诗库

文档

琵琶与唐代诗歌

诗歌与中国文化期末论文琵琶与唐代诗歌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2015年01月琵琶与唐代诗歌摘要:在唐朝时,由西域传来的乐器琵琶占据了当时音乐的首座,由琵琶而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琵琶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在诗歌当中作为意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琵琶,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批把"后来谐音而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