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四校
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
地 理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l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回答1~2题。
国家 |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
甲 | 3 | 35 |
乙 | 30 | 156 |
丙 | 70 | 3503 |
丁 | 313 | 559 |
戊 | 432 | 1601 |
己 | 910 | 1359 |
A.甲 B.乙 C.丙 D.丁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戊 D.己
下图为我国某工作人员在南极长城站(62º12′S、58º57′W)或中山站(69º22′S、76º22′E)拍摄的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中太阳从左向右运动,并且是每两小时拍摄一次。读图回答3~4题。
3.照片拍摄地点位于科考站的 ( )
A.东侧 B.西侧 C.南侧 D.北侧
4.当拍摄太阳在M位置的照片时,北京时间约为 ( )
A.2时50分 B.14时50分 C.3时10分 D.15时10分
下图是“三种陆地水体转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P代表的水体可能是 ( )
A.雨水 B.积雪 C.地下水 D.冰川水
6.箭头b、d代表的现象最集中出现的月份是 ( )
A.1~2月 B.3~4月 C.6~7月 D.9~10月
气温年较差是一个地区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下图为世界各地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图中虚线表示水稻种植的北限。读图完成7~9题。
7.对世界各地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暖流流经的海区气温年较差小 B.气温年较差总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C.热带沙漠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大 D.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小
8.图中从甲到乙一线气温年较差变化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季风气候的影响 B.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大
C.冷暖洋流的影响 D.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共同影响
9.图中丙处是北半球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气候原因是( )
A.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B.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
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濒临海洋,全年降水量大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
A.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B.绿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剧
C.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D.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二产业
11.今后我国城市化的侧重点是 ( )
A.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建设新的开发区
B.新增非农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C.大城市的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
D.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推进小城市经济发展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14题
12.有关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B.②当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炭含硫量高
C.③气候性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D.④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土质疏松
13.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
14.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值,其取值范围为0~90º。下图能反映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郎山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特征,许多成为重要的旅游区。下为与江郎山类似的地貌景观和江郎山附近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构成江郎山地貌的岩石主要是 (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红色砂岩
16.江郎山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①断层发育;②流水作用;③风力作用;④溶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O2排放量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费构成、能源利用率等因素相关。法国是清洁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74%的电力供应依赖核电。下为中、日、美、法四国2009年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指标,阅读回答17~18题
中、日、美、法2009年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指标表
GDP(万亿美元,2009年) | CO2排放量(百万吨) | |
甲 | 14.8 | 6,963.8 |
乙 | 5.2 | 7219.2 |
丙 | 5 | 1342.7 |
丁 | 2.5 | 550.3 |
A.中国、日本、美国、法国 B.美国、中国、日本、法国
C.美国、中国、法国、日本 D.中国、美国、日本、法国
18.2009年我国向世界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
①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 ②发展火电站,把煤转换成电能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是60°N纬线亚欧上某月平均气温线状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温最低,最主要原因是地势高
B.乙地气温高,是受暖流及西风影响
C.丙地气温较低,是因为阴天削弱太阳辐射
D.乙地濒临海洋,甲地深居内陆
20.在正常情况下,图示月份( )
A.亚欧等温线向北凸出 B.此时是南极考察的黄金季节
C.亚欧上受高压控制 D.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向东流动
读下图为“南京长江大桥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a、b两曲线 ( )
A.a反映7-9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a反映由江北向市区的车速变化
C.b反映以上班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长江大桥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时段
22.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
A.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快速公交通道
C.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
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增长,实施限行措施
右图为世界某区域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23~24题。
23.根据等值线规律推测,甲地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可能是 ( )
A.100mm B.200mm C.300 mm D.400 mm
24.R河流全年水量都很丰沛,读图推测该河发源地 ( )
A.蒸发量较小 B.地下储水量较大
C.冬季温度较高 D.迎风坡降水充沛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理,某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该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优化与升级。这种产业或行业的优化与升级有一定的规律,“雁行模式”是揭示这种规律的一种模型。它是指作为“雁头”的领先地区,在发展新型行业的同时,将本地区的传统行业逐步转移到“两翼”相对落后地区,实现“雁头”和“两翼”各自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我国东部某地区是国内综合实力较强,制造业较发达的区域。十多年来,甲市作为“雁头”,带动了作为“两翼”的乙市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读下表回答25~26题
我国东部某地区制造业主导行业(比重高于6%)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变化
行业
层次 | 产值比重(%) | 甲市 | 乙市 | ||
1998年 | 2006年 | 1998年 | 2006年 | ||
一 | ≥18 | 通信 | |||
二 | [15,18) | 交通 | |||
三 | [12,15) | 纺织 | 交通/通信 | ||
四 | [9,12) | 钢铁/通信/纺织 | 交通 | 化学 | 化学/钢铁 |
五 | [6,9) | 电气/化学 | 钢铁/电气 | 通信/电气 | 纺织/电气 |
25.如果某一主导行业比重在一个市下降,而在另一个市相同行业比重上升,反映了该行业发生了转移。读图判断,没有在甲、乙之间发生转移的工业部门有 ( )
A.交通 B.钢铁 C.纺织 D.化学
26.行业的转移对两个城市经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甲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B.使乙市产业发生衰退
C.使甲、乙两市产业结构差异增大 D.使甲、乙产业结构趋于相似
第Ⅱ卷(选择题 共60分)
二、综合题:共计60分。
27.(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上,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就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进行了多轮磋商,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态度有很大差异。
材料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
材料三 漫画“请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材料四 “全球温度上升3℃后,亚洲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1)哥本哈根和坎昆会议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 ,这一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 , ▲ 。该环境问题对图示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其空间规律是 ▲ 。(5分)
(2)众多国家与会,就减排问题进行磋商,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原则。漫画反映的焦点是可持续发展中的 ▲ 原则。(2分)
(3)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 ▲ (3分)
28.(10分)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 ▲ 的分异规律。其中①表示 ▲ ,该地带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 ▲ 。该带气候的成因是 ▲ 。(5分)
(2)1967年,阿斯旺大坝(图中B处)建成。以后的几十年中,A处的三角洲海岸不断后退,这是因为 ▲ 。(2分)
(3)图中甲气候区农业结构的特点是 ▲ ,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欧洲西部广泛分布是因为 ▲ 。(3分)
29.(13分)图示极地为中心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M为晨昏线。读图回答。
P
(1)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盛行风 ▲ (风向);这一天极圈的昼长约为 ▲ 小时(取整数)。(2分)
(2)图中N处火山喷发,图示时刻火山灰向 ▲ 方向飘散。有人认为火山灰大量悬浮在z空中,会使全球气温降低,这主要是因为 ▲ ;但也有人认为会减少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原因是 ▲ 。(5分)
(3)图示海区中的大洋环流总体上呈 ▲ 时针向流动。(1分)
(4)此后的时间,如果晨昏线M逐渐向极点靠近,则依气压带风带移动的一般规律,N地气压带的位置和强度变化的趋势是 ▲ ;P气压中心强度的变化趋势是 ▲ ,P气压中心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5分)
3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2008年起赴索马里海域(图中丙附近)护航。
材料二 下为非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图上标出了1月和7月的风向,右为非洲东部部分地区的地形和构造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图中东非地区的甲地,海拔1800米,下为该地1、7两个月的气温降水资料
A月 | B月 | |
气温(℃) | 18.0 | 19.2 |
降水(mm) | 58.3 | 242.3 |
(2)维多利亚湖盆的成因是 ▲ ,Edward湖盆的成因是 ▲ 。(2分)
(3)甲地处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很小,从天文角度分析,原因是 ▲ 、 ▲ , B最可能是 ▲ (1、7月)的气温降水资料,判断的依据是 ▲ 。(5分)
(4)简要说明影响本区的7月份风向的形成原因 ▲ 。(3分)
(5)乙海区夏半年盛行离岸风使底层海水上泛,这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 ▲ (2分)
31.(13分)分析和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图表资料的作用。下为我国某地近50年来荒漠化与人口、经济相关数据曲线图,读图完成以下要求:
(1)读“土地荒漠化面积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该地区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并出现逆转势头的时期是 ▲ 。(1分)
(2)读“人口结构的变化”图看出,该地区人口增长放慢始于 ▲ 时期前后;城市化开始加速的时期是 ▲ 。(2分)
(3)读“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变化”图,我们看出。1960~1970年之间,粮食总产量逐步 ▲ ,原因可能是 ▲ 。(2分)
(4)从几幅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在防治荒漠化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结构动态图: ▲ 。(4分)
大农业结构与产值变化图: ▲ 。(2分)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变化图: ▲ 。(2分)
参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C | D | A | B | C | C | D | D | B | C | D | A | D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B | D | A | B | C | BD | BC | BD | AB | BC | AB | CD | AD |
(1)全球变暖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森林破坏 减产地区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增产区域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5分)(2)共同性 公平性(2分) (3)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发达国家累积排放量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图示地区发展中国家农业减产多(3分,任答两点)
28.
(1)赤道向两极(1分)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任两点)(2分) 西风与副高交替控制(1分) (2)水库建设建设使河流泥沙在库区大量沉积,下游水流趋于平稳,输沙量下降(2分) (3)乳畜业为主(1分) 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2分)
29.
(1)西北(偏北) 8 (2)东北 灰尘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分) 灰尘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2分) (3)逆 (4)北移并减弱(2分) 减弱(1分)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海陆温差减小(2分)
30.
(1)印度洋和大西洋便捷通道,我国与欧洲和非洲的重要海上要道(2分) (2)岩层受挤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 岩层断裂下陷 (3)赤道地区太阳高度变化较小 全年昼夜等长 7 7月份该地盛行东南风,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2分) (4)赤道低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偏转 (5)减温减湿
31.
(1)20世纪70年代 (2)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3)减少 压缩耕地面积 (4)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二、三产业发展,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数量和城市化各2分)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农林牧相结合的生产体系(2分) 提高单产,减少耕地面积(2分,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