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记叙文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5、了解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体综述】
1、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以记人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的不同。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结构层次。
4、记叙文的顺序和人称:
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人称主要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和表达效果来确定的。
(1)常见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①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②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③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2)记叙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第一人称,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
②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
③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5、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1)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情”为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等,记叙文中这几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抒情: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性,深化文章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描写: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细致的描绘。
(4)议论: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是为记叙服务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8、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动静结合、渲染、烘托。
9、记叙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等。
技巧1概括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中心
方法技巧解读
综述:根据记叙的六要素,恰当连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主旨)。
解析: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段意归纳法。先认真阅读文章,明确每段的大意,再将各段的大意段落大意连起来归纳一下,就能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题扩展法。有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可以以文题为中心,提出几个相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所提问题,把答案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取重点段法。有些文章的重点段的段意能体现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只要我们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找关键词法。揭示文章中心的点题句、关键句,我们可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阅读时注意以下四种语句: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特别是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抓住这些句子有利于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
(5)把握背景。有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结合文章进一步了解作者感情,从而把握全文中心。
3、概括文章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标题,能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2)注意开头。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中心。
(3)关注末尾。在文章末尾经常有直接告诉读者观点的语句。
设题形式:
1、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全篇的大意。
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共写了那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4、根据文章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将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答题模式:
1、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以用主人公(表现中心的人物);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另外,如果是几件事的概括,可以简单概括为:何人+做何事。
2、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悟。
【例题详讲】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③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④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粟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⑥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哪家小吃店了。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B)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⑾“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⑿“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⒀“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⒁“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⒂“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⒃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原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⒄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对 “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请分别概括写出。(3分)
第一次:_________ 第二次:_____ __第三次:___ ________
2.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2)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3.对话,不仅是言语的应答,更应是思想和心灵的互动。仔细阅读8-14段,“我”和“她”之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对话?为什么?(4分)
4. 文中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5.文章结尾写到,“平淡的生活处处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联系全文,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4分)
【类题拓展】
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炸油条姑娘的美让“我”深受震撼,她让“我”自惭形秽,同时“我”决意要学着她的样子,美好地成长。
B、第⑥段说炸油条姑娘“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她已视店如家。
C、第⑦段开头写下午的阳光使店里显得温暖柔和,这种氛围让“我”产生了急于向炸油条姑娘表达的愿望。
D、文章讲述的是平常的人和事,却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思想,这种平中见奇的写法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思路提示:解答第1题要求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大意逐项判断;解答第2题按照什么人+什么事+情感,概括即可。
《与陌生人交流》【答案】:
1.第一次:美丽(“愉快、灵巧”和“纯净、专注”两组词语中至少各选一词)
二次:漠然、邋遢(疲惫、不修边幅) 第三次:妩媚、灵巧(焕然一新,热爱生活)(3分,每次1分)
【典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知。题干要求概括三次不同的印象,解答时,可以先从文中找出每次对“炸油条姑娘”的描写的形容词,就能概括出来,这类题注意原文中有答案的直接用原文中的词句。没有必要再根据相关词句加以概括。
2.(1)“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分)
(2)“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2分)
3.没有实现真正的对话,由于她对生活的冷漠和对工作的倦怠,她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只是敷衍应付,答非所问。(4分,判断正确1分,原因3分)
4.描写油锅从“滚沸”到“安静”到“又沸腾”这一变化过程,暗示了“炸油条姑娘”精神面貌(生命状态)从年轻时的美丽到中年时的冷漠再到焕发新的热情这样一个变化过程。(3)
5.“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4分)
【类题拓展】答案:1、A、2、本文记叙了“我”对“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实战演练】
十月里完美的一天
(美)杰瑞·米勒 翻译:孙开元
那是十月里的一天,风和日丽,正是出去钓鱼的好天气。我和13岁的儿子乔那森计划这次旅行有几个星期了,现在,我们坐在了这座美丽湖水的岸边。
越过水平如镜的湖面,我们可以望见附近的群山,山上覆盖着松林,零星地点缀着白杨林叶子鲜艳的黄色和红色。我们能听到湖上禽鸟的叫声,也可以看到大片的加拿大鹅群向南游去。
我们一边钓鱼一边说着话,当我把目光收回到水面上时,看到我鱼杆上的浮子上泛起了波纹。我等待着,以为浮子会飘上来,但它还沉在水下,我的心跳加快了。几秒钟后,我前面的鱼杆突然动了起来,被什么东西向前方的水里拖着。A当我往回拉鱼杆时,我知道钓到了一条少有的大鱼!
我紧紧地抓住了鱼杆,将它向上抬,凭感觉我钓到了从未钓过的最大的一条鲑鱼。当这条体型硕大的鱼跃出水面,试图摆脱鱼钓时,我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我永远忘不了那天这条大鱼悬挂在清凉的水面上的情景,周围是绿柳和美丽的群山。
我开始幻想着所有渔人都做过的梦,我告诉乔去拿网,从石头岸边跳到水里。他象一只皮球似的在水里一起一伏,当乔在水里一点点向前游时,我想尽办法不让鱼把线扯断。我慢慢地把这条鲑鱼向岸边拖着,这时乔和我才第一次真正看清了它。
这条鱼真大,足有五、六磅重!我感觉心脏都快从胸腔里跳出来了!我小心地把这个大家伙往岸边拖着,好让乔能用网套住它。我的儿子慢慢地在两块石头上站稳了身子,然后弯腰用网去套这条大鱼。
就在一眨眼的功夫,他失去了平衡,为了稳住身子,他伸出右手抓住了钓绳,这超过了钓绳的承受力,断了,就在那一瞬,我们的大鲑鱼(a、抖了抖 动了动)身子,带着钓绳开始缓缓地逃走。
乔看到了鱼要逃跑,他用最快的速度向前伸出了鱼网,但已经太晚了。他(b、气急败坏 恼羞成怒)地眼看着我们的鲑鱼游进了又深又冷的水里。
我也曾有过很多次得而复失的钓鱼经历,但从没有象这次这样令我恼火过。乔就没想过会拽断钓绳吗?他怎么会那样做?我们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钓到那么大的鱼了!
我两眼紧盯着乔,看着他爬上了岸,肩膀耷拉着,(c、垂头丧气 愁眉苦脸)地走了过来,他的后面是归巢的一群鸟儿和依偎在一起的鹅群。这时,我的脑子里突然涌起了一个念头:“你最好不要失态,如果发脾气,可能会深深地伤害你的儿子!”B
我看着乔满眼含泪地停在我的面前,说:“爸爸,对不起。我再也无法弥补这个过错了。”他眼看就要哭起来了。 C
我向前走了一步,双手放在了他的肩头,离着他有一臂的距离,几乎是脱口而出:“乔,当我钓住那条鱼时你是什么心情?你感到兴奋吗?”
他点了点头,说:“爸爸,我长这么大也没这么兴奋过!”
我回答:“乔,这是不是我们一起有过的最有趣的一次经历?”他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然后我接着说:“那我们为什么要让一条逃跑的鱼来毁掉我们最有趣的一次经历呢?让我们记住那些高兴的事吧,没事了!”
儿子看了看我,然后伸出胳膊抱住了我,亲热地说:“爸爸,我太爱你了!”儿子从来都对我有些冷淡,没想到我的一点理解竟然让他这样感动。我也抱住了他,轻声地在他的耳边说:“我也爱你,乔,我也爱你。”
我们再也没能钓到那条年老的大鱼,但我很是庆幸,那天我没有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父子之情。而且,里的那一天,一条鲑鱼的逃跑永久地把一个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粘在了一起,那真是完美的一天。 (译自“真实见解”网)
达标训练:
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请你梳理出记叙文的六要素。(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3分)
a、 b、
3、请指出划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方式。(3分)
A、 B 、 C、
4、请你划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将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5、他们没能钓到大鱼,但文章结尾却说“那真是完美的一天”。为什么?(4分)
你查过字典吗
文\刘奔海
用时:15分钟 满分:12分
①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一所中学教书,教初中语文。
在走上讲台之前,我以为教书没有什么难的,何况只是个初中语文!不就是读读课文、解释解释字词、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吗?然而,越教我越发现文章结构的精妙,语言文字的深奥。特别令我头疼的是七八年前学过的课文,现在重新读起来还有个别字词读不准音!只好买了本《新华字典》,把那些不敢确定读音的字词一一注上音,这样才不至于在学生面前出丑。
②但渐渐地,我也变得懒散起来了,因为我掌握了一套“教学技巧”。如果课本上出现一个我不认识的字,我便对学生提问:“谁知道这个字怎样读?这个字我们小学时就学过!”如果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我便问:“你查过字典了吗?”但往往是学生们苦思冥想默不做声,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个作业:课后大家查一下字典,明天我再提问。第二天学生们便争相告诉我那个字的正确读音。
③然而有一次,课堂上又出现了一个生僻的字“杪”。我便提问学生,没想到一个平日里不大说话很不引人注意的学生突然小声说:“老师,我知道!”我忙让他回答,他说:“读‘chāo’!”我一愣,又问:“你查过字典了吗?”他支吾了一下,大声回答我:“查过了。”我迟疑了几秒钟,便大声向学生宣布:“好,这个字就读‘chāo’。”并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
④下课后,我再也没有想过那个字。谁知第二天,那个学生又来到我的办公室,低着头,嘴唇嗫嚅着说:“老师,昨天那个字我说错了,我没有查过字典。我也是以前听别人那样读的,其实它不读‘chāo’,读‘miǎo’!老师,我只是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想让同学们欣赏我……”我一下子脸色铁青、懊恼不已!但我又不好发作,只好说:“好了,承认了就好,以后要养成认真查字典的习惯!”我不知道他是怎样走出办公室的。后来,我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也再没有给学生纠正过那个字的读音。
⑤渐渐地,我感到那个学生好像背负了越来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比以前更沉默了,课堂上再也没有举起过手,我也再没有提问过他。我甚至忘记了他的存在,——他从此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
⑥转眼好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写到:“老师,您大概已经忘记我了吧?我就是那个给您说错了‘杪’字读音的学生。那天回到家,我就查了字典。我一直想告诉同学们‘杪’字的正确读音,但我没有那个勇气。我多么希望老师您能够给同学们纠正那个字的读音,但您也没有……这几年,我一直生活在愧疚之中,现在我在南方打工,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我的身边却常常带一本《新华字典》,我已经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
⑦ 哎,真正应该愧疚的是我,从此以后,在我的办公桌的正,很显眼的摆放着一本《新华字典》,甚至我随身也常带一本小字典。每带一届新生,第一节课我首先给大家读那位同学的那封来信,以此警醒自己!每当课堂上遇到生僻字或者不敢确定读音的字,我便诚恳地告诉同学们:对不起,这个字等老师查过字典再告诉大家读音……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大意。(3分)
★2、课堂上的事情早已过去几年时间了,那位学生却想着给老师写信,其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
3、通读全文,说说题目“你查过字典吗?”用得好不好。(3分)
4、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真正应该愧疚的是我”这句话的理解。(3分)
买一个奇迹
文\佚名 满分:18分 20分钟完成
小女孩走进自己的房间,从衣橱里取出存钱罐,打开盖子,把钱倒在地上,认真地数了起来。为了准确无误,她数了三遍。
她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放回存钱罐,合上盖子,带着它悄悄地从后门离开了家。 她走过六个街区,来到一家招牌很显眼的雷克斯奥尔药店。
她耐心地等待药剂师接待自己。但药剂师正忙着与旁边的一个人交谈。这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是药剂师的哥哥,几个小时前刚从芝加哥赶来看望弟弟。
小女孩动了动脚,好让鞋子发出声音。见药剂师无动于衷,她又使出最大力气清了清嗓子。依然没有效果。最后,她从储蓄罐中取出25美分,把它放在了柜台上。
“你想要点什么?”药剂师的语气似乎有些不耐烦。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弟弟,”小女孩以同样的语气答道,“他现在病得非常、非常厉害。我想买一个奇迹。”
“对不起,你说什么?”药剂师问道。
“他叫安德烈斯。他的脑子里长了一个不好的东西,我爸爸说只有一个奇迹才能救他。你告诉我,一个奇迹要多少钱?”
“小姑娘,我们这里不卖奇迹。很遗憾,我确实帮不了你。”药剂师的语气缓和了下来。
“我这里有钱,”小姑娘说,“如果不够,我会再想办法。你只要告诉我卖多少钱就好。”
这时药剂师的哥哥加入了对话,他问这位小女孩:“你弟弟要哪种奇迹?”
“我不知道,”小女孩睁大了眼睛,“我只知道他病得非常非常厉害,妈妈说需要立刻动手术,但爸爸没有钱。所以我想用自己的钱。”
“你有多少钱?”这位来自芝加哥的男士问。
“1美元11美分,”小姑娘用刚刚能听见的声音回答,“这是我所有的钱,但如果需要,我可以再想办法。”
“哦,正好,”这个人笑着说,“针对小朋友的奇迹价钱恰好是1美元11美分。”他一手拿起钱,一手拉起小姑娘的小手说:“带我去你住的地方。我要见一见你的弟弟和父母,再看看我有没有你要的奇迹。”
这位穿深色西装、戴红色领带的人就是神经外科专家卡尔顿。阿姆斯特朗医生。安德烈斯的手术完全免费,他在芝加哥住院期间也没有被收取任何费用。
爸爸和妈妈说起整个事情的经过时都感到非常幸运。妈妈说,能做这个手术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这一定要花很多钱。
听到这里,小女孩笑了。家里只有她知道这个奇迹的真正价格——1美元11美分,再加上一个小姑娘的坚定信念。
(摘自2012年第4期《智慧》,有改动)
1、.请写出标题中“奇迹”的两层含义。(4分)
① ②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3、“这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是药剂师的哥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4、文章是怎样刻画小女孩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5、读了此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走远了再关门
文\佚名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 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 ”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 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并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 yīn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按照示例,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2分)
示例: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分析】词意:多心,猜疑 句意:太过于求全责备。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分析】词意:__________ 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等你走远了再关门”让“我”感到温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最后一件事:QQ聊天→拜访前辈→ 。这三件事之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请你用一个字予以概括: ( 3分)
★4、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于细微处见 精神。
C、注重细节,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学会做人。
5、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①⑥自然段讨论较多,认为这两则材料与文题关联不够紧密,有的说可以删去另选材料,有的说内容与材料的安排上谈谈你的理解。( 3分)
6、请你再列举一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分)
参:
《十月里完美的一天》
1、时间:十月里的一天。地点:在河边。人物:我和13岁的儿子乔森那。起因:风和日丽,正是钓鱼的好天气。经过:遇到了一条鲑鱼,但让它跑掉了。结果:一条鲑鱼的逃跑永久地把一个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粘在了一起,那真是完美的一天。
2、a、抖了抖 b、气急败坏 c、垂头丧气。
3、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 、神态、语言描写
4、句子:最后一段。作用:议论点题,深化中心,揭示父子情深。
5、虽没能钓到那条大鱼,但没有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父子之情。一条鲑鱼的逃跑永久地把一个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粘在了一起,所以说“那真是完美的一天”。
《你查过字典吗》参:
1、文章叙述了师生围绕生僻的“杪”字的读音发生的故事,多年之后,从那位当事的学生的来信中,“我”深受触动,愧疚不已,也像那位学生一样,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学生采用给老师写信的方式,将压抑内心很久的愧疚之情表达出来。同时告诉老师自己已经养成常查字典的习惯了。
3、好。文题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此外它还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4、作为老师,“我”本应提前备好课,课堂上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可“我’图省事,结果教错了知识,并且没有及时纠正。与那位学生相比,“我”的责任更大,所以说“真正应该愧疚的是我”。
《买一个奇迹》参:
1、.(4分) ①治病的药。(2分) ②医生只收取1美元11美分便治好了小女孩生重病的弟弟。(2分)
2.(3分)小女孩在医生的帮助下为生病的弟弟买到了一个奇迹。
3、为下文奇迹的发生埋下伏笔。
4、示例一:语言描写:如:“我这里有钱,”小姑娘说,“如果不够,我会再想办法。你只要告诉我卖多少钱就好。”——刻画了小姑娘善良、懂事、可爱的性格。
示例二:动作描写:如:“小女孩动了动脚,好让鞋子发出声音。”——刻画了小姑娘机灵的特点。(或表现了小姑娘当时急切的心情。)
5、(4分)①从小姑娘的角度,围绕“信念坚定”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②从医生的角度,围绕“奉献爱心”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走远了再关门》参:
1、(2分)词意:糊涂(不冷静)。句意:对儿子的愧疚(感到自己那时多么糊涂)(词意1分,句意1分)
2、(2分)老人对“我”的尊重与关心(“尊重”与“关心”各1分)
3、(3分)作业签字(检查作业);善(第一空2分,第二空1分)
4、(2分)A
5、(3分)乍一看,似乎都有其道理,但细读则不然。( 1分)从内容上看,三件事,(QQ聊天,拜访前辈,作业签字)一个共同特点是:联系紧密,都是平常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好地表现了“善”的主旨( 1分);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 1分)
6、(2分)示例:①上下楼梯靠右行;②就餐要排队;③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不是学校生活的不给分)(二)(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