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0:06:50
文档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6分)1.(4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应和(hè)   粗犷(guǎng)  着落(zháo)   恍然大悟(huǎng)      B.盔甲(kuī)   侍弄(shì)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      C.静谧(mì)    争执(zhí)    抖擞(sǒu)   混为一谈(hún)      D.憔悴(cuì)   荫蔽(yìn)   棱镜(léng)  花团锦
推荐度:
导读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6分)1.(4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应和(hè)   粗犷(guǎng)  着落(zháo)   恍然大悟(huǎng)      B.盔甲(kuī)   侍弄(shì)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      C.静谧(mì)    争执(zhí)    抖擞(sǒu)   混为一谈(hún)      D.憔悴(cuì)   荫蔽(yìn)   棱镜(léng)  花团锦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16分)

1.(4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è)   粗犷(guǎng)  着落(zháo)   恍然大悟(huǎng)      

B.盔甲(kuī)   侍弄(shì)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      

C.静谧(mì)    争执(zhí)    抖擞(sǒu)   混为一谈(hún)      

D.憔悴(cuì)   荫蔽(yìn)   棱镜(léng)  花团锦簇(cù)

2.(4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贮蓄    篮球场    翻来覆去    花枝招展      

B.和蔼    化妆品    美不盛收    人迹罕至      

C.嘹亮    联和国    呼朋引伴    喜出望外      

D.取诀    微视频    各得其所    人声鼎沸

3.(4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B.电影《夺冠》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C.为争夺未来5G市场,全球各大通讯公司前仆后继,加紧布局。      

D.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4.(4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济南市图书馆推出“书香泉城•享阅到家”,让借书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D.线上学习应在光照充足的房间进行,房间光线不足时应打开房间顶灯或台灯。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快乐
B.不义而富且贵

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
C.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D.博学而笃志

笃:厚实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切问而近思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则写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

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受人者畏人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奚①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②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①奚:为什么。②骄:傲视,对……傲慢无礼。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7.(8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       写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       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8.(7分)根据原文默写。

(1)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次北固山下》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         ,         。

三、名著阅读。(10分)

9.(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本段文字选自散文集          ,作者          。

(2)文中“我的成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文章前面写到“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逄的一件盛事”,可选文却又说“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0.(3分)语言运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也许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

①枝干会错落有致

②体态会绰约生姿

③叶子会青翠欲滴

填入上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依次为    、   、   。(只填序号)

四、阅读。(32分)

11.(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挣工分,可他却不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嗽得更严重了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

(1)通读文章,说一说如何理解“鹅毛压得父亲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3)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芬芳的腊梅花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腊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腊梅……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他大声大气地说,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五,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腊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我陶醉。

(作者秦湄毳,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回忆的“我”与学生交往的片段。

“我”自称患有咽炎,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腊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

       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一个漫天飞雪的周五,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腊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此刻,我陶醉”的理解。

(4)“芬芳的腊梅花”贯穿文章始终,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构思和写法方面分析其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五、作文。(60分)

13.(6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有这样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

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6分)

1.(4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è)   粗犷(guǎng)  着落(zháo)   恍然大悟(huǎng)    

B.盔甲(kuī)   侍弄(shì)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      

C.静谧(mì)   争执(zhí)     抖擞(sǒu)    混为一谈(hún)      

D.憔悴(cuì)   荫蔽(yìn)  棱镜(léng)    花团锦簇(cù)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

B.正确;

C.有误,“混为一谈”的“混”应读作“hùn”;

D.有误,“荫蔽”的“荫”应读作“yīn”。

故选:B。

2.(4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贮蓄    篮球场    翻来覆去    花枝招展      

B.和蔼    化妆品    美不盛收    人迹罕至      

C.嘹亮    联和国    呼朋引伴    喜出望外      

D.取诀    微视频    各得其所    人声鼎沸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正确;

B.有误;

C.有误;

D.有误。

故选:A。

3.(4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B.电影《夺冠》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C.为争夺未来5G市场,全球各大通讯公司前仆后继,加紧布局。      

D.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正确,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

B.使用有误,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该成语属于褒贬误用。

C.使用有误,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形容不怕牺牲。该成语用错对象。

D.使用有误,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句中指的是性格开朗。

故选:A。

4.(4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济南市图书馆推出“书香泉城•享阅到家”,让借书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D.线上学习应在光照充足的房间进行,房间光线不足时应打开房间顶灯或台灯。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可将“保护得好”改为“保护得好坏”;

B.有误,可将“约”或“左右”删去;

C.有误,可在“‘享阅到家’”后面添加“活动”;

D.正确。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快乐
B.不义而富且贵

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
C.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D.博学而笃志

笃:厚实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切问而近思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选文第一则写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用比喻的手法,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

【分析】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笃:坚定。

故选:D。

(2)本题考查“而”的用法。

ABC.而,都表示顺接关系。

D.而,表示并列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ABC.正确;

D.有误,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自己,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故选:D。

答案:

(1)D

(2)D

(3)D

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受人者畏人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奚①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②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①奚:为什么。②骄:傲视,对……傲慢无礼。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鲁国国君派人去那里把当地给他作封邑。并说:“就用这封邑的收入让你穿上贵重点的衣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又去,还是不接受。出使的人说:“这不是先生你求别人的,而是别人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这句话,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对人家有亏欠,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人家傲慢,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不对我傲慢,可我自己能不觉得对别人有亏欠吗?”最终也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对人家有亏欠。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句中重点词语有:纵,纵然。骄。句意为: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不对我傲慢?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选文主要是通过曾参拒绝赏赐的内容,围绕这一主旨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

(1)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不对我傲慢,可我自己能不觉得对别人有亏欠吗?

(3)示例: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启示我们无功不受禄。

7.(8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 侧面描写 写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 乐 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分析】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鱼虾满塘。春社时属仲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村外风光如此迷人,猪满圈,联系第一句描写、六畜兴旺,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可见民风淳厚。

(2)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角度巧妙。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乐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它的暗示性很强,会自然联想到作社。“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答案:

(1)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

(2)侧面描写;乐。

【参考译文】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门扇半开半掩。

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

8.(7分)根据原文默写。

(1)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次北固山下》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人不知而不愠(注意“愠”的书写)

(2)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3)遥怜故园菊

(4)正是江南好风景

(5)一夜征人尽望乡

(6)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7)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三、名著阅读。(10分)

9.(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本段文字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作者  鲁迅 。

(2)文中“我的成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文章前面写到“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逄的一件盛事”,可选文却又说“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分析】《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明确语段出自鲁迅《朝花夕拾》。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我的成功”在文中具体指背诵《鉴略》过关。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把握。由“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与文章前面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前后内容形成了对比,深刻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案:

(1)朝花夕拾 鲁迅

(2)背诵《鉴略》过关,得以去看五猖会。

(3)文章前面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前后内容形成了对比,深刻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0.(3分)语言运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_____,也许______;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

①枝干会错落有致

②体态会绰约生姿

③叶子会青翠欲滴

填入上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依次为  ③ 、 ① 、 ② 。(只填序号)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表达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解答时要注意前后句意思上的自然衔接。

【解答】通读文段及供选句子,联系后句的“如果叶子也不漂亮”可知;联系后句的“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可知;那第三空自然是②句。

答案:

③①②

四、阅读。(32分)

11.(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挣工分,可他却不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嗽得更严重了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

(1)通读文章,说一说如何理解“鹅毛压得父亲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3)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分析】本文讲述了“我”的父母亲为了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艰辛劳动的故事。文章通过对父母辛苦劳作片段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已故父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由“有一年,‘鹅毛担子’一上肩,“鹅毛压得父亲喘”指父亲肩头的“鹅毛担子”压得父亲气喘,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父亲肩头挑着生活的重担,为一双儿女凑学杂费。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该句将“鹅绒”比喻成“流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鹅绒飘散时轻盈的姿态,“我”看到“一小窝的鹅绒”便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睹物思人。

(3)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根据原文第⑤段“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可他却不去,该段是作者对父亲坚持收鹅毛的不解,我才知道,因为怕花钱治疗,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他坚决要去收鹅毛,还能帮母亲”可知,是对前文疑问的解释,突出了主旨。

答案:

(1)“鹅毛压得父亲喘”指父亲肩头的“鹅毛担子”压得他直喘,又指父亲带病垒泥屋,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鹅绒”比作“流云”,睹物思人。

(3)照应(呼应)关系。作用:交代了父亲坚持收鹅毛的原因,突出中心。

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芬芳的腊梅花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腊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腊梅……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他大声大气地说,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五,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腊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我陶醉。

(作者秦湄毳,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回忆的“我”与学生交往的片段。

“我”自称患有咽炎, 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腊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

       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一个漫天飞雪的周五,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腊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此刻,我陶醉”的理解。

(4)“芬芳的腊梅花”贯穿文章始终,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构思和写法方面分析其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分析】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文章记叙了“我”自称患有咽炎;学生卖力地献计献策;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腊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文章表达了“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

【解答】(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文章第③段先写“我”自称患有咽炎;第⑤至⑧段写为了给“我”治“咽炎”;第⑨至⑪段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能力。

①“谨慎”本意是小心翼翼的意思,在这里指“我”小心翼翼地想措辞,表达了“我”对小胖的喜爱之情。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来看,小胖改字是动作描写,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体现了“我”与学生们之间的情谊在逐步加深。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腊梅花,可爱,

“我想说,此刻、感动。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芬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况了文章主要内容;制造悬念;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

答案:

(1)①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②“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①“谨慎”这里指“我”小心翼翼地想措辞,表达了“我”对小胖的喜爱之情。

②动作描写,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

(3)那群孩子就像腊梅花一样,可爱,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4)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主旨:“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

五、作文。(60分)

13.(6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有这样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有这样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审题可知,首先要确定题目中的“这样的一个人”具体是谁,同学、父母、老师、邻居、古人……必须明确交代,不能含糊其辞,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让“我”如此思念、牵挂、动心……文中可重点展开,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个人”到底给了“我”怎样的生活感悟?是生活中的欢乐,感情上的慰藉,还是成长中的鞭策,思想上的启迪?这是文章主题升华的关键。写作时可以写一个人一个角度,或者一个人几个角度,或者几个人几个角度并列进行。

【解答】

有这样的一个人

       我有一个善良的伙伴。她的身影我从来不会忘记。

       她教会我勇敢地面对困难,我没精打采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一不小心,“扑通”一声趴在雪地里!正前方又迎来一只大黄狗对我乱吠。这时,看到这场景,又视而不见地离开了,要想坚强,勇敢地战胜困难,一声怒吼。她站在那个角落。我顿时不再恐惧。

       我的学习成绩也是在她的帮助下进步的,我生病了,因此没有去上学,不顾风吹雨打,为我辅导学习。第二天,幸亏有她的辅导。老师点点头。我笑了。

       不仅如此。一个星期三,我偷偷带了零食到学校,告诉了老师。我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来到老师面前,还“做贼心虚”地反咬一口:“如果我带了零食?一定是他带了零食!”黄子眼睛瞪得圆圆的。这时,不时还对我眨眼睛,免得吃大亏,如果我现在认错?我还倔强的不肯承认,就知道是我偷吃了零食,还另外布置了作业。她在我奋力作业的时候轻劝了我一句:“不诚实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样的一个人。因为她;因为她;因为她。她带我迈过了一个个困难的坎。

文档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6分)1.(4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应和(hè)   粗犷(guǎng)  着落(zháo)   恍然大悟(huǎng)      B.盔甲(kuī)   侍弄(shì)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ō)      C.静谧(mì)    争执(zhí)    抖擞(sǒu)   混为一谈(hún)      D.憔悴(cuì)   荫蔽(yìn)   棱镜(léng)  花团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