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经济 | 思想文化科技 | |
原始社会 | 农业: 最早在黄河(半坡人)、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形成规模 生产工具:木石骨蚌制的耒耜斧镰 水利事业:大禹治水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 手工业: 纺织业:养蚕缫丝 陶瓷业: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彩陶(母系氏族社会半坡氏族)、黑陶白陶(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 商业: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原始商业 | ||
夏、商、西周 | 夏朝:王位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 农业: 生产工具:耒耜,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耕作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土地制度:井田制 手工业: 冶金业: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为青铜时代 纺织业:纺织技术突飞猛进发展 商业: 初步发展,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 科技: 商朝: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记录 |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战国 (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春秋出现,战国发展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战功爵制 | 农业: 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出现推广 水利事业: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耕作方式:春秋出现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战国出现租佃制 经济:战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 | 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孙膑 科技: 春秋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战国《甘石星经》 《石氏星表》120多个恒星; 《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战国司南 |
秦朝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3世纪) | 主义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军功爵制、殿最制)、细密严苛的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监察制度: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军功爵制、殿最制 | 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 |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西汉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东汉1世纪-3世纪) | 政治制度:中外朝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景帝时七国之乱,武帝时推恩令、设刺史、酎金夺爵 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御史府和十三州刺史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汉初军功爵制;汉武帝时察举制、征辟制 | 农业: 生产工具:西汉犁壁、耧车 耕作技术:西汉出现耦犁(二牛抬杠);东汉出现一人一牛 水利事业: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东汉王景治河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熟制:一年一熟为主 手工业: 冶金业:开始使用煤作燃料冶铁 纺织业:丝绸远销欧洲,丝国,陆上丝绸之路 陶瓷业: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商业: 经济:汉代重农抑商发展,对商人课以重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 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道教形成 科技: 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地动仪;《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勾股定理; 《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西汉植物纤维质;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
魏晋南北朝(220-5) (3世纪-6世纪) |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 | 农业: 灌溉工具: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 手工业: 冶金业:灌钢法 陶瓷业:南北朝时出现白瓷 | 思想: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科技: 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
隋朝(581-618) (6世纪-7世纪) |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谏议制度: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科举制确立 |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商业: 隋唐新发展。外贸繁盛: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 |
唐朝(618-907) (7世纪-10世纪) |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谏议制度: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完善 | 农业: 生产工具: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灌溉工具:筒车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均田制至唐朝结束 手工业: 纺织业:缂丝技艺 陶瓷业:瓷窑遍布,制瓷业成为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海上陶瓷之路 商业: 隋唐新发展。外贸繁盛: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经济:中唐重农抑商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的实行 | 思想: 唐朝佛教、道教达到鼎盛 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潮流,唐宋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科技: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黄道游仪;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火药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
宋朝 (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北宋10世纪-12世纪;南宋12世纪-13世纪) | 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监察制度: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 谏议制度:宋代设谏院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发展 | 农业: 灌溉工具:水力高转筒车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宋朝租佃制发展 熟制: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手工业: 冶金业: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冶铁 ;南宋末年开始使用焦炭作燃料冶铁 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传播 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地方特色瓷窑 商业: 宋元新高峰。两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 | 思想: 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潮流,唐宋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科技: 北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五代和宋朝时广泛用于军事、民用 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 13世纪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从西域传到欧洲; 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
元朝(1271-1368) (13世纪-14世纪) | 政治制度:一省制 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发展 |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传播;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部门 陶瓷业:出现彩瓷、青花瓷 商业: 宋元新高峰。元朝纸币流通更加广泛 | 科技: 郭守敬简仪、测定黄赤交角;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
明朝(1368-14) (14世纪-17世纪) | 政治制度:废丞相,裁撤中书省,皇帝亲掌六部,设内阁 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 监察制度:在设立都察院设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僵化 | 农业: 灌溉工具:风力水车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明清租佃制普及 手工业: 明朝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冶金业:普遍使用焦炭作燃料冶铁 纺织业: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部门;明朝后期棉布已经代替丝麻成为衣被的主要原料 陶瓷业:斗彩、五彩瓷 商业: 明清新特点。明清新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形成许多区域性商人群体,如闽商、徽商、晋商、宁绍商人;劳动力开始商品化,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重农抑商强化;海禁。 | 思想: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八股取士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代表作《焚书》、《藏书》,侧重于鞭挞孔子及孔孟学说的权威性 科技: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科技,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
清朝(14-1840-1912) (17世纪-19世纪-20世纪) | 政治制度:设立军机处 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僵化;清末1905年废科举 |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陶瓷业:粉彩、珐琅彩 商业: 明清新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形成许多区域性商人群体,如闽商、徽商、晋商、宁绍商人;劳动力开始商品化,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重农抑商强化;闭关锁国。 | 思想: 八股取士、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王夫之《船山遗书》、《读通鉴论》,侧重于哲学、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侧重于批判君主、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侧重于经世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