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⑥(苏轼)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
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
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解析:⑤⑥是介词。①任用;②原因;③凭借;④用;⑤按照,古代君子按照礼仪任用人,也按照礼仪辞退人;⑥在。
答案:D
2.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②③ B.③④
C.⑤⑥ D.①⑥
解析:①③⑥假设关系,如果……就……;②转折,反而;④如果;⑤是,表判断。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解析: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A.比;B.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D.介词,在。
答案:D
4.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 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父去里所,复还 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⑧今庆已死十年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⑤⑦⑧ D.③⑥⑦
解析:①②④“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③“为……所”结构,表被动;⑤⑧左右;⑥……的原因;⑦用来的方法。
答案:B
5.下列加点词与“杂然相许”的“然”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 ④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⑤夫子莞尔而笑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A.①② B.③⑤
C.④⑦ D.⑤⑥
解析:①③⑤⑥形容词词尾。②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④代词,这样。⑦动词,好像。
答案:C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④相同,②⑤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⑤不同
C.③④不同,②⑤相同 D.④⑤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①④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②在句中表停顿,不译;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⑤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吧”。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
B.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不者,皆且为所虏
C.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D.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女悲泣且谢
解析:A项都是近、将近的意思。B.①暂且,②将要;C.①又,②况且;D.①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②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④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⑥余闻而愈悲
A.①④/⑤⑥/②③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⑤/③⑥/④ D.①/②/③⑥/④⑤
解析:①通“尔”,译为“你的”;②⑤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③⑥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④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
答案:C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答案: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那些他们厌恶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们就不能挽救了;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依次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B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D.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即“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D项,“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B项,“于”均为介词“在”。C项,“也”表判断语气。
答案: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