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圆锥曲线解题技巧和方法综合方法(精心排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6:26:43
文档

圆锥曲线解题技巧和方法综合方法(精心排版)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一、常规七大题型:(1)中点弦问题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当然在这里也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请款讨论),消去四个参数。如:(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典型例题给定双曲线。过A(2
推荐度:
导读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一、常规七大题型:(1)中点弦问题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当然在这里也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请款讨论),消去四个参数。如:(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典型例题给定双曲线。过A(2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

一、常规七大题型:

(1)中点弦问题

       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当然在这里也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请款讨论),消去四个参数。

如:(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

    (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

(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

   典型例题   给定双曲线。过A(2,1)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  及,求线段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

(2)焦点三角形问题

    椭圆或双曲线上一点P,与两个焦点、构成的三角形问题,常用正、余弦定理搭桥。 

  典型例题  设P(x,y)为椭圆上任一点,,为焦点,,。

    (1)求证离心率;

    (2)求的最值。

(3)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是解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利用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根公式等来处理,应特别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形的直观性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如果直线过椭圆的焦点,结合三大曲线的定义去解。

典型例题   

    (1)求证:直线与抛物线总有两个不同交点

(2)设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为A、B,且OA⊥OB,求p关于t的函数f(t)的表达式。

(4)圆锥曲线的相关最值(范围)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常用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

<1>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般可用图形性质来解决。

<2>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体现明确的函数关系式,则可建立目标函数(通常利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1),可以设法得到关于a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求出a的范围,即:“求范围,找不等式”。或者将a表示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利用求函数的值域求出a的范围;对于(2)首先要把△NAB的面积表示为一个变量的函数,然后再求它的最大值,即:“最值问题,函数思想”。

最值问题的处理思路:

 1、建立目标函数。用坐标表示距离,用方程消参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关键是由方程求x、y的范围;

2、数形结合,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3、利用判别式,对于二次函数求最值,往往由条件建立二次方程,用判别式求最值;

4、借助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典型例题      已知抛物线y2=2px(p>0),过M(a,0)且斜率为1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A、B,|AB|≤2p(1)求a的取值范围;(2)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点N,求△NAB面积的最大值。

(5)求曲线的方程问题

1.曲线的形状已知--------这类问题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

典型例题

已知直线L过原点,抛物线C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若点A(-1,0)和点B(0,8)关于L的对称点都在C上,求直线L和抛物线C的方程。

2.曲线的形状未知-----求轨迹方程

典型例题

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2,0)和圆C:x2+y2=1, 动点M到圆C的切线长与|MQ|的比等于常数(>0),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6) 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

    在曲线上两点关于某直线对称问题,可以按如下方式分三步解决:求两点所在的直线,求这两直线的交点,使这交点在圆锥曲线形内。(当然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并结合判别式来解决)

典型例题   已知椭圆C的方程,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于直线,椭圆C上有不同两点关于直线对称

(7)两线段垂直问题

    圆锥曲线两焦半径互相垂直问题,常用来处理或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来处理。

典型例题    已知直线的斜率为,且过点,抛物线,直线与抛物线C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如图)。

    (1)求的取值范围;

(2)直线的倾斜角为何值时,A、B与抛物线C的焦点连线互相垂直。

四、解题的技巧方面:

在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解析几何问题的计算量较大。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几何图形、韦达定理、曲线系方程,以及运用“设而不求”的策略,往往能够减少计算量。下面举例说明:

(1)充分利用几何图形

   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就是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所以在处理解析几何问题时,除了运用代数方程外,充分挖掘几何条件,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这往往能减少计算量。

  典型例题   设直线与圆相交于P、Q两点,O为坐标原点,若,求的值。

(2) 充分利用韦达定理及“设而不求”的策略

我们经常设出弦的端点坐标而不求它,而是结合韦达定理求解,这种方法在有关斜率、中点等问题中常常用到。

典型例题   已知中心在原点O,焦点在轴上的椭圆与直线相交于P、Q两点,且,,求此椭圆方程。

(3) 充分利用曲线系方程

利用曲线系方程可以避免求曲线的交点,因此也可以减少计算。

典型例题   求经过两已知圆和0的交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方程。

(4)充分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

椭圆的参数方程涉及到正、余弦,利用正、余弦的有界性,可以解决相关的求最值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三角代换法。

典型例题    P为椭圆上一动点,A为长轴的右端点,B为短轴的上端点,求四边形OAPB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

(5)线段长的几种简便计算方法

① 充分利用现成结果,减少运算过程

    一般地,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AB长的方法是:把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中,得到型如的方程,方程的两根设为,,判别式为△,则,若直接用结论,能减少配方、开方等运算过程。

例   求直线被椭圆所截得的线段AB的长。

② 结合图形的特殊位置关系,减少运算

在求过圆锥曲线焦点的弦长时,由于圆锥曲线的定义都涉及焦点,结合图形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可回避复杂运算。

例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AB是经过的弦,若,求值

③ 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把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

例     点A(3,2)为定点,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点P在抛物线上移动,若取得最小值,求点P的坐标。

圆锥曲线解题方法技巧归纳

第一、知识储备:

1. 直线方程的形式

(1)直线方程的形式有五种:点斜式、两点式、斜截式、截距式、一般式。

(2)与直线相关的重要内容

①倾斜角与斜率

②点到直线的距离   ③夹角公式: 

(3)弦长公式

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 

(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1   ②

2、圆锥曲线方程及性质

(1)、椭圆的方程的形式有几种?(三种形式)

     标准方程: 

     距离式方程: 

     参数方程: 

(2)、双曲线的方程的形式有两种

     标准方程: 

     距离式方程: 

(3)、三种圆锥曲线的通径你记得吗?

    

(4)、圆锥曲线的定义你记清楚了吗?

如:已知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平面内一个动点M满足则动点M的轨迹是(     )

A、双曲线;B、双曲线的一支;C、两条射线;D、一条射线

(5)、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

     

(其中)

(6)、记住焦半径公式:

(1),可简记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2)

    (3)

(7)、椭圆和双曲线的基本量三角形你清楚吗?

     椭圆: b2+c2=a2      双曲线: a2+b2=c2

第二、方法储备

1、点差法(中点弦问题)

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x1, y1),(x2, y2,),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个参数。

设、,为椭圆的弦中点则有

,;两式相减得

=

2、联立消元法:    

求弦长:设直线的方程,并且与曲线的方程联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二次方程,使用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代入弦长公式。

两交点问题:设曲线上的两点,将这两点代入曲线方程得到两个式子,然后-,整体消元······,若有两个字母未知数,则要找到它们的联系,消去一个,比如直线过焦点,则可以利用三点A、B、F共线解决之。若有向量的关系,则寻找坐标之间的关系,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消元处理。一旦设直线为,就意味着k存在。

例1、已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椭圆上,且点A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点A在y轴正半轴上).

(1)若三角形ABC的重心是椭圆的右焦点,试求直线BC的方程;

(2)若角A为,AD垂直BC于D,试求点D的轨迹方程.

分析:第一问抓住“重心”,利用点差法及重心坐标公式可求出中点弦BC的斜率,从而写出直线BC的方程。第二问抓住角A为可得出AB⊥AC,从而得,然后利用联立消元法及交轨法求出点D的轨迹方程;

解:(1)设B(,),C(,),BC中点为(),F(2,0)则有

两式作差有  (1)

F(2,0)为三角形重心,所以由,得,由得,代入(1)得     直线BC的方程为

2)由AB⊥AC得  (2)

设直线BC方程为,得, 

 代入(2)式得,解得或

直线过定点(0,,设D(x,y),则,即

所以所求点D的轨迹方程是。

3、设而不求法

例2、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点E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为,双曲线过C、D、E三点,且以A、B为焦点当时,求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坐标法、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双曲线的概念和性质,推理、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若设C,代入,求得,进而求得再代入,建立目标函数,整理,此运算量可见是难上加难.我们对可采取设而不求的解题策略,建立目标函数,整理,化繁为简.

     解法一:如图,以AB为垂直平分线为轴,直线AB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CD⊥轴因为双曲线经过点C、D,且以A、B为焦点,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C、D关于轴对称                                                     

依题意,记A,C,E,其中为双曲线的半焦距,是梯形的高,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则离心率

由点C、E在双曲线上,将点C、E的坐标和代入双曲线方程得

                ,             ①

                    ②            

由①式得         ,            ③

将③式代入②式,整理得    

                 ,

故                                    

由题设得, 

解得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考虑为焦半径,可用焦半径公式,用的横坐标表示,回避的计算, 达到设而不求的解题策略.

  解法二:建系同解法一,,

,又,代入整理,由题设得, 

解得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4、判别式法

例3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斜率为,当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试求的值及此时点B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作与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略.

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

简解:设点为双曲线C上支上任一点,则点M到直线的距离为: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的方程.

由于,所以,从而有

于是关于的方程

     

     

     

 由可知:

 方程的二根同正,故恒成立,于是等价于

.

    由如上关于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就可解得  .

点评: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

例4已知椭圆C:和点P(4,1),过P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线段AB上取点Q,使,求动点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点的变化是由直线AB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AB的斜率作为参数,如何将与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点Q在直线AB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来转化.由A、B、P、Q四点共线,不难得到,要建立与的关系,只需将直线AB的方程代入椭圆C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到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的方程(不含k),则可由解得,直接代入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从而简化消去参的过程。

简解:设,则由可得:,

解之得:              (1)

设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椭圆C的方程,消去得出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2)

∴   

代入(1),化简得:                                (3)

与联立,消去得: 

在(2)中,由,解得,结合(3)可求得

故知点Q的轨迹方程为:  ().

点评:由方程组实施消元,产生一个标准的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韦达定理模块思维易于想到. 这当中,难点在引出参,活点在应用参,重点在消去参.,而“引参、用参、消参”三步曲,正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求解的一条有效通道.

5、求根公式法

例5设直线过点P(0,3),和椭圆顺次交于A、B两点,试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 =,但从此后却一筹莫展,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题目的整体把握不够. 事实上,所谓求取值范围,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或方程),这只需利用对应的思想实施;其二则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分析1:    从第一条想法入手, =已经是一个关系式,但由于有两个变量,同时这两个变量的范围不好控制,所以自然想到利用第3个变量——直线AB的斜率k. 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将转化为关于k的表达式,到此为止,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求根公式呼之欲出.

简解1: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可求得;

当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得

解之得  

因为椭圆关于y轴对称,点P在y轴上,所以只需考虑的情形.

当时,,,

所以===.

由  , 解得,

所以   ,

综上  .

        分析2: 如果想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不等式,则应该考虑到:判别式往往是产生不等的根源. 由判别式值的非负性可以很快确定的取值范围,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将所求量与联系起来. 一般来说,韦达定理总是充当这种问题的桥梁,但本题无法直接应用韦达定理,原因在于不是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原因找到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即我们可以构造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简解2: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得

         (*)

令,则, 

在(*)中,由判别式可得,

从而有   ,所以  ,解得   .

结合得. 

综上,.

点评:范围问题不等关系的建立途径多多,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变量的有界性法,函数的性质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本题也可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入手,给出又一优美解法.

解题犹如打仗,不能只是忙于冲锋陷阵,一时局部的胜利并不能说明问题,有时甚至会被局部所纠缠而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有见微知著,树立全局观念,讲究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第三、推理训练:

数学推理是由已知的数学命题得出新命题的基本思维形式,它是数学求解的核心。以已知的真实数学命题,即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达到解题目标,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推理过程。在推理过程中,必须注意所使用的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性、必要性、充要性等),做到思考缜密、推理严密。通过编写思维流程图来锤炼自己的大脑,快速提高解题能力。

例6椭圆长轴端点为,为椭圆中心,为椭圆的右焦点,且,.(Ⅰ)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Ⅱ)记椭圆的上顶点为,直线交椭圆于两点,问:是否存在直线,使点恰为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Ⅰ)                                                            

(Ⅱ)        

                             消元                                      

                                                        

解题过程: 

(Ⅰ)如图建系,设椭圆方程为,则

又∵即 ,∴   

故椭圆方程为 

(Ⅱ)假设存在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且恰为的垂心,则

设,∵,故,

于是设直线为 ,由得,    

∵ 又

得  即

  由韦达定理得

 

解得或(舍)  经检验符合条件.

点石成金:垂心的特点是垂心与顶点的连线垂直对边,然后转化为两向量乘积为零.

例7、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三点.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若点D为椭圆上不同于、的任意一点,,当Δ内切圆的面积最大时,求Δ内心的坐标;

思维流程:

(Ⅰ)                                                   

                          

(Ⅱ)                                                    

                                                             

解题过程: (Ⅰ)设椭圆方程为,将、、代入椭圆E的方程,得

解得.∴椭圆的方程 .                

(Ⅱ),设Δ边上的高为

 当点在椭圆的上顶点时,最大为,所以的最大值为.

 设Δ的内切圆的半径为,因为Δ的周长为定值6.所以, 

 所以的最大值为.所以内切圆圆心的坐标为.

点石成金:    

例8、已知定点及椭圆,过点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

(Ⅰ)若线段中点的横坐标是,求直线的方程;

(Ⅱ)在轴上是否存在点,使为常数?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

(Ⅰ)解:依题意,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的方程为,

将代入, 消去整理得   

设  

则    

由线段中点的横坐标是,  得,解得,符合题意。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或.                   

(Ⅱ)解:假设在轴上存在点,使为常数.

当直线与轴不垂直时,由(Ⅰ)知    

所以

          将代入,整理得

注意到是与无关的常数, 从而有, 此时  

当直线与轴垂直时,此时点的坐标分别为,当时, 亦有                                       

 综上,在轴上存在定点,使为常数.

点石成金: 

                           

例9、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且经过点M(2,1),平行于OM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m(m≠0),交椭圆于A、B两个不同点。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求m的取值范围;

   (Ⅲ)求证直线MA、MB与x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思维流程:

解:(1)设椭圆方程为

则              ∴椭圆方程为

(Ⅱ)∵直线l平行于OM,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m

又KOM=                 

∵直线l与椭圆交于A、B两个不同点,     

(Ⅲ)设直线MA、MB的斜率分别为k1,k2,只需证明k1+k2=0即可

设 

故直线MA、MB与x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点石成金:直线MA、MB与x轴始终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例10、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过的直线到原点的距离是

 (1)求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直线交双曲线于不同的点C,D且C,D都在以B为圆心的圆上,求k的值.

  思维流程:

解:∵(1)原点到直线AB:的距离.

     故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2)把中消去y,整理得.

     设的中点是,则

     

   

故所求k=±.

点石成金: C,D都在以B为圆心的圆上BC=BDBE⊥CD;

例11、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椭圆C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

   (Ⅰ)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II)若直线y=kx+m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A、B不是左右顶点),且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的右顶点.求证:直线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思维流程:

解:(Ⅰ)由题意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由已知得:,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II)设.

    联立

    得    ,则

    

    又.

    因为以为直径的圆过椭圆的右顶点,

    ,即.     .

    .    .

    解得:,且均满足.

    当时,的方程,直线过点,与已知矛盾;

    当时,的方程为,直线过定点.

    所以,直线过定点,定点坐标为.

点石成金: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的右顶点CA⊥CB;

例12、已知双曲线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别为,点P在双曲线右支上.

(Ⅰ)若当点P的坐标为时, ,求双曲线的方程;

(Ⅱ)若,求双曲线离心率的最值,并写出此时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

思维流程:

解:(Ⅰ)(法一)由题意知, , ,

, (1分)

解得.  由双曲线定义得: 

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  

         (法二) 因,由斜率之积为,可得解.

(Ⅱ)设,

 (法一)设P的坐标为, 由焦半径公式得, ,, 

的最大值为2,无最小值. 此时,

此时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法二)设,.

(1)当时, , 

此时.

(2)当,由余弦定理得:

    ,

, ,综上,的最大值为2,但无最小值. 

文档

圆锥曲线解题技巧和方法综合方法(精心排版)

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一、常规七大题型:(1)中点弦问题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当然在这里也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请款讨论),消去四个参数。如:(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即y0k=p.典型例题给定双曲线。过A(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