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6:49:22
文档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1.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推荐度:
导读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1.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相关知识梳理]

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用“乃”“即”“则”“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三、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的情况较为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省略主语。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判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在文言文中,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如: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在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如: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如:口技人坐(于)屏障中。(《口技》)

四、倒装句

文言文在语意表达中,常常改变词序或句序,形成倒装句式,而这里的倒装主要是针对现代汉语的表意语序而言的。

1.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4.状语后置。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和状语,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如“屠惧,投之(以骨)。(《狼》)

[典型考题例析]

例1.(2009年山东淄博)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结合日常学习积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此题考查点是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明确了这一点,解答起来就较为容易了。首先从判断句的结构形式上进行识别,A、B两项均为“……者,……也”式,D项为“……,……也”式,这三项均符合判断句的形式要求;而C项无任何判断句的标志。再从句意来识别,A、B、D三项均为“……是……”,可以判定为判断句,而C项只是一般的陈述。综合分析,句式不同的一项应是“C项”。

[参]C

例2.(2009年江西南昌)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此题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只是考查得更全面一些。首先判定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形式,正常语序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然后分析各选项,A项“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B项为判断句,有判断句的典型标志“……者……也”;C项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应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项也为省略句,省略了谓语,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综合分析,与例句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项”。

[参]C

例3.翻译下列句子。

⑴(2009年河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2009年广东)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⑶(2009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⑷(2009年广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解析]在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中,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常用方法,而特殊句式的翻译又是考查的重点。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即我们所说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只有掌握这些文言特殊句式,才能真理理解并翻译这些句子,上述四例即是考查翻译文言特殊句式。第⑴题例句是典型的“……者,……也”式判断句,可译成“……是……”;第⑵题例句是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在翻译时要注意补出;第⑶题例句是倒装句(状语后置),要注意先将原句调整为正常语序“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然后再进行翻译;第⑷题例句是一个被动句,动词“谪”本身表被动。在具体翻译时注意到了以上这些,才能做到文通字顺。

[参]

⑴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

⑵(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了太宁,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⑶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⑷滕子京被贬为巴陵的太守。

[模拟实战演练]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与“王曰:‘何坐’?”句式一样的是(    )

A.一狼洞其中                    B.甚矣,汝之不惠

C.为乡里所患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4.“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皆若空游无所/依

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吾 臣 有 盼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7.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试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部分。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    )矣。(    )令(    )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8.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结构形式。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⑷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⑸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⑹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⑻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参]

1.A

2.C

3.B

4.C

5.A

6.吾 臣 有 盼 子 者 / 使 守 高 唐 /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7.余  余  其  岁  或  其  其  余  或  其

8.

⑴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判断句)

⑵(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倒装句)

⑶(老虎)渐渐接近(驴),过一步戏弄(驴),摇晃依偎,冲击顶撞。(省略句)

⑷征发九百名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倒装句)

⑸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省略句)

⑹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判断句)

⑺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倒装句)

⑻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被动句、倒装句)

文档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1.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