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2011.4
一、支架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特点
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特点
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特点
A.成桥后:混凝土与预应力共同受力(设计计算值)
B.成桥前:从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的过程
C.施工中:混凝土与预应力分阶段受力(施工控制值)
D.静定体系与超静定体系在施工中的特点
●支座沉降位移
●环境温度变化
●预应力施加
2)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工艺特点
A.不同结构类型桥梁的施工其施工工艺不同
●简支板梁桥
●等截面连续梁桥
●变截面连续箱梁桥
●变截面连续刚构
●拱桥
●梁拱组合体系桥
●斜拉桥
●悬索桥及自锚式悬索桥
B.同类型的桥梁不同的施工方法其施工工艺不同
●支架现浇法
●预制安装法
●挂蓝悬臂浇筑法
●挂蓝悬臂拼装法
●转体施工法
C.分部、分项施工环节多、工序复杂
D.材料、施工工艺、环境等影响因素多
3)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特点
A.质量问题的不可逆转性
B.工序间质量问题的可传递性
2.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TJ130-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TJ166-2008)
二、支架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第15章对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施工的要求一般规定:
1、用以施工的所有临时性承重结构均应进行设计计算,确保施工过程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且变形值应在允许范围内;
a)轴心拉压构件的强度计算:σi=N/Aji=【σi】
b)轴心拉压构件的稳定计算:σi=Ni/фAji=【σi】
c)受弯构件的强度计算:σW=M/Wji=【σW】
2、临时承重结构的地基及基础的设计应及时书面报监理工程师审查签认批准后方可施工;
a)地基承载力的强度验算:σD=P/Aj=【σD】
在支架上浇筑梁式桥的技术要求:
1.支架应稳定,强度、刚度的要求应符合第九章9.2.3及9.2.4条的规定;
稳定要求:
支架的立柱应保持稳定,并用撑拉杆固定。当验算模板及其支架在自重和风荷载等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时,验算倾覆的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3;
支架受压构件纵向弯曲系数可按《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GJ025)进行计算;
2.支架的弹性、非弹性变形及基础的允许下沉量应满足施工后梁体设计标高的要求;
3.整体浇筑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梁体不均匀下沉产生裂缝,若地基下沉可能造成梁体混凝土产生裂缝时,应分段浇筑。
支架现浇结构
1.支架的选择
支架基础的下沉量的确定关系到支架的预留高度及根据下沉后的影响采取的混凝土浇筑措施。同时也关系到支架类型的选择
1)基础沉降的类型
基础的总沉降值ΔH=ΔHI+ΔHC+ΔHS
a)ΔHI——瞬间沉降,是应力差所造成的剪切变形,无体积变化,加上荷载后,沉降立即完成,在饱和粘土中,则是孔隙水尚未挤出时的变形,故可用弹性理论计算;
如铁木辛柯理论计算:ΔHI=Qb〔(1- μ2)/ EI〕IW
b)ΔHC——固结沉降,是一种随时间增长的沉降,完成沉降所需的时间,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孔隙水的挤出速度固结沉降量则是地基渗透固结终止的变形,故徐用固结理论进行计算;
c)ΔHS——蠕变(次固结沉降),是一种孔隙水全部挤出,孔隙压力消散至零后的变形,常用对数直线法进行计算;
因此,可以看出,在砂性土中ΔHI起主要作用;
而在其它类型土中ΔHIΔHCΔHS都起作用;
在含有较多有机物的淤泥质粘土中ΔHI更不能忽略;
实际施工中一般采用预压的办法解决沉降问题。
2)支架类型的选择
A.针对工程地质的实际选用支架类型:
●满堂支架:砂性土、粘性土一般宜采用;
●少支架: 含有较多有机物的淤泥质粘土中采用;
B.支架的设计:按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TJ130-2011)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TJ166-2008)
进行
2.地基基础处理
地基处理深度一般以附加应力达到地基自重应力的20%,与计算地基沉降的计算深度一致;
1)一般地基基础处理
●原状土清表翻松25cm碾压(压实度85%)
●50cm5%灰土(压实度90%~93%)
●10cm~15cmC20混凝土
2)沟塘类地基基础处理(适用淤泥厚度较小)
●抽水、清淤
●换填素土碾压(压实度85%)
●50cm5%灰土(压实度90%~93%)
●10cm~15cmC20混凝土
3)软土地基基础处理
(建议尽量改用支架类型进行处理)
●抛石挤淤
●井点降水
●打桩(石灰桩、砂桩等)
●注水泥浆
4)结构物四周回填基础处理
●回填土厚度控制≯30cm(分层厚度及分层碾压厚度)
●回填土密实度控制>90%
●50cm5%灰土(压实度90%~93%)
●10cm~15cmC20混凝土
5)地基基础处理表面的硬化与防水处理
●C20混凝土表面硬化厚度:(10cm~15cm)
●混凝土表面硬化横坡:1.5%或与桥面横坡一致
●表面硬化投影面积外(1.0m~1.5m)设置纵向排水沟
●一定距离设置集水坑
3.支架搭设与支架预压
1)满堂支架设计
●支架纵向间距:一般为90cm,横梁部分加密为60cm;
●支架横向间距:一般为90cm,腹板部分加密为60cm;
●横杆步距设置:一般为120cm,紧挨顶托一节为60cm;
●支架底托设置:≯20cm
●支架顶托设置:≯60cm
●支架扫地杆的设置:≯30cm
●支架剪刀撑的设置:
✧纵向剪刀撑的设置:间隔4m~6m一道;
✧横向剪刀撑的设置:间隔4m~6m一道;
✧水平剪刀撑的设置:<6m设两道
>6m设三道
要求: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
●支架抛撑的设置:弯道桥可设抛撑平衡水平力
并要求在弯道处加密横向剪刀撑
2)满堂支架搭设
●支架材料的检查
●搭设过程中的检查与控制
●搭设后的验收
3)支架预压
●预压荷载的确定:混凝土一次浇筑预压120°;
●预压方式的确定:视结构实际情况而定;
●预压结束的确定:(连续7天,最后3天总沉降≯3mm);
●预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测点的布设,支架沉降的观测);
支架预压的目的:
◆通过预压检查支架的强度、刚度与稳定;
◆找出支架的弹性变形与非弹性变形为确定立模标高做准备;
4.支座安装
1)桥梁设计中的纵横坡的检查
2)支座类型的检查
3)支座安装过程的检查
4)固定支座
5)单向滑动支座
6)双向滑动支座
7)支座设偏量的检查
8)支座的临时锁定
5.模板安装
1)模板的设计:桥规第9.2.4规定
●验算模板支架及拱架时其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数值:
●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扰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
●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扰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
●支架受载后扰曲的杆件,其弹性扰度为相应跨度的1/400;
●钢模板的面板变形为1.5mm;
●钢模板的钢棱和柱箍变形为L/500和B/500;
模板面板、支撑钢楞、对拉螺栓、钢柱箍及模板支柱的计算按9.2章节有关规定进行;
2)模板的检查与清除
3)模板的安装
4)立模标高的调整与确定
f=f设 +f预 +f弹+(经验值)
按上式以墩顶支座为起点按二次抛物线分配到梁下缘
5)立模过程中的控制
6.钢筋绑扎
7.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强度设计:
高性能混凝土要求:
早强:7天强度达到90%以上
水胶比:0.24~0.38
水泥用量:≯500kg
低砂率:控制在28%~34%之间
高效减水剂:0.5%~1.8%
低坍落度:8~12
●混凝土的缓凝设计:混凝土浇筑的速度与浇筑设备故障
2)混凝土布料设计:均匀以工人不赶料为原则
3)混凝土浇筑工艺设计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实施手册中明确要求:
混凝土可一次浇筑也可分次浇筑,混凝土浇筑是自箱梁最前端,通过内膜天窗浇筑一段底板混凝土,待底板混凝土开始初凝时自开始浇筑的底板上浇筑腹板混凝土,约为底板长度的一半时,便开始浇筑顶板混凝土;
从目前施工的实际情况按上述要求进行施工仍有风险因此对混凝土浇筑必须设置浇筑程序:
●纵向(纵桥向)应先跨中后墩顶,墩顶左右3m复振
●横向(横桥向)先翼板后顶板再腹板
●竖向先底板后腹板再顶板
8.混凝土养生
1)冬期养生:蓄热养生,温度、湿度都必须保证
2)高温期养生:洒水养生,混凝土浇筑后以手指触摸不粘手为准;
●夏季:洒水为主要原则;
●春、秋季大风:保水、保湿为主要原则;
9.预应力施加
1)张拉力修正
2)预应力筋伸长值修正
3)单束预应力张拉程序的设计
4)预应力张拉设备的准备
5)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的检查
6)预应力张拉中的伸长值量测
7)多束预应力张拉程序的设计
●普通钢筋混凝土横梁:
✧先张拉腹部预应力束
✧后张拉顶板预应力
✧再张拉底板预应力束
●预应力混凝土横梁:先张拉部分横梁预应力束再张拉部分纵向预应力束,交替进行直到预应力全部张拉完成
8)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防止梁体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
●张拉前检查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及养护龄期
●张拉前检查解除支座的临时锁定
●张拉中边张拉边松边跨支架
10.预应力孔道压浆
1)孔道压浆的基本目的
●防止预应力筋的腐蚀
●为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提供有效的粘结
2)孔道压浆的基本要求
●使用符合规范的合格材料(水泥、水、外加剂)和压浆设备;
●水泥浆的性能必须保证(水灰比泌水率膨胀率及稠度)而宜采用专用膨胀剂;
●保持孔道内完整与清洁,孔道内无阻塞,相邻孔道不串通,压浆前用压缩空气或高压水进行检查;
3)孔道压浆的基本方法
●孔道压浆顺序:直线段孔道应先下层后上层
●曲线段孔道应从最低点的压浆孔道压入,并从最高点的排气孔排气与泌水
●对竖直孔道应从最低点的压浆孔道压入,并从最高点的排气孔排气与泌水
●控制好压浆的压力与速度:
●一般情况下压力为0.5~0.7MPa,最高压力宜为1.0MPa;
●正常条件下,压浆的速度为5~15m/min,对竖直孔道取低值
●对长或大的钢束可取高值,在高温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可能需要更高的温度;
11.拆模与落架
1)拆除期限的原则规定
模板和支架的拆除期限应根据结构物的特点、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决定。
A.非承重侧模板:一般在混凝土强度在2.5MPa时方可拆除;
B.芯模和预留孔道内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不发生坍塌与裂缝现象时方可拆除;
C.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模板支架:应在混凝土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力或其他可能的荷载时方可拆除。
●当构件<4m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
●当构件>4m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
2)拆除时的技术要求
模板拆除应按设计的要求顺序进行,设计无规定时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
卸落支架应按拟定的卸落程序进行,卸落量开始宜小以后逐渐增大在纵向应对称均衡卸落在横向应同时一起卸落;
对简支梁桥、连续梁桥纵向宜从跨中向支座依次循环卸落,横向宜先翼板底部再腹板。多跨连续梁应先中跨后边跨;
12.防撞护栏施工
13.桥面铺装施工
三、支架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蜂窝麻面掉角
2.气泡
3.砂线
4.色差
5.施工冷缝
6.水波纹
7.裂缝
四、根据工程重点与难点制定相关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1.高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1)高强混凝土的定义与特点
A.定义:按我国目前设计与施工水平一般认为:
强度等级≥C50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
B.特点:强度高、变形小及耐久性好;不足之处脆性大、延性差:
混凝土质量易受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
2)高强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A.水泥及水灰比
●水泥:宜选用标号≮525号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早强型硅酸盐水泥;其中铝酸三钙(C3 A)含量控制宜≯8﹪;
●水灰比:(水胶比)宜控制在0.24~0.35的范围内;
B.细骨料及砂率
●细骨料:圆形颗粒质地坚硬、级配良好洁净的天然河砂;细度模数≮2.6、含泥量不应>2﹪;
●砂率:宜控制在28﹪-34﹪,泵送工艺32﹪-40﹪;
C.粗骨料:
●粗骨料:宜采用密实坚硬的石灰岩、深层火成岩其抗压强度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高50﹪以上;碎石最大粒径控制在20—25mm以下。
D.化学添加剂
●高效减水剂:
●缓凝剂:
E.矿物活性材
●粉煤灰:烧失量<5﹪(最好为2﹪),Mg<5﹪、
SO3<3﹪;细度为通过45μm孔的量65≮﹪
●硅粉:要求其SiO2含量≥90﹪,密度2.2左右,平均粒径0.1-0.2μm,比表面积≥25×103㎡/kg;
●沸石粉:
●高炉炉渣:
3)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控制
由於高强混凝土与普通魂凝土性质不同,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无直接对应关系,因而必须进行试配。混凝土配制的强度为:
fcu,p=fcu,k+1.5σ
水胶比:控制在0.24-0.38范围内,C50用0.31-0.32;
水泥量:一般不超过500㎏/m3
4)高强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控制
a)一般要求:
●高强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混凝土撹拌设备拌制
●高效减水剂宜采用后掺法,高效减水剂应在其它材料充分拌合后,最后加入。在加入减水剂后混凝土拌合料在撹拌机中继续撹拌的时间不得少于60s(粉剂)和30s(水剂);
●严禁在混凝土拌合料出撹拌机后二次加水;
●高强混凝土在浇筑后一定的时间(根据环境温度要求)内必须进行养护,养护时间≮14天;
b)高效减水剂的使用
●高效减水剂的作用:
✧高效减水剂使水泥颗粒高度分散,从而大大提高了水泥浆体的流动性,促进水泥的水化程度,加快混凝土的凝结。产生早强作用;
✧高效减水剂能使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小,流动性增加,现场工作度提高;
●高效减水剂的使用中常见问题与原因: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损失快;
✧与水泥兼容性要求严格;
✧对混凝土外观色差有影响;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是由于水泥浆体中残存的高效减水剂量降低使水泥颗粒吸附的减水剂分子减少,从而产生凝聚之故;
●施工中的对策:
✧选制正确的混凝土撹拌时的投料顺序;
✧严格施工组织尽量缩短混凝土拌合料运输时间;
✧在掺加高效减水剂的同时,掺入一定量的缓凝剂如:掺木质素磺酸盐可以延缓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目前新产品JM-Ⅱ(非泵送)已可达要求;
✧泵送混凝土为保证泵送质量,应控制水泥用量并掺入适量的粉煤灰,调整好砂率。可采用复合高效减水剂(JM-8缓凝、泵送混凝土高效增强剂)
✧采用施工现场二次添加少量减水剂二次撹拌;
c)高强混凝土的水化热影响
●混凝土的水化热现象
●混凝土水化热结果
●混凝土水化热问题的长期后果
●影响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因素
●施工中的对策
2.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控制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4.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
1)混凝土裂缝的种类与特征
从裂缝的性质划分:
A.受力裂缝
●混凝土构件的弯曲裂缝
●混凝土构件的剪切裂缝
●局部受力裂缝
●日照温差及降温作用裂缝
●支座不均匀沉降裂缝
B.非受力裂缝
●混凝土塑性沉降裂缝
●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
●混凝土干缩裂缝
●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
C.化学作用裂缝
●钢筋锈蚀裂缝
●碱集料反应裂缝
2)混凝土裂缝性质检查与判断
目前我国现行桥涵设计规范规定:
●钢筋混凝土构件允许出现<0.2mm的受力裂缝;
●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以及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A类构件不得出现裂缝;
A.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施工阶段出现裂缝必须仔细的进行现场检查。检查裂缝的分布(裂缝的位置、间距及数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及深度。认真记录并在构件上标明;
B.根据裂缝的分布情况,结合构件的受力及施工各工序的状况,寻找裂缝产生的原因,判定裂缝的性质;
C.对于非受力裂缝,混凝土学研究认为宽度<0.01mm混凝土裂缝是可以自行愈合的;但过宽的、正在发展的特别是裂缝中有流动水就很难愈合的;其机理是硬化水泥浆液中的氢氧化钙可与周围空气或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它与氢氧化钙结晶沉淀并集聚在裂缝内;
D.对于受力裂缝,应根据裂缝检查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裂缝产生的原因,决定处理方法。并应通过桥梁荷载试验进一部确定处理措施的可靠性;
3)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裂缝的防治
混凝土收缩裂缝分类:
A.凝结硬化收缩裂缝
a)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沉降裂缝
a)混凝土浇筑后1-3小时内,随泌水而沉降或随混凝土塑性收缩产生的裂缝。塑性沉降裂缝有明确的部位和方向性;
●在接近构件表面的水平钢筋上方最容易形成沉降裂缝,并且随钢筋直径加粗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减薄而产生,当宝护层较薄时塑性沉降裂缝可能达到钢筋表面并沿钢筋长度方向发展;
●混凝土构件侧模板附近,由于垂直下沉的骨料及水泥浆因颗粒受到侧模板的摩擦阻力而与周围的混凝土形成沉减差而造成塑性沉降裂缝。侧模板的刚度不足也会引起塑性沉降裂缝;
●混凝土截面变化较大部位,由于混凝土浇筑深度不同,有不同的沉降从而在交接面处产生沉降差而产生塑性沉降裂缝;
●对于混凝土现浇扩大基础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塑性沉降裂缝;
b)钢筋正上方与其周围发生不同的收缩下沉产生沉降裂缝,随混凝土原材料及配比不同,浇筑高度与浇筑速度不同而不同。浇筑高度越高,浇筑速度越快沉降越大。
c)塑性收缩裂缝是混凝土由塑性转变为固体性化学反应所引起。水泥用量越多,水灰比越高,所产生的塑性受缩就越大
d)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和加水量,尽量减少单方水泥用量;
2)掺入减水剂和适量粉煤灰,以便减少沉减量和塑性收缩;
3)在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表面拍打、振密。箱梁及T梁应浇筑到翼板根部时停一段时间,待梁身混凝土泌水沉降完成后再继续浇筑翼板混凝土;
●塑性干缩裂缝
1)混凝土浇筑后约4小时列缝出现在结构或构件表面形状很不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俗称龟裂。混凝土塑性收缩是硬化前的新拌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因表面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干缩裂缝,因而常见于浇筑后的混凝土构件的外露表面,尤其是大面积板面;
2)产生塑性干燥收缩裂缝的原因是:
a)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覆盖,水分蒸发快,体积急剧收缩在干热及大风季节极易产生干燥收缩裂缝;
b)水泥用量过大砂粒径太细;
c)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3)预防措施:
a)严格控制水灰比及水泥用量选用较大砂粒径和级配良好的石料;
b)避免混凝土自身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浇筑后及时覆盖,保湿养护;
c)设置风挡:在气温燥或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施工应及早洒水养护;
b)干燥收缩裂缝
●现象:
表面性裂缝,宽度只有0.05-0.2mm走向为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数周或数月后的整体现浇结构中多半发生在结构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半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产生的主要原因:
a)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表面体积收缩大,受内部混凝土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裂缝;
b)采用含泥量过大的细沙、粉砂浇筑的混凝土;
c)过振,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c)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分析:
1)从工程结构角度上认为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体积缩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收缩。混凝土收缩是混凝土结构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构件混凝土初始硬化过程中,若是允许混凝土自由收缩变形,则混凝凝土内部不会产生应力;
2)在实际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施工中都毫无例外的存在约束:
●外约束:结构的变形受到另一结构的阻碍,结构与结构之间的互相牵制作用称作外约束。外约束分为:
✧弹性约束、
✧全约束
✧连续式约束;
●内约束:构件本身内部组成材料之间互相约束作用,例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构件尺寸大的部分与尺寸小的部分之间等;
3)当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这种约束混凝土收缩变形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内部拉应力(应变)当这种拉应变超过硬化过程中的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则混凝土开裂;
4)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
龄期(天) | 3 | 4 | 7 | 14 | 21 | 28 |
抗拉强度 | 0.26 | 0.35 | 0.53 | 0.76 | 0.9 | 1.00 |
弹性模量 | 0.45 | - | 0.63 | 0.83 | 0.94 | 1.00 |
极限拉伸 | 0.57 | 0. | 0.77 | 0. | 0.96 | 1.00 |
C30-C50混凝土拉应力变化值 | 1985桥规 | 2004桥规 | ||||
C30 | 2.10 | 2.01 | 1.75 | 1.39 | ||
C40 | 2.60 | 2.40 | 2.15 | 1.65 | ||
C50 | 3.00 | 2.45 | 2.45 | 1.83 |
●减少混凝土总体收缩量和不均匀收缩量;
●减少混凝土所受到的约束程度—设置各种施工缝、后浇带,约束界面上设置滑动层;
B.温度收缩裂缝
混凝土伴随温度升降发生胀缩变形,当这种变形受到约束,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拉、压应力。因而产生温度收缩裂缝。温度收缩裂缝因混凝土内外温差与混凝土结构与环境温度的温差两种原因均可引起;
1)温度收缩裂缝现象: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梁板及长度尺寸较大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温度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表面、深层、贯穿温度裂缝的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
●温度收缩裂缝大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沿断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状,如遇上下缘配筋较多结构,也出现中间宽两头窄的形状;
2)产生的原因:
●深层和贯穿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降温差值较大,整体受外界的约束而引起如现浇桥台混凝土、挡墙混凝土或大体积刚性扩大基础;
●构件采用蒸汽养护时由于温度降温控制不好,降温过快或构件急于出池,急速揭盖均使混凝土表面剧烈降温导致构件表面出现裂缝;
3)预防温度裂缝的措施:
一般可从控制温度,改进设计和施工操作工艺,改善混凝土性能,减少约束条件等方面入手;
a)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b)降低水泥的水化热的温升
c)加快浇筑后混凝土的散热
d)降低欲浇筑混凝土结构的外部约束
e)加强浇筑混凝土的表面保护
f)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g)掌握混凝土拆模时的温差变化
h)正确控制蒸汽养护的升、降温度变化
i)温度控制参考值:
●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T≤25℃-30℃
●控制水泥水化热最高值T≤55℃-70℃
●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值T≤15℃-25℃
●控制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T≤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