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植物病害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主要分为:色变、斑点、腐烂、萎蔫、畸形
非传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是可以传染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食物等。
活体营养生物(转性寄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组织中获得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
死体营养生物(兼性腐生物或兼性寄生物):一种像活体营养生物一样,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后,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如引起叶斑病的真菌;另一种在侵入寄主组织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侵入其中腐生,也称为杀主寄生菌,如菌核菌、丝核菌。
植物病原物分为两类:①生物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类克次氏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②植物病原病毒、亚病毒和质粒类。
无性孢子:①游动孢子,②孢囊孢子,③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①卵孢子,②接合孢子,③子囊孢子,④担孢子
真菌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答:①多数真菌的无性生殖发育在作物的生长季节,无性孢子繁殖快、数量大、扩散广,其作用是扩大生存领域和繁衍后代,大量的孢子在自然界蔓延,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②有性生殖多发生在作物生长后期或是腐生阶段,所长生的有性孢子其作用除繁衍后代外,还用以度过不良的环境,待环境条件适宜时,又转入营养阶段和进行无性生殖,继续危害。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的特点:
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等
细菌所致的病害,产生菌浓和菌胶
真菌病害的诊断:
在寄主病部表面生出的各种霉状物和粉状物等,如用湿润的解剖刀把他们刮下来,或撕下病部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真菌的各种形态
植物细菌病害的的发生特点和防治要点:
特点:①植物病原细菌都不产生孢子,也没有特殊的越冬结构;②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③它们侵入寄主后,通常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④植物细菌病害常在病部表现水渍或油渍状,在空气潮湿时有的在病斑上产生胶粘状物称为菌脓;⑤一般高温、多雨、湿度大、氮肥过多等因素均有利于细菌病害的流行
防治:①采用无病种子、种苗或进行种子消毒;②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残体,仅量减少初侵染源;③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选育抗病品种;④对某种传染细菌病害要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区扩大;⑤对某些流行性强的细菌病害还应搞好测报工作,适当进行化学防治。
半寄生种子: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花叶类病毒病:典型症状是深绿与浅绿相交错的花叶症状
黄化类病毒病:主要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和叶变色等
柯赫氏法则的步骤:
A.治病的生物必须与症状有联系;
B.必须分离得病原生物和进行纯培养;
C.将纯培养的病原生物对相同种的健康植物接种,必须产生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D.必须重新分离得到这种病原生物。
相继病原学:先进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病原物随之进屋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多种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钟: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性: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
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途径:
1.有性重组 2.无性重组 3.突变 4.病原适应性
持久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