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
——外部威胁分析
“贵州省国家级保护区外部威胁研究”课题组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二OO四年七月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背景及立项理由
1.2 项目目标
1.3 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二手资料的收集
2.2 实地考察和调研
2.3 相关数据对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背景
3.1.1贵州的环境极其生物多样性
3.1.2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现状
3.1.3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立对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3.1.4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3.1.5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发展方向
3.2 贵州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外部环境
3.2.1政治环境——分级与多头管理出现各自为政
3.2.2经济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
3.2.3法制环境——逐步完善但仍有缺陷
3.2.4市场环境——利益驱动带来新的保护压力
3.2.5 投资环境——投入不足导致创收与保护的茅盾
3.2.6 文化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存在知识性冲突
3.3 贵州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外部威胁——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3.3.1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威胁
3.3.2当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威胁
3.3.3内部管理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外部威胁
3.3.4自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造成的威胁
第四章 建议与对策21
4.1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4.2建立对保护机构的业绩评估体系
4.3促进保护区职能的转变
4.4建立社区参与的保护机制
4.5地方减少对保护区管理的干预
4.6 建立公共的对话交流手法
结语与致谢
参考文献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评价 ---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外部威胁分析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背景及立项理由
至2003年底,贵州省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28个,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5.4%。尽管这些保护区的管理基础和条件各有不同,各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外部威胁也不一样,但由于各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针对性不强,目前贵州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仅仅把重点放在科研和执法管理上,对保护区周边的社区缺乏了解,和当地的协调也不够,因而不易消除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外部威胁,很难达到对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因此,对目前贵州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外部威胁进行研究,将有利于自然保护区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
1.2 项目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和评估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外部威胁,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和管理建议,促进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1.3 研究人员和机构
本研究由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组织中国委员会(CCICED)保护地课题组(PATF)资助,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贵州省一处,贵州省社科院合作完成。
主要的研究人员为:
任晓冬:生态学硕士,发展管理硕士
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在中心
黄明杰:生态学硕士,发展管理学硕士
工作单位:贵州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
杨从明:社会学与可持续发展硕士
工作单位:贵州省一处
管毓和:社区发展专家
工作单位:贵州省社科院
娄 健:在读环境科学硕士
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二手资料的收集
二手资料的收集是“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外部分析”项目最主要的数据来源,是研究、分析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面临的外部威胁因素的关键。长期以来,一些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保护区管理机构本身对贵州自然保护区管理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为此,我们访问了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林业厅,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科学院等单位,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实地到赤水、草海、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其保存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
2.2 实地考察和调研
项目研究人员在2004年6月~7月对赤水、习水、草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保护区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还到与保护区有关的机构进行调查和访谈,对保护区周边的社区进行调查和访问。在补充收集必需资料的基础上,对关键的数据进行了核实和确认。
2.3 问卷调查
针对性的对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内容设计了问卷,对所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放了问卷并全部回收,对问卷上需要深究的地方作了电话回访。
2.4 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策略选择
首先,项目研究人员对项目所收集的大量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筛选,根据保护区管理的相关问题和外部威胁进行寻根分析,查找成因,针对主要原因考虑解决措施,提出对策备选方案,经过对比择优,最后确立合理对策。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3.1.1贵州的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
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地理位置,在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剧烈,岩溶发育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类型繁多,动物种类丰富。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都有明显的差异,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据调查,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蕨类植物7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种,二级重点保护的29种,三级重点保护的41种,另有第二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新增的26种重点保护植物共计100种;有分布在贵州省的国家重点保护树种35种,省级保护树种61种。全省已记录的脊椎动物921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8.3%,其中兽类132种,鸟类421种,爬行类103种,两栖类63种,鱼类202种。在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15种,属二级重点保护的72种。此外,还有贵州省特有或稀有的动物种类19种。根据有关文献说明,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在中国各省中列第四位。贵州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贵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3.1.2 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和现状
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1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到贵州考察,建议将省内天然林区划为自然保护区。由于当时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所限,更由于十年的影响,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一直没有开展。直到1978年1月经贵州省批准,才开始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填补了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的空白。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在省、地(州、市)、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努力下,加快了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1997年底止,全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才35个;1999年底,就达到56个;2003年更达到了128个,增加了近4倍。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则相应地从1.78%增加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增加了近3倍(见表1)。
表1 贵州保护区发展变化表
年代 | 保护区数量 | 保护区面积(万公顷) | 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 |
1997 | 35 | 31.61 | 1.78 |
1999 | 56 | 33.51 | 1. |
2003 | 128 | 94. | 5.40 |
表2 贵州自然保护区类型表(2003年)
类型 | 数量(个) | 比例(%) |
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类型的 | 118 | 92.19 |
内陆湿地类型的 | 8 | 6.25 |
古生物遗迹类型的 | 1 | 0.78 |
地质地貌类型的。 | 1 | 0.78 |
总计 | 128 | 100 |
因此,到2003年底,全省保护地面积目前已达222.2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 6%。(见表3)
表3 贵州省保护地情况一览表(2003年)
类型 | 数量(个) | 面积 (万公顷) | 占全省总面积 (%) | ||
总数 | 国家级 | 省级 | |||
自然保护区 | 128 | 7 | 2 | 94. | 5.4 |
风景名胜区 | 69 | 8 | 61 | 102.86 | 5.8 |
森林公园 | 39 | 11 | 20 | 15.71 | 0.9 |
地质公园 | 4 | 4 | 9 | 0.5 | |
总计 | 240 | 30 | 83 | 222.21 | 12. 6 |
贵州已建的自然保护区是全省10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的区域和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梵净山、雷公山、都匀螺丝壳、赤水、习水等15个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重要天然林区,茂兰、龙头大山、仙鹤坪、罗羊、渡邑等8个自然保护区是珠江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天然林区,草海是全省唯一的天然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又是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在全省生态保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保护区的建立并加强了管理,基本控制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珍贵物种的毁灭,野生动植物明显增多。梵净山特有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从建区前的300多只增加到目前的700多只,草海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由近300只增加到500只左右,麻阳河和野钟的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从300多只增加到500多只。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植物珙桐、银杉(Ginkgo bilob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和秃杉更新良好,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梵净山和茂兰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网,草海和赤水桫椤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网。
3.1.4 贵州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3.1.4.1管理体系
贵州的自然保护区与中国其它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基本相同,分四级,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2003年底的数量分别有7个、3个、20个和98个(见图1)。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有林业、环保、农业、国土和水利。由于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多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因此近80%的保护区归属林业系统管理。其中不少保护区为便于与地方的协调和支持,探索建立了“条条与块块”相结合的模式。如环境保护系统管理的威宁草海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以贵州省环境保护局管理为主,地方管理为辅(地方或兼任保护区管理处)的管理。
一般来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管理机构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区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县级由县行业主管部门管理。
图1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3.1.4.2 保护区经费来源
贵州财政十分困难,虽然千方百计地安排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保护区的建设,但由于建设和管理经费来源有限,除少数自然保护区(大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梵净山、茂兰、草海得到了国家和省财政的支持尚能维持正常运转外,大多数保护区由于没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没有固定资金渠道,一般由自然保护区各级相关主管部门从其它项目和科目提供一定的管理经费,但投入的经费只够支付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而无业务经费来开展工作。一般来说,自然保护区级别越低,经费保障越低。
3.1.4.3管理情况分类
根据的1999年底针对全省56个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调查发现,贵州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从管理形式上大体分为三种类型。1、建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25个,共有管理人员560人;2、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但有人员进行了管理的21个;3、既没有管理机构,又无人员管理的保护区5个,详情见表4:
表4 贵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分类表
类型/特性 | 数量 | 备注 | |
建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有25个自然保护区 | 管理机构健全、设施较完善,管理经费较落实,能实施全面管理 | 9 | |
管理机构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 16 | 其中特别困难的6个 | |
没有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但有人员进行了管理的共有21个自然保护区 | 利用乡规民约进行管护的 | 17 | |
聘用农民管护员巡山管护 | 3 | 每年上级部门安排每个保护区2000元管理费 | |
委托单位管理的保护区 | 1 | 余庆县洞水自然保护区区内有一所学校,县林业部门委托该校对保护区进行管理 | |
既没有管理机构,又无人员管理的有5个自然保护区 | 5 | 一个因环境污染被破坏,一个因性质改变(改为旅游区)拟撤消。三个将受水利工程建设而淹没。 |
剑河鹅掌楸保护区面积仅100公顷,区内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天然林1万余株,保护区建立后,当地的侗族村民委员会利用自治组织的职能制定了乡规民约,并勒石刻碑,严禁放火烧山和砍伐。县主管部门每年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人员,甚至是县领导带队到保护区检查,召开会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年提供侗族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费仅1~2千元。保护区建立十年来,区内无发现乱砍乱伐的现象。偶遇区外山火,村民积极组织扑救。
摘自:《贵州省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规划》,贵州省环保局,1999年 |
3.1.5.1保护区数量
根据1999年《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和2000年《贵州省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和发展规划》的建议,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在2010年,计划共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3个,总面积为7050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0%。2030年达200个,其中国家级达15~20个,省级25~30个,总面积达20.021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00%左右。
3.1.5.2优先考虑的重点
在贵州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划中,对以下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先考虑。
✓面积较大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区;
✓龙里亮山、五里坪、平山和贵定顶耳山等泥炭藓沼泽台地;
✓位于南、北盘江之间的龙头大山是南、北盘江、红水河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重要区域;
✓红水河谷南亚热带河谷季雨林;
✓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基地;
3.1.5.3经费投入
2001~2010年所需投入的总经费为29078万元,其中需国家投入6846.4万元,地方计划安排22231.6万元 (本概算经费由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三个部分组成)。本着少投资、多保护的原则,对那些规模小(含500公顷以下),地处偏远,人为活动不易影响的县级保护区可采取特殊管理的办法,就近聘用农民管护员,或发挥村民委员的作用制定乡规民约进行保护,不设管理机构,由业务主管部门定期检查指导,并制定计划每年安排适当的管理经费,平均每年每个1万元。
3.1.5.4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1)国家和各级地方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领导,切实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2)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地方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发挥、政协的作用,督促目标责任的落实;
(3)加强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全民族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维护的责任感。重视对中小学生,特别是保护区周围学校学生的环境教育,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
(4)鼓励全社会一切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部门、社会团体及个人建立自然保护区,共同投入自然保护区建业事业;
(5)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依法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6)积极开展自然保护与参与式管理的工作。借鉴草海和雷公山的经验,认真开展自然保护与扶贫相结合的工作,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与当地居民结成自然保护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保护区居民保护、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的主力军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
(7)制定优惠,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对保护区居民的优惠。保护区内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地方要在扶贫资金上予以倾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国家应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由受益的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的保护区进行补偿,促进这些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国家对贵州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行倾斜。由于历史原因,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严重不足,为支持保护区建设,仅安排保护区管理经费就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此,要尽量争取国家对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多投入,才能真正确保规划的实施。
(8)积极支持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的立项和投入,重视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9)切实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经费;
●建立经费主渠道:根据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经费由地方安排,建设经费争取国家和省补助;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开辟民间集资、村民投劳的辅助渠道;
●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国外民间团体和外国的资助。
(10)重视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认真解决保护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和安全。
表5 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状况
保护区名称 | 所在地点 | 面积(hm2) | 主要保护对象 | 类 型 | 级别 | 建立时间 | 主管部门 |
梵净山 | 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 | 41900 | 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 | 森林生态 | 国家级 | 79.1 | 林业 |
荔波茂兰 | 荔波县 | 21285 | 喀斯特森林及珍稀物种 | 森林生态 | 国家级 | 88.5 | 林业 |
威宁草海 | 威宁县 | 12000 | 高原湿地及黑颈鹤等珍稀鸟类 | 内陆湿地 | 国家级 | 85.2 | 环保 |
赤水桫椤 | 赤水市 | 13300 | 桫椤群落、小黄花茶等野生植物 | 野生植物 | 国家级 | 84.7 | 环保 |
习水中亚热带森林 | 习水县 | 48666 |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 森林生态 | 国家级 | 97.12 | 林业 |
麻阳河黑叶猴 | 沿河县 | 31113 | 黑叶猴珍稀动物及生境 | 野生动物 | 国家级 | 86.1 | 林业 |
雷公山 | 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交界处 | 47300 | 森林及秃杉等珍稀动植物 | 森林生态 | 国家级 | 82.1 | 林业 |
保护区不是“孤岛”,保护区的发展和成长离不开它周围事物——外部环境。外部市场、法律、政治、地方经济发展、周边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习俗等均会对保护区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3.2.1 政治环境---分级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问题突出
3.2.1.1对自然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保护区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到省州县均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或相关的处、站,以加强对保护区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在经费上的投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1998年天然林保护和2001年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对保护区的工作明显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审批制度、保护区类型和级别划分以及有关的保护区法规、也逐步完善,基层保护区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强化,多数由保护处变成了保护局,从事资源保护和执法的人员增加。在贵州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以有6个保护区的管理机构由原来的保护处升格为保护区管理局,7个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由1999年的657人增加到2003年的1046人。
3.2.1.2保护区的管理形成了一个以为主导的强大政治系统。在保护区管理和执法方面,从国家到地方形成了主导,环保、林业、国土等有关部门具体实施,为拯救环境和保护资源各负其责,分级管理,多方投入的强大政治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是在具体工作存在互相扯皮、推诿的问题。林业和环境等管理部门对保护区管理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协作与合作,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标准各异,其措施综而不合,不利于国家生态保护的宏观以及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各部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草拟和制定本部门所管理的相关资源的、法律、法规,并设法维护部门的利益,造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间的矛盾,加大了基层部门执法的难度。
3.2.1.3保护区管理的权责不明确。目前保护区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分级管理,自然保护区划分主要沿用了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办法,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分为国家和地方等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县级。上级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责任委托给下级,但没有委以相应的权利,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而同样没有经费投入的责任委托又相继发生在各地方的上下级之间。这就出现了级别与管理责任的错位。很多地或县级保护区,是由所在县甚至乡代管。这样使保护区在管理上出现了多头领导,谁都可以管,又谁都可以不管,以及有利益就管,没有利益时就不管的局面。该模式的特点是管理目标简单明确,但成本高,它适于数量不多的重点保护区和人口压力不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情条件。随着我国保护地数量的迅速增加,保护区的目标和功能趋于多元化,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参与合作型的管理模式,成为新的趋势。
3.2.1.4行政指令与社会利益不协调。自然保护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缺少当地社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缺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社区群众的意见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反映,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站在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行使协调职能,缺乏有效的机制以发挥缓冲区和过渡区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保护区、社区、当地、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等等。这些上的缺陷把保护区管理工作在狭义封闭的范畴内,极大地阻碍着保护区功能的全面发挥。
3.2.2 经济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
自然保护区多数地处边远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滞后,一方面,当地和居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基础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因素,当地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十分强烈,居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贵州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 1997 年统计,全国 926 个自然保护区中有 224 个位于国家标准的贫困县,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 80% 在西部地区,许多保护区处在贫困与环境问题的夹击之中。在贵州境内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赤水外均处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据测算,7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约有贫困人口25.3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烈。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始终要把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放在首位,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出让或变相出让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捞沙等活动;禁止任何人进入核心区;不得在保护区内建立任何生产性设施。所以,保护处于地方发展经济的压力之下,许多地方为寻求经济发展不顾环境承载力,以开发旅游为名在保护区中滥建公路、修建楼堂馆、开设旅游景点甚至在保护区周边建市场或旅游开发区、度假区的事例层出不穷。
当前,贵州境内保护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旅游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旅游业在自然保护区呈迅速发展趋势,这与国家经济包括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大背景直接有关。2003年到贵州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人数为 8.7万人,比1995年增长 36.8% 。开办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给当地带来了强大的吸引,不少地方围绕旅游的开展对自然保护区管理进行嫁接,将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结合起来,把开发资源放在比保护重要得多的位置,鼓励自然保护管理者积极适应和利用旅游解决保护经费的短缺,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为保护区带来发展机遇,又在管理方面向保护区提出了严峻挑战,问题是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3.2.3 法制环境——逐步完善但仍有缺陷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离不开保护区的法制建设,自50年代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而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也已形成一定基础,建立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与全国类似,贵州自然保护的立法也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保护区立法产生于初步发展时期(1956——1966)。在国家1956年《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天然林禁伐区划定草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下,贵州也于1958年制定了第一个林森保护性规章,即《贵州省加强森林保护办法》,以及“林业”等,这预示着贵州自然保护区法律保护的开始。同时随着国家《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森林保护条例》《林业部关于开展狩猎事业的指示》等法律、法规的正式颁布。贵州在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的也逐步明确,只是比较单调、不成体系、并缺少科学性,但还是对保护贵州的自然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自然保护区立法停止与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6)。在这一时期,在国家大环境的影响下,贵州自然保护基本处于停止甚至倒退,不仅没有新的法规出台,国家的相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总的说来这一时期贵州的自然保护区立法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进展。
第三阶段,自然保护区立法极大发展时期(1977——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国家实行了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在国家1984年的《森林法》、19年的《环境保》、1988年的《野生动物保》、1992年《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6年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4年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影响下。贵州自然保护的立法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1992年制定了《贵州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办法》、1992年发布了《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3年出台了《贵州省实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细则》、2000年制定了《贵州省森林条例》等地方性自然保律法规。从法律体系上看,目前贵州自然保护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条例为基础的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规体系,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护、机构建设、经费开支各方面都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但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承认,贵州的自然保护区的立法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方面还存在法规空白,在实践中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2、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制度各组成部分、各环节缺少协调,没形成制度体系;3、有关法规之间配合还不够,没有做到相互协调,甚至互相冲突;4、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立法在法规体系中的效力等级还比较低,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不相符,不利于自然保护区法制的进一步发展;5、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存在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公约相冲突的情况;6、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3.2.4市场环境---利益驱动带来新的保护压力
自然保护必须发挥中心作用,但影响自然保护和资源破坏的两大重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和失灵。在中国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和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市场变得越来越开放,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功效越来越强。
(1)不利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迫使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考虑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对自然资源进行破坏。市场几乎不可能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鼓励性措施,社会经济行为的环境外部性的问题。如在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随着经济的开放,在市场的强大诱惑下,农民为找钱维持生计冒着违法的风险也要到草海保护区内捕鱼虾;随着木材市场的开放,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寨时常有村民到保护区内盗伐林木。保护区的作用是为有效保护资源,而市场的功能是有效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今天,保护的任务无疑会越来越重,这也是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来执行自然保护,但仍显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保护区数量的增加,加上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资源减少,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而经济的驱动使得当地居民或机构对自然保护区执行资源保护或独家开发利用的行为越来越有意见,这种意见表现在他们对保护区的工作越来越不支持,有的甚至有意挑起茅盾、故意为保护区管理工作设置障碍等。
(2)有利主面,其实只要对市场力量加以约束,可以利用市场手段来为自然保护服务。发达国家在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来保护环境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激励手段。通过减少补贴、税收、许可证交易等市场手段,不仅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还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成本。合理的价格和环境税费将鼓励公共与私营部门投资于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同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总之,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环境问题性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的增加,以建立为主要手段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面向全面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管理阶段已经到来。解决环境问题、缓解社会经济压力、提高管理水平、约束市场行为等给新阶段的自然保护提出了新任务,对自然管理同样提出了新要求。
3.2.5投资环境——投入不足导致创收与保护的茅盾
目前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明确规定:“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即自然保护区的经费不是由国家统一预算拨付,而是由各主管部门和地方根据自己财力及对保护区的重视程度投入经费。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自然保护区的资金常常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多数地方不能保证对自然保护区最基本的投入,许多地处贫困边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处境更是困难。据估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国家直接投入外,贵州各级对自然保护区总投入不足1.5亿元,每年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运行和人员费用的投入仅100万元左右。例如,2003年贵州省在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为120万元,尽管人头费和机构运行费用较低,但由于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的重视,2003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的各级项目费用高达1600万元左右(包括护林防火,森林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2003年雷公山保护区争取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为800万元),由于这些项目来源和国家的宏观有关(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有一定的期限,对保护区长远的目标和机构建设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如贵州省内国家级茂兰保护区年拨款只有45万元左右,由于经费没有保障,大多数保护区被迫走上自养之路,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跑钱要钱、创收养人上,而用于保护职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非常有限。这种运行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的财政困难,然而却导致了保护区机构主要职能的偏离。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的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受到和禁止,另一方面,保护区机构为了生存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通过发展旅游等大量地开发利用区内资源,在客观上加剧了业已存在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矛盾。许多保护区机构由于经费不足,也不得不把自身生存利益摆在首位,再度步入了开发资源的轮回。这种差额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管理与经营混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运行模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失去了监督和执法的合理性,加重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倾向独家经营,排斥合作伙伴,加剧了与社区之间的矛盾。
3.2.6文化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存在知识性冲突
社区文化是促进自然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护区外部的文化环境对保护区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从社会层面,特别是城市社区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创造良好的人居和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强大的城市人群的生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同时也给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机构带来了新的压力。
(2)保护区多地处边远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对自然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如地处贵州黔东南雷公山和月亮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和侗族居民,他们在几百年与森林的交往中成形了自己的森林文化,历史上当地群众就有栽杉木、用杉材以及护林的习惯,杉木建房是一个家庭贫和富的象征,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自然资源保护。
(3)自然保护区本身遵循的是一种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管理知识体系,保护区更多的是接受林业、环保、国土、农业等专业部门的业务指导,这些以自然科学为主要背景的专业部分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或管理,为保护区的管理注入了更多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本部门的规则,而对既以存在的乡土知识和社会生态知识考虑较少,甚至根本不尊重当地乡土文化,致使国家的许多管理措施在当地难以执行或执行得不好,有的甚至引发地了当居民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茅盾。自然科学知识与乡土知识冲突的发现,使保护区的管理者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要适应当地文化知识,加强与当地村民的合作,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必须相对完整的按照上级的管理规则执行,以便接受上级的检查。其实,强调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保护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区周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村落对资源的不同认识和需求。保护区的管理执行多元文化管理或许比单纯依靠自然科学知识凑效得多。
图2:自然保护区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
3.3 贵州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威胁
贵州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以就地保护为主,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途径。但问题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后,其管理以行政命令为指导,保护区的建设并没有按照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进行规划,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并没有因为保护区的建立而消除,在有的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并不显著。
就贵州保护区的特点来说,外部的威胁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分析可以促进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定正确的保护策略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贵州的特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多以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一般面积较小,地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保护区内及周边的人口众多,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也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由于当地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太多的路子,保护区内资源的开发成为当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重的威胁。
目前,贵州已经建立了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管理上的严重威胁和挑战(见图3)。
图3 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
3.3.1 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的威胁
贵州是一个地处少数民族地区,2004年人类发展指数倒数第二的贫困省份。在贵州省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6个位于贫困县,无疑,社区对保护区的威胁依然是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一个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小型的自然保护区受这方面的威胁程度更大。其中,社区人口压力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由此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对资源利用的压力,以及在土地权属上与保护区管理机构造成的严重矛盾。例如,草海和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口都超过了20000人。草海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口高达27000人,去除保护区的水面,社区人口占到每平方公里300人左右(见表7)。
至2001年底,茂兰保护区内辖7个乡(镇),18个行政村,113个自然寨,1574户,7252人。农田3450亩,旱地849亩,人均年收入472.4元,人均农田0.6亩,人均粮食250公斤,贫困人口5650人。区内有瑶族、布依族、水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黄豆、油菜等作物,习惯饲养牛、猪、鸡、鸭等牲畜和家禽。
摘自《茂兰自然保护区介绍》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2001 |
✓资源的利用:生活在保护区内和周边的社区,对田土的需求,能源的利用(煮饭、取暖等),对森林产品——如木材、药材、野生动植物产品的需求都日益增加,同时,这些森林产品也是当地社区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人口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些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梵净山,茂兰,雷公山保护区内砍材、烧炭;草海、麻阳河、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开荒、种地;赤水自然保护区竹子的采伐等活动,都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上的难点。目前,在保护区执法较为严格的状况下,破坏情况要少一些,但与社区对立的矛盾却难以消除,一旦执法力度减小,这些活动就会反弹。
✓野生动物对社区的影响:贵州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草海是湿地保护区外,其余6个为野生动物和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但不同程度都有野生动物损害庄稼的情况。特别是草海和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由于社区的人口多,保护区内的田土受到野生动物的损害十分严重,但当地和保护区无力对保护区内的群众进行补偿,因此,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当地社区的对立情况十分严重,偷打野生动物是当地群众采取的行为之一。
草海是一个天然湖泊,早期的水域面积达45km2,1972年,威宁县决定在放干了的草海坝地内建立草海农场,草海水面缩小到5平方公里。1980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虽然仍为集体所有,但使用权已经属于农民,草海内绝大部分能耕作的土地已按当时在册人口分配承包给了农民,这些农民就靠排放草海湖水形成的土地生存着。1982年,决定恢复草海水位至水坝(设计高程2171.7m),淹没水面为25 km 2 ,相应地淹没了耕地约20 km 2,但没有及时对失去耕地的农民采取安置和补偿措施,农民有被淹没土地的承包责任书,并为之缴纳公粮款(直到2000年调整农业税费时,才取消草海被淹没土地的农业税)。
摘自《草海流域管理》贵州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 2004年 |
保护区周边的县、乡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显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机构的目标上并不一致,两者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目标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当地对经济发展更感兴趣。这种差异很难协调,相应来说,当地多处于优势地位,有更强的话语权。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当地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的是负面影响。
✓旅游的开展:所有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规划上都对旅游作了详细的讨论,都划定了一定的区域开展旅游活动,有的旅游区域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如草海、梵净山、赤水自然保护区,如果管理不当,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会有较大的影响。而且,除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外,其余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区域都由当地控制和管理,显然,当地的目标显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区措施,对保护的设施投入不足,甚至没有相应的保护意识(见表6)。
表6: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域状况
保护区名称 | 总面积(公顷) | 旅游区面积 | 占总面积的% | 位置 | 对保护区的影响 |
赤水 | 13300 | 1500 | 11.28% | 核心区 | 环境污染 |
梵净山 | 41900 | 4000 | 9.5% | 核心区 缓冲区 | 环境污染,对 野生动物的干扰 |
雷公山 | 47300 | 8000 | 16% | 缓冲区 | 环境污染,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 |
草海 | 12000 | 1840 | 15.3% | 核心区 | 环境污染,野生动物的干扰 |
茂兰 | 21285 | 5321 | 25% | 缓冲区 | 环境污染,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 |
沿河麻阳河 | 31113 | 5186 | 16.7% | 缓冲区 | 目前未开展 |
习水 | 48666 | 8800 | 18.1% | 缓冲区 | 目前刚开展 |
✓城市污染: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城市污染对保护区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梵净山、茂兰、草海保护区周边社区由于离县城较近,城镇化的趋势较为明显,特别是草海自然保护区,紧邻威宁县城,有三分之一的城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草海,使草海部分水域出现了较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由Ⅰ类地面水质降到Ⅲ类水质,目前被污染的草海水域仍在不断扩展。
✓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重点开发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四大资源,这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地的干预下,梵净山曾经历过修建索道的风波,草海也由于水泊铁路的修建,原计划在保护区内修建威宁火车站。由于这两个事件的影响较为重大,引起媒体和相关机构的关注,最终没有实施。但很多保护区内小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当地的干预下,依然在积极进行。
3.3.3 内部管理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外部威胁
就保护区的管理来说,保护区自身能力的强弱,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就现有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来说,保护区自身能力较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不一定有较好的促进。
保护区的经费来源来自与赤水市,保护区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赤水财政解决,业务经费需要向省环保局申请转省财政补助,专项经费需要向国家环保局申请。在2001年以前,旅游收入归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所有,但自2002年起,旅游的业务已经移交给赤水市旅游总公司,因此保护区失掉了旅游收入。
摘自《赤水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的构建》 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2004年 |
✓上的缺位:国家对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能力上较弱,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有些法律、法规之间还有一定的矛盾。自然保护区本身有较为理想的自然资源条件,国家并没有完全禁止保护区利用和开发资源,因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把资源开发作为最为重要的活动,相应的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没有尽到责任。
✓当地的干预:对自然保护区的干预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上,如果是地方财政拨款,保护区在资源管理和利用上几乎没有发言权,例如赤水自然保护区是由赤水市全额拨款,在自然保护区的人事任免,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资源的利用上,赤水市有较强的话语权,好在赤水市在生态保护上有很强的意识,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十分支持。
✓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尽管贵州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制定了总体规划,但保护区制定的规划更多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投资。事实上保护区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规划,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措施也不一定适当。评判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3.3.4 自身生态系统脆弱性造成的威胁
✓面积过小: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面积的保护区只有400多平方公里,有的自然保护区是由于在申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为了在面积上达到要求而强行划定的面积,其缓冲区甚至核心区的保护作用十分有限,明显的例子是沿河县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和草海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的人为活动十分频繁,无法把核心区作为绝对不能进入的区域进行管理。
✓位于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严重:由于岩溶发育,地形切割强烈,以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较为严重,保护区自身生态恢复的条件较差,如草海和茂兰自然保护区,前者是靠近城市边缘的一个湿地,后者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一旦树木被毁,则几乎不可能恢复。
表7 贵州省国家级保护区内社区状况
保护区 | 面积(公顷) | 保护区内人口 | 民族 | 保护区内的资源利用状况 | 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主要矛盾 |
梵净山 | 41900 | 13417 | 汉 土家 苗 | 木材 薪炭 开矿 采药 | 烧炭 偷砍木材 野生动植物的偷盗 |
草海 | 12000 | 27000 | 汉 回 | 打鱼 开荒 | 禁鱼期打鱼 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水鸟栖息地的丧失 农药、化肥和污水对草海水质的污染 |
茂兰 | 20000 | 7252 周边:4000 | 汉 苗 布依 | 木材 药材 薪炭材利用 挖煤 | 木材砍伐 药材采集 |
赤水桫椤 | 13300 | 200 周边:14000 | 汉 苗 | 旅游 养蜂 | 旅游带来的环境破坏 |
习水 | 48666 | 6523 | 汉 | 竹木资源砍伐 开荒 | 木材砍伐 |
雷公山 | 47300 | 6900 周边:23000 | 汉族 苗族 侗族 | 砍材 木材砍伐 药材和兰花 | 砍材 木材砍伐 药材和兰花资源的流失 |
麻阳河 | 31113 | 22816 | 土家族 仡佬族 苗族 汉 | 开荒 | 开荒带来的黑叶猴栖息地的丧失 |
第四章 建议和策略推荐
4.1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有效保护,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监测与评价,特别是对贵州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说,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保护区管理方面最为重要的任务,定期的数量监测与种群变动情况是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这既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的评价,也是对自身管理水平的体现。但就目前来保护区的职能来说,可以说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没有建立系统的,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4.2 建立对保护机构的业绩评估体系
就贵州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来说,除了每年主管部门要求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就管理进行总结,以及不定期的执法检查外,就多数保护区来说,只要在管理上不出问题,例如没有森林火灾,没有重大的野生动植物的偷猎,偷盗,就认为保护区管理机构做好了工作。社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上没有统一,系统的评价体系。因而,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上的业绩很难体现,对保护区管理机构来说,则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情况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等到发现问题,往往已经难以解决。草海的水土流失,水质变差,野生水鸟栖息地丧失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3 促进保护区职能的转变
贵州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难度还体现在社区人口众多,土地权属不明确,要面临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习俗。目前,在保护区管理机构中,管理人员的工作背景主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而社会学、经济学、资源管理、农村发展等方面背景的工作人员非常缺乏。这样的话,很多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难以胜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转变保护区的职能,即把社区的管理和发展,与部门关系的协调,促进公众对保护的参与也纳入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
4.4 建立社区参与的保护机制
就贵州的自然保护区来说,只有明确土地、林权权属,才能有效的和社区合作,如果不能明确,则应该建立补偿机制或分享利益的机制,或者保护区管理机构作为一个扶贫的机构帮助社区解决问题。例如,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立了社区发展科,专门协调和促进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帮助当地社区发展经济。
4.5 地方减少对保护区管理的干预
就贵州的战略发展方向来说,旅游和生物资源的开发是贵州省的战略目标之一。保护区对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来源和发展基础,受到资金、基础设施、人员等方面与当地的密切关系,当地对保护区的干预很大,因此,当目标和保护区的管理目标不一致时,往往妥协的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4.6 建立公共的对话交流手法
保护区保护的是公共资源,贵州的保护区缺乏与社会交流的手段和方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带来管理上的优势,可以帮助保护区管理机构获得良好的环境和经费上的支持。
结语与致谢
自1978年贵州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贵州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飞速发展。但是,贵州的山地面积占了贵州省总面积的93%左右,喀斯特地区占了全省总面积的70%,贵州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较低,人口密度很大。要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无疑会面对较大的困难和挑战。本课题组的五位成员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对贵州的自然保护区有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地。
本课题得到了诸多机构及个人的大力支持。首先要感谢的是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组织中国委员会(CCICED)保护地课题组(PATF)为本项目提供的资助,感谢项目协调人汪松教授和解焱博士提供的各种细致的帮助和建议;感谢保护国际(CI)中国项目李晟之先生在项目设计和写作过程中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对课题提供信息和帮助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研究机构,部门;感谢提供各种意见、建议、帮助的同行和朋友。
本研究报告由任晓冬、黄明杰、杨从明分章节进行撰写,管毓和在资料收集阶段做了大量的工作,娄建制作了本文的插图,陈飞烟把报告翻译成为英文,安娜对英文稿进行了修订和核对。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建立了文章的构架,因此,感谢本课题组成员的精诚团结和不懈的努力,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认识逐渐深入,思路开阔,研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2003,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环境公报(2003年)
2、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gram Design & Management: A Guide for USAID Staff
3、2001,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区域发展中心,贵州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寨基金项目评估报告 内部资料
4、2001,贵州省环保局 贵州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简本)宣传出版物
5、1999,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补充汇报材料 内部资料
6、1999,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补充汇报材料 内部资料
7、1998,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年—2010年 内部资料
8、1998,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年—2010年 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