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概念及元素符号表示含义,识记常用元素符号,并正确书写。了解地壳和人体中元素,知道地壳和人体中最多的三种元素。(2)能用元素概念来判断单质、化合物。识别元素的游离态和化合态。
能力目标:(1)培养抽象思维、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兴趣记忆和有意义记忆相结合,提高记忆力。(3)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和判断能力。
情意目标:学生之间竞争交流和师生之间角色互换,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社会目标:通过人体和地壳中元素关系认识,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规范书写。
难点:区别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
三、教学模式:“启发一掌握”教学模式。
四、教学流程和说明:
说明:
(1)学生回忆原子的含义及构成,分组竞赛说出已学过物质的化学符号。
(2)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例子和比喻,启发学生,区别原子与元素。
(3)常见元素符号见课本P34页表2—2;引导学生利用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和形象记忆的方法来记忆符号。
(4)自制投影片。内容:(N、3C、2Na、Ca)符号表示的含义。(2个氢原子,锰原子,铜元素,4个氖原子)用符号表示。
(5)结合课本P35页内容,投影片:长宁版2202。
(6)通过学生已有的纯净物概念知识,运用元素组成来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7)学生讨论,初步列出物质分类表,引伸出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类,并区别。通过常见原子结构示意图来揭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8)以投影片形式归纳小结所学知识。
五、教学要求。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和兴趣的产生。教师以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实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概念,组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练习,同时通过及时反馈,及时纠错,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旧知识的深化,从而对陈述性知识建构精制,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那么原子是由哪几种微粒构成的呢?
[回答]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设问]我们已学过分子、原子,同时又学过很多物质的化学符号,请同学们来回忆,已学过了哪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回答]略
(以分组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和兴趣产生。
教师在副板书上应有目的归类,以金属、非金属、化合物为三类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教学做准备)
[设问]上述O2、H20、C02物质分子中含有什么共同原子?
[回答]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设问]这些不同分子中氧原子的质子数是多少?(学生查书P31表2—1,得出氧原子质子数为8)
[讲述]像这种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氧元素。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
[板书]第二节 元素符号 化学式
元素和元素符号
[讲述]像这种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板书]一、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设问]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氧元素,那么,质子数为1的原子总称为什么元素?
[回答]氢元素。
[设问]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学生能从概念上区别,这只是初步形成概念)。
[追问]从元素概念上“总称”两字来分析,元素和原子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讨论](学生积极地思维,但不能真正表达清楚)教师启发: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等可以总称为家用电器。
[讨论](以电视机、电冰箱等比作原子,家用电器比作元素,从而让学生得出电视机、电冰箱等可讲个数,而家用电器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引导学生认识原子和元素)。
[板书]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可讲种类,又可讲个数。
[讲述]如氧元素、氢元素等,只有种类之分,而不能讲1个氧元素或2个氢元素,而氧原子、氢原子等既有种类之分也可表达为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等(即原子可讲个数)。为便于表述、交流,国际上统一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
[阅读]看书P34表2—2,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讲述]有关记忆方法(以读音归纳记忆:氟F、氖Ne、钠Na、氦He、钡Ba等,谐音记忆:氢H:(娶亲)、磷P(鳞片)、锰Mn(大门小门)、硅Si(打官司意)、硫S(流水)、钾K(脚开)等)。同时指出正确规范书写;首写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要小写。
[设问]上述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呢?
[板书]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种原子。
[练习]
[投影]
1.说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N (2)3C (3)2Na (4)Ca
2.用符号表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含义:
(1)2个氢原子 (2)锰原子 (3)铜元素 (4)4个锌原子
[回答](分组竞赛,目的是进一步对元素和原子加以区别,同时指出元素符号前面系数是表示原子的个数)
[过渡]在自然界中元素种类及含量如何分布?
[板书]二、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
[投影]长宁版2202。结合阅读书本内容。
[讨论]共同观察分析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化学元素在人类与自然环境中的关系。
[结论]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三种元素是氧、硅、铝,人体中含量前三位的三种元素是氧、碳、氢。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氧元素。如环境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板书]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氧、硅、铝。
2.人体中含量最多三种元素:氧、碳、氢。
[过渡]众多的元素如何组成地壳和人体中的物质呢?(引导学生注意副板书上由学生前面回答的物质化学符号)
[讨论]这些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这些纯净物分别由几种元素组成?
[结论]都是纯净物,有些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有些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单质,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板书]三、单质与化合物。
1.单质: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思考题]P36,1、2。(第1题单质、化合物区分和元素两种形态区分,及时反馈,进行及时纠错。第2题,对已有物质分类知识系统建构。)
[板书]
3.
启发:区别金属、非金属,从性能方面,例如电线中铜具有什么性能(导电),烧水铝锅具有什么性能(导热);从中文名称偏旁,一般金属:(),除汞外。而非金属一般不具上述金属性能,中文偏旁从(气)或(石),除溴外。通过阅读P31页,几种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原子一般最外层小于4个,非金属原子一般最外层大于等于4个,小于8个
[练习]P36一P37(区分金属、非金属素,及时反馈,及时纠错)。
[总结](1)知识归类:
[投影]
根据投影,以元素为入口,元素表示用元素符号。元素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从元素组成的角度把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从单质性能的角度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2)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作评价。
[作业]背诵元素符号,P40一P41习题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