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6:34:05
文档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莫忘继续奋斗目录:1.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2.年轻人为啥爱“躺平”?|长城评论3.“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4.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5.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6.偶尔“躺平”无妨莫忘继续奋斗7.年轻人的“躺平”是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正文: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齐鲁壹点发布时间:05-1620: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
推荐度:
导读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莫忘继续奋斗目录:1.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2.年轻人为啥爱“躺平”?|长城评论3.“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4.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5.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6.偶尔“躺平”无妨莫忘继续奋斗7.年轻人的“躺平”是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正文: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齐鲁壹点发布时间:05-1620: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目录:

1.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

2.年轻人为啥爱“躺平”? | 长城评论

3.“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4.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

5.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6.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7.年轻人的“躺平”是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

正文:

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

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 05-1620: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

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近日,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火了,而这位作者也被网友们奉为“躺平学大师”。文中的话直接戳中了那些感觉自己被“内卷”了的年轻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为什么要给明明毫无意义的存在找一些亢奋呢?”,“我不需要为任何人做事。我有时会躲在某处看着那些忙碌的人发笑。”

这或许与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青年形象背道而驰。人们常说,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但是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却深刻怀疑这一点: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的确,如今人们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他人设置的各种标准,对什么是成功、怎样的人生算是“赢家”有了更加多元包容的观点和宽泛的定义,也能够理性看待甚至排斥各种消费主义、成功学、励志鸡汤所灌输的价值观念,更加勇于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这些信奉“躺平文化”的年轻人也并非完全是咸鱼心态,也不同于几年前网络上出现的“葛优躺”和“丧文化”,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有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卷入社会系统给人们设定好的程序,不想在这个快速而拥挤的进程中,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加班、拼业绩等方式实现“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他们选择自动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成功的快感,而将衡量的标准设定为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辞掉了互联网大厂和央企的职位,选择回到三四线城市做个普通的咖啡店店员,或者外卖骑手,这意味着在对个人时间的支配上,他们重新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和主导权。前几年在日本,年轻人下班后不愿意出去交际,宁愿呆在家里,只买百元物品的种种“躺平”现象也曾引发关注,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的《低欲望社会》一书就将其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这几年流行的“极简主义”“断舍离”也与这一社会背景有关。

然而,这与中国情况仍然有所不同。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63.35%,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而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也同比增长了18.3%——人口保持增长、市场活力提升、生产需求扩大,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国社会并非“低欲望社会”。大趋势是,中国人还需要奋斗,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这一“躺平”文化不是主流,却也释放了一个要关注年轻人心理和生活状态的信号。对大部分年轻人而言,生活并非没有“欲望”,只是有时候实现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想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想要尽可能地提升生活质量,在一番较劲之后发现没能“翻身”或者“逆袭”,也就选择了“躺平”。显然,现代社会仍然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有机会在社会系统中实现自我价值。

而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不必急于“躺平”。哪怕是像《百元之恋》电影里靠“家里蹲”生活了32年的主人公,依然有产生“好想赢”意念的时刻,哪怕独自抵抗生活的重拳,也不妨向生活致意。文|孙小婷

光明日报

年轻人为啥爱“躺平”? | 长城评论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郭慧岩

  最近,“躺平”上了热搜。

  将“躺平”带火的是,贴吧里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作者在文章里这样描述自己的“躺平学”:“两年多没工作,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有网友留言:作者过上了我想过的生活。

  “躺平”意味着低欲望,暂时放弃了奋斗的状态。不久之前,《城市“蹲族”:这些高学历年轻人明明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就地躺平”?》报道中呈现的“‘放弃’自我、甘当社会‘人’”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对“躺平”一种诠释。也就是说,现在“躺平”已成为不少青年的一种生活选择,且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

  2019年热播的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大岛凪因来自职场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而决定辞掉工作,在城郊租了一间便宜的小公寓,开始无欲无求的“躺平”生活。

  这或许与一般印象中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风风火火的形象有很大差异,也与社会要求青年奋斗的期许南辕北辙。其实,也没必要过度担心,一则“躺平”文化并不是主流,再则也要看到,“躺平”的背后,不过是暂时放下了“疲于奔命”的执念与欲望,当一条“躺平的咸鱼”,让自己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前段时间热播剧《小舍得》,许多观众看完直呼焦虑感溢出了屏幕:田雨岚让儿子在家庭聚餐上背圆周率、南俪为了学区房向丈夫提出离婚……也许剧情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这些也是当下年轻人正在或者将来要面临的问题,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千头万绪。

  或许,面对不想面对的,成为“局外人”是一种办法。这种行为可能将会被定义为逃避、也可能会被说成“没担当”,但whatever,舒服才重要。

  “过得舒服”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舒服包括但不限于对物质的要求,更侧重的是内心:更加理性看待成功,不再执着于“升职加薪”“有房有车”,更加追求舒适,这也是一些选择“躺下”的人共同点。

  对这种“躺平”文化虽然不用担心但也不能忽视。“躺下”的人可能并非真的“无欲无求”,也并不是不想努力,只是有时候他们发觉实现起来有些难度,甚至会搞得筋疲力竭。这些年,我们看到有人因为一个电话而在地铁痛哭,有人因假期被叫回加班而“口出狂言”,还有人在景区背着电脑做工作……他们是他们,又何尝不是大多数的我们。

  经过一番折腾,许多人发现也许停下来才能“疗伤”,因此,不妨创造条件,让更多年轻人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中能够停下来,喘口气,而不是总让他们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就像澳洲哲学家艾尔弗莱德·苏泽说的,“长期以来,我都觉得生活——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将开始。可是总会遇到某种障碍,如得先完成一些事情。没做完的工作,要奉献的时间,该付的债,等等。之后生活才会开始。最后我醒悟过来了,这些障碍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说到底,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不妨给予足够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或许,某一天他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又会重新站起来,再出发。而暂时遇到挫折也没必要急匆匆地“躺平”,要时刻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而且生活本就充满“酸甜苦辣”这也正是生活的迷人魅力所在,也许,你现在正迷茫、不知所措,但可能再坚持一下,下一秒就能看到彩虹,那你就是赢家。

“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20 10:53:39

王庆峰

近日,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火了。作者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有一搭没一搭的打零工,维持一种“自由”的状态。不少网友读罢如获至宝,引得“躺平学”风行一时。

不知几时起,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变成了“小确丧”,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这样的新话语。一些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佛系青年”,动不动发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的奇谈怪论,满脑子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由得让人纳闷:这些人到底怎么了?

从挤成罐头的地铁里,从越来越高的房价里,从“鸡娃”式的教育里,我们不难读懂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和困惑——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城市中的年轻人面临着父辈完全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境,的确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渺小感、无力感、无奈感。当他们用各种解构式的语言互相调侃和宣泄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行为所承载的实际功能和价值。

但我们仍要善意地提醒,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如果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就不免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其实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君不见,在少数人轻言放弃的同时,有更多年轻人在认清生活之后依然选择挥洒汗水、逐梦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丰满的人生。

无论如何,年轻人应该对未来抱有信心。尽管有人认为,年轻一代正在“低欲化”,并且影响整个社会慢慢进入低欲望状态。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学界认为,低欲望的本质原因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也就是说,在这片土地上,只要足够勤奋依然能自我实现、自我成就。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虽然来自外部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与其嗟叹抱怨,不如奋起直追,有志青年大都会正视压力,用奋斗闯出自己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被小困难打败,时不时受“丧文化”所左右,显然不是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气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奋斗始终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这样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价值。相信大多数年轻人还是能对此保持清醒认识,一哂之后仍然砥砺前行、勇于逐梦。

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来又有一个词在互联网上走红:“躺平”,简单的说就是低欲望、低动力、无追求的生活模式。这乍一看和“佛系”有相似之处,但其实颇有不同:“躺平”更多反映的不是自省后内心的平静,而是对另一个热词“内卷”的反抗。

就具体生活方式而言,“躺平”可能更接近于若干年前媒体报道的“三和大神”——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周围生活,工作一两天就去网吧泡两三天。而《小舍得》里的颜鹏,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高级版的“躺平”,没什么追求,每天回家就是打游戏,想着总可以继承家业(其实也没兴趣)。

在各种网络论坛上,有许多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分享自己的躺平经验,有回家躺平等着继承家业的,有主动调去“养老岗”的,有放弃500强回家打零工的……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如果这只是个人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还是社会的进步。但如果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则有必要探讨其成因了。

其实躺平并非中国特有,在英文就中有一个专门的词NEET(没有在工作、读书或受训),又被译成“尼特族”。而在日本,则有“蛰居族”、“平成废宅”等诸多称呼,部分评论家则提出了“低欲望社会”这样的概念。例如著名评论家大前研一就著有《低欲望社会》一书。

大前研一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日本所谓“安倍经济学”,所以部分观点也颇有争议。他有见识的一点是:指出“低欲望社会”和“少子化”之间的联系。

最近人口普查数据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不免让人想起曾经对计划生育的宣传:人口过快增长会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以此推论,当出生人口趋缓,各种压力也会减少,人均生活水平会提高很多。这种情况下,“拼搏”的动力减弱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合理。

问题是,“躺平”不仅是低动力,还伴随着低欲望、低消费——而且也不是因为精神需求升级而减少物质消费,这似乎不是收入水平增加的应有之义。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的“工作—闲暇”模型,认为消费者会在工作(由此带来消费)和闲暇之间进行平衡。但如果消费减少到“近乎0”,只能说是工资低到不足以放弃任何闲暇。——在网络上,曾有人将自己的“躺平”比作动物的“冬眠”,当食物还不足以弥补觅食的支出,就只能冬眠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选择不“躺平”的人,也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对打工人是“996”,对青少年则是“内卷”。躺平,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现象的“镜面反射”。内卷越严重,也就是要获得单位食物要付出更多竞争,也就可能让冬眠更有优势。

如果种群的大部分个体选择冬眠,显然不是一个积极信号。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人口增长趋缓的影响比部分专家分析的更复杂。另一方面,老龄化也并未如有些人预测的那样带来太大压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特约作者)

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 05-1814:33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

最近有个词在互联网上兴起——躺平。顾名思义,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从个案采访看出,能描摹出“躺平”的轮廓画像:有人受够了大企业的996,抱起了大专专职教师的铁饭碗;有人逃离了职场“假模假式”的人际关系,跑去麦当劳打零工;有人创业失败,躺平在家等待继承家产;有人看清了真实的自己,三次离职后,回到四线城市当咖啡店店员;也有人拒绝升职加薪,找了个养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有多少?这很难统计。但躺平迅速引发共鸣,成为让众多年轻人豁然开朗的“精神归宿”,这本身足以说明他们的精神状态。“躺平”其实也未必是多新鲜的概念,从“丧”到“佛系”,瘫软的姿态也在不断翻新。当“内卷”一词席卷,“躺平”于是也被高调祭出,二者抗衡周旋。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即便996的加班模式、勾心斗角的职场文化、露骨直白的成功崇拜在层面广受批判,但得承认,年轻人一旦选择进入某种职业体系,便很难抗拒大趋势,那些在价值层面被否定的生活模式,又会自然地变成一种选择。

因此,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无法改变环境便改变心态”,这种鸡汤式的自我解脱,不用专门教育,年轻人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自然也就学会了。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的躺平,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互联网上不乏讨好年轻人的营销话术,但具体到现实场景,很多“门墙”对年轻人可没有那般笑容满面,这才更是一种社会的真实。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当然期待年轻人始终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保持社会竞争性,这也是达成很多宏大议题的必要条件。但也要看到,具体到微观场景,个体往往会将主观感受置于价值排序之上,从“狭隘”的视角进行人生规划,很多年轻人面对重压,自动滑向边缘化的解决方案。

年轻人的姿态,事实上也有助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清晰化:如果说人本身就是发展的意义所在,那么让人舒适本身就是目的。我们的导向,其实也不妨回过头来,更多侧重于年轻人的舒适感受,让他们主观上感到愉悦与放松。

当生活本身充满乐趣,年轻人心头没有那么多和裹挟相对抗的张力,那么,很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社会远景,或许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了解法。

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2021-05-21 08:39:52 来源:泉州网

根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最近又有一个网络流行语“躺平”,在年轻人群体中风靡。所谓“躺平”,就是对很多事抱无所谓和不积极的态度,“爱咋咋地”,还是躺平更舒服。与此同时,一篇《躺平即正义》的帖子也在互联网上火了,该帖主被网友奉为“躺平学大师”。他两年没有长时间工作,保持着很低的生活欲望,人生信条就是“人生就是躺躺躺”。

在“天道酬勤”“劳动最光荣”“能者多劳”的社会氛围里,出现如此“躺平学”自然是让人讶异的。但这并非个别现象。不久前《半月谈》杂志也做了一个调查《城市“蹲族”:这些高学历年轻人明明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就地躺平”?》,结果发现:很多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不错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是找个好工作,而是成为“放弃”自我、甘当社会“人”的“蹲族”。

为何一部分年轻人主动“躺平”?“躺平学”并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在“躺平学”走红之前,2017年就曾流行过与之相似的“丧文化”与“佛系”,也盛极一时。它们的命名不一样,但指向的都是一种消极萎靡的心态,而背后的社会性成因也是一致的。即年轻人放弃上进,并非他们真的不想上进,而是虽然上进了,但成功的几率似乎变得渺茫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迎来高速发展的四十年。随着蛋糕迅速做大,只要你愿努力、肯拼搏,你就能够分享到改革的红利。但随着粗放式增长达到一个瓶颈,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做大蛋糕的速度变慢了,要得到一块蛋糕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比如在20年前,大学文凭特别吃香,有文凭基本就等同于有一个好工作;但在大学扩招、学历贬值的当下,大学文凭只不过是很多工作的入门门槛,而想要一份好工作,可能还会要求你是“211”“985”,或者要求你是硕士博士。年轻人想要获得所谓的“成功”,似乎需要付出更多——虽然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这也是这一两年“内卷”这个词流行的原因。它指涉的是个体在某一个领域付出更多时间、精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却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原本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可现在人人必须付出三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成功的机会没有增加,每个人的奋斗都变得更累了,于是有年轻人便选择“躺平”。

偶尔“躺平”倒也无可厚非,就像人疲惫了总要休息。但如果年轻人普遍把“躺平”当做一种人生哲学,就需要警惕了。“躺平”的人生看似轻松,但很可能只是最低限度地活着,也感受不了实现自我的幸福;从社会层面看,“未富先懒”的社会,也会是一个竞争力衰退的社会。

的确,现在的年轻人很不容易,也并不存在一个开关,一摁下去,所有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任何难题的克服都需要过程。如果我们不得不经历这个过程,除了一“躺”到底,也可以去承担它,并努力改变它。毕竟,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哪怕是“内卷”的时代,可能会稀释奋斗的成果,但永远不会抹去奋斗的价值。因此,在呼吁整个社会为年轻人的奋斗创造更公平更友好环境的同时,年轻人也莫忘继续奋斗——美好的生活,永远只留给奋斗的人。

责任编辑:黄冬虹

年轻人的“躺平”是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

2021-05-21 15:43:39 和讯名家 

  房地产或者高房价影响下,很多事情都在发生性改变。最近流行一个词,虽然大概知道啥意思,但我还是网上搜索了下,躺平,网络用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选择躺平很可怕,当我看到网上这种讨论的声浪越来越高时,我看到了希望。

  这么多年来,谁敢说年轻人不努力不吃苦?多数是奋斗过努力过的,当然我们要凭良心说话,你不能总是跟你吃草根啃树皮过草地爬雪山时比,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

  网上有这样的段子,“千万别随便骂90后,否则的话他们分分钟辞职给你看。去骂中年人,尤其是有车贷、有房贷、有妻儿、有父母的那种,他们不敢辞职。”其实现在已经不是90后了,而是00后。90后早就被磨平了。

  他们不还嘴没反应你就要骂他?这样的老板变态吗?这是正常现象吗?是中年人选择不反抗而顺从的“躺平”人生还是年轻人选择了“躺平”人生?

  从搜索的答案看,我怎么感觉中年人选择的更像是躺平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没错的,谁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奋斗?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过去很多人为了保住一份工作,唯唯诺诺、委曲求全,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奋斗吗?这样的奋斗效率到底有多高?无论现在年轻人多么有个性,但凡他想工作,基本上都不会做太出格的事,而且有中年人的传承,他们能框外到哪去?

  所以说,所谓“躺平”,跟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关系不太大。这是社会普遍现象,而且我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且现在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所以也敢抗争了,你以为年纪大点的不想吗?因为他不敢。

  内卷无非是有限的社会资源和过剩的竞争者下的矛盾,而躺平可以缓解内卷。日本人似乎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候,我们也担心会不会丧失了斗志?

  我更担心的是中年人的做法,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躺平。但话说回来,个别的躺平对社会没啥影响,但是如果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那就真的需要关注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看到了希望。

  实话实说,我看不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躺平”,但我们也要知道,“躺平”不是懒,而是一种无声的抗争!更不是消极,而是聪明,是审时度势的聪明。很多人说,现在已经不是光靠勤劳就能致富的年代了,许多年轻人已经悟到了这一点,但又无法改变什么,只有选择了躺平……

  我不想说得那么悲观,也不想传递啥不好的负面情绪,只要努力肯定会有收获的,我相信,只是可能跟大家的预期相差太多,那是不是可以改变下自己的预期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的“躺平”。

  躺平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有好处,于己,何苦较那个真呢?如今高房价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高房价的压力,可能工作也不会那么累,人们也想心随所想。但是高房价是很难改变的,事实证明,不管什么原因,这是事实,当你无力改变时,那就不如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享受。

  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我担心你的身体,担心你的心理健康出问题,至少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为无力反抗心里却又很无奈充斥自己的大脑,也就是说选择性失忆吧。这对自己有好处。忘了它。于社会,一定会引起关注并为之纠偏。

  就拿高房价来说,你越在乎它,它就会伤害得你越深,当你的欲望越强烈时,你就越会发现房价越涨越高,这是有道理的,个人对市场影响微乎其微,但形成一种风气一种社会现象,房价不涨才怪。而恰恰让炒房者抓住了你的弱点,他们深知刚需购房者的欲望,因为你太在乎了,当你处在这种状态时,你还有什么主动权?只有难受的份儿了。谈恋爱不也是这种感觉吗?

  今天所说的低欲望不是无欲望,而是相对过去过高欲望的一种概念,适当放低欲望没什么坏处,但零欲望就等于没有了灵魂,跟行尸走肉差不多。这就可怕了。

  这个时代,做到绝对“躺平”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绝对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这就可怕了。

  但你要相信否极泰来的道理。

  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可怕时,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什么问题?这就是人们选择“躺平”要传递出的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不友好。

  你说年轻人不知道吃苦了,我不信,或许有,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我觉得选择“躺平”只是一种无声抗争,并不是说我支持不奋斗,也不是我支持“躺平”,是因为大家受挫了,或者说病了,而病的不仅仅是人,也包括社会出问题了。或许是一种矫情?也或者说是一种撒娇?他们只想以此换来更多的关注,换来更多的尊严。如果换来了变化那就是值得的。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

  有网友朋友回复我说,“光宇兄大错特错啦!越是房价高的城市,例如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越大,人们工作就越勤奋,当地社会效率越高,发展越快。你觉得鹤岗很有活力吗,当地年轻人很有战斗力吗?生活节奏轻松,可人口为什么持续在流失呢?”

  我不反对这个朋友的话,他说的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也正因为现在人们把这种极端放大到极致,以为高房价就会让人越来越勤奋,你想买房就得拼了老命,可结果换的是什么?换的是大家不跟你玩了。难道这样就有活力了?

  最后我认为真正的“躺平”,这个概念应该在我搜索的答案后面的“顺从心理”替换掉,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而是直接选择逃避或离开。

  你一定会说这是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是可能很多人将会选择这种不成熟的无声,来试图换来国家导向的改变,那一切就是值得的。年轻人是未来,如果他们都选择“躺平”肯定不行,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阶段。细细想来,包括高房价包括炒房者包括住房的问题都在慢慢化解,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奋斗”不正常,很不正常,消极避世、无欲无求的“躺平”也非常可怕,但我看到的是“躺平”一定会换来春满人间。高房价无论撑多久,住房问题都会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下变得不再成问题。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自己不后悔,随他去吧,天塌不下来!

文档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莫忘继续奋斗目录:1.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2.年轻人为啥爱“躺平”?|长城评论3.“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4.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5.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6.偶尔“躺平”无妨莫忘继续奋斗7.年轻人的“躺平”是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正文: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齐鲁壹点发布时间:05-1620: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