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方格纸上有A、B两点,以B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下图,则A点坐标为(5,3),若以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B点坐标为( )
A . (-3,-5)
B . (-5,-3)
C . (5,-3)
D . (-5,3)
2. (2分) 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若∠AOC= ∠AOD,则∠BOD的度数为( )
A . 30°
B . 45°
C . 60°
D . 135°
3. (2分) 如图,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A . ∠3=∠4
B . ∠A=∠DCE
C . ∠D=∠DCE
D . ∠D+∠ACD=180°
4. (2分) 平行线是指( )
A .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B . 两条延长后仍不相交的直线
C . 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D . 以上都不对
5. (2分) (2016·双柏模拟) 如图,已知:CD∥BE,∠1=68°,那么∠B的度数为( )
A . 68°
B . 102°
C . 110°
D . 112°
6. (2分) 在实数 , , , , 0.2020020002….(每两个相邻的2中间依次多一个0)中,无理数有(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7. (2分) 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
A . ﹣ =﹣0.2
B . =0.1
C . =﹣5
D . =±9
8. (2分) (2019·道真模拟) 已知点P(a,3+a)在第二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 a<0
B . a>﹣3
C . ﹣3<a<0
D . a<﹣3
9. (2分) 若点A(2﹣a,1﹣2a)关于y轴的对称点在第三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 a<
B . a>2
C . <a<2
D . a< 或a>2
10. (2分) (2018七上·萍乡期末) 若|m﹣3|+(n+2)2=0,则3m+2n的值为( )
A . ﹣4
B . ﹣1
C . 5
D . 13
二、 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1. (1分) 的平方根是________.
12. (1分) 请把命题“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表述形式:________
13. (1分) 如图,直线a,b相交于一点,若∠1=70°,则∠2的度数是________.
14. (1分) (2016八上·通许期末) 计算: ﹣ =________.
15. (1分) (2016八上·吉安期中)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10,0),(0,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三、 解答题 (共7题;共51分)
16. (5分) (2016·百色) 计算: +2sin60°+|3﹣ |﹣( ﹣π)0 .
17. (5分) (2017·高唐模拟) 计算题
(1) 计算:|﹣ |+( )﹣1﹣2cos45°.
(2) 解方程: + =1.
18. (5分) (2018七下·龙岩期中)
(1) 解方程:
(2) 解方程:(x-5)3 .
19. (5分) (2017七下·磴口期中) 已知:如图,∠1=∠2.求证:∠3+∠4=180°
证明:∵∠1=∠2(已知)
∴a∥b(________)
∴∠3+∠5=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4=∠5(________)
∴∠3+∠4=180°(等量代换)
20. (15分) (2018八上·兰州期末) 如图, , ,点 在 轴上,且 .
(1) 求点 的坐标,并画出 ;
(2) 求 的面积;
(3) 在 轴上是否存在点 ,使以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0?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 (5分) (2019七下·维吾尔自治期中) 已知如图BC 交DE于O,给出下面三个论断:①∠B=∠E;②AB//DE;③BC//EF。请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为条件,填入“题设”栏中,以一个论断为结论,填入“结论”栏中,使之成为一个正确的命题,并加以证明。
题设:已知如图,BC交DE于O, ▲ 。(填题号)
结论:那么 ▲ (填题号)
证明: ▲
22. (11分) (2017七下·枝江期中) 如图长方形OABC的位置如图所示,点B的坐标为(8,4),点P从点C出发向点O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同时从点O出发向点A移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0≤t≤4)
(1) 填空:点A的坐标为________,点C的坐标为________,点P的坐标为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 当t为何值时,P、Q两点与原点距离相等?
(3) 在点P、Q移动过程中,四边形OPBQ的面积是否变化?说明理由.
参
一、 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 填空题 (共5题;共5分)
11-1、
12-1、
13-1、
14-1、
15-1、
三、 解答题 (共7题;共51分)
16-1、
17-1、
17-2、
18-1、
18-2、
19-1、
20-1、
20-2、
20-3、
21-1、
22-1、
22-2、
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