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11:48
文档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作者:邴盛男石伟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        摘要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与焦虑存在紧密联系的一大人格障碍类型。从历史研究入手,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定义和临床诊断进行国内外的界定和阐述。但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资料甚为久远,研究的重点偏重行为因素,使之在与多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诊断方面存在重叠混淆,同时更需要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                ThePreviewof
推荐度:
导读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作者:邴盛男石伟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        摘要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与焦虑存在紧密联系的一大人格障碍类型。从历史研究入手,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定义和临床诊断进行国内外的界定和阐述。但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资料甚为久远,研究的重点偏重行为因素,使之在与多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诊断方面存在重叠混淆,同时更需要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                ThePreviewof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

作者:邴盛男 石伟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

        摘要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与焦虑存在紧密联系的一大人格障碍类型。从历史研究入手,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定义和临床诊断进行国内外的界定和阐述。但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资料甚为久远,研究的重点偏重行为因素,使之在与多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诊断方面存在重叠混淆,同时更需要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

        

        The Preview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Avoidant 

        Personality and its Diagnostic Criteria

        BING Shengnan, SHI Wei

        (Culture &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 major personality disorder type that closely linked to anxiety.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e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But the datum is too obsolete, and needs to do cross-cultural researches.

        Key wordsNegative psychosis, horror, anxious, diagnostic criteria, cross-cultural researches

        

        1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认识发展

        20世纪初期,有些文献就已经对回避型人格进行过描述。1911年,Bleuler在研究精神症以及它的不同发展期的病理时就已经有对这种人格障碍的记载 (Million, Grossman, Million, Meagher&Ramnath, 2004)。而Schneider所描述的“不安全的自我-否定型精神病患者”是这样一种个体,他们像得了慢性疾病一样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在事情变得糟糕时总是在自责并且深深隐藏这样的情绪(Million, 2004)。回避型人格和精神人格是常见的被混淆的或被认为是相似的两种人格类型,直到Kretschmer首次证明了这两种人格类型之间的关联,幷提出了两个区别性的概念:麻木和过度敏感。麻木,是当代精神症的前兆,无情绪感觉,缺乏自发的情感;而过度敏感尽管同样也是退缩,但情绪上却是兴奋的且伴有焦虑,他们很脆弱,也很害羞,爱生闷气,并怀疑他人。特别是他们企图“尽可能地回避和抑制外界所有刺激”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回避模式(Million, 2004)。

        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的表现行为是对道德规范的过分关注。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定义,国内外都有自己的界定方法和诊断标准。在这之前,Millon 提出首先必须对以下两种人进行区分:一类是由于冷漠或是情感淡漠,对人际交往缺乏兴趣而出现社会背离特征的群体;另一种是因个体内部焦虑或是对社会排斥及拒绝的恐惧而出现的社会背离特征。这一观点与后来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标准相符合(王建平,梁耀坚,2005)。

        Miranda(2004)指出回避性行为就是个体预防社会焦虑的倾向性行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对引起个人焦虑和困窘的社会情景或社会交往保持一种回避性的反应倾向,即便是对那些与他们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永远对他人的排斥、批判和拒绝保持戒心和无端的猜疑,因而总是处在焦虑情绪中。Millon(2004)指出这类人格模式的个体可能有一两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但如果想要他们加入某一个团体,前提是他们必须确信在这个团体里自己是受欢迎的。Huprich(2005)在研究中指出回避性人格是因对批判性评价的恐惧而感到焦虑,后因这种恐惧而出现社交恐惧,这种现象在回避性人格人群很常见。

        目前,中国变态心理学界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解释是:这类群体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非常敏感,自尊心非常低,害怕被拒绝,这使他们的交往范围非常局限,而对他们信任的人又表现出依赖的特征。这种障碍的患病率大概在0.4%-1.3%(王建平,梁耀坚,2005)。另有资料指出,这种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1.0%之间,约占精神科门诊的10%(刘毅,2005)。

        2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1 国外的诊断标准

        1994年出版的DSM-IV(《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诊断回避型人格障碍为一种社会压抑的普遍模式,不完美的感觉,对消极评价高度敏感,开始于成人早期,符合以下四项(或更多)标准便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1)不参加涉及特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因为害怕他人批评,反对和排斥。(2)不愿意与人有所交往除非确定是和喜欢他的人一起。(3)排斥亲密的人际交往,因为对羞愧和嘲弄的恐惧。(4)异常关注社会批评和排斥。(5)认为自身不完美,在人际交往场合中感到拘束。(6)认为自己,无人格魅力,比他人低劣等。(7)通常不愿意承担个人责任或不参与任何新的活动,因为他们可能预见到某种令他困窘的事件即将发生。

        目前正在使用2000年版本的DSM-IV对1994年版本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改。但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对DSM产生了一种质疑。尽管DSM在鉴别和分类上有了改进,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质疑开始指向DSM本身的针对人格障碍分类上的诊断方法。有学者提出,不应该将具有此类特征的人诊断为“障碍”或有心理疾病,存在“障碍”的个体,其特征和体验与正常人没有质的区别;在对研究人格障碍的国际社会成员和联合研究人格障碍小组成员的访问中,80%的专家也认为将人格障碍解释为正常人格的一种极端变形比解释为绝对的疾病体要更为妥当(Bernstein,Iscan&Master,2007),在更广的范围上质疑DSM对人格障碍诊断的准确性。

        随着人们对DSM鉴别诊断准确性的质疑,人格评测的维度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采用。1999年,DSM-V研究计划委员会在APA以及精神健康国际研究所的倡议下成立,重点研究人格障碍的分类,最终制定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官方诊断手册(Kupfer,First&Regier,2002)。Ullrich、Borkenau和Marneros(2001)等人也在他们对人格长期的评测中发现,人格测验分数比分类诊断更能预测今后的违法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维素度法的准确性。Heumann和Morey发现,在临床上,使用维度性得分比使用DSM的诊断更为可靠(保罗·贝内特著,陈传锋等译, 2005)。Nomenclature Work Group也认为,将DMS的鉴别方法看作一种维度而非诊断标准来评测人格障碍,特别是人格障碍的分类方面更有建树。委员会研究出的人格障碍评测维度模式包括4个领域,即情绪失控-情绪稳定;抑制性-冲动性;外倾-内倾;敌抗-合作(Widiger&Simonsen,2005)。随后某一些备择性维度模式又包括了开放性-闭合性这一维度。

        Verheul(2006)认为人格评测维度法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便于临床使用。而变态心理学所关注的一个特殊问题也是针对于此。因此,Mullins等人(2009)的实验采用了8种备选纬度模式,被试全部为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大部分的医生和专家都支持了这种维度方法在临床上的使用。此外,Elise等人(2009)以TCI(包括4个气质维度和3个性格维度)模式检验CFS(慢性疲劳综合症)与回避型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实验也在支持人格评测的维度法于临床上的使用。

        

        2.2 国内的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针对焦虑型人格障碍给出了专门诊断标准,实际上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和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采用一种量表,这种量表分由七项指标组成,满足四项便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其诊断标准的制定也与DSM-IV如出一辙。

        3 小结

        尽管前人对回避型人格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对回避性人格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以往的回避型人格研究,重在考虑它的形成原因和临床诊断,对行为特征因素的研究比重较大,但因为行为特征具有交叉性,使回避性人格在许多病理方面与其他多种人格有重叠之处,例如,精神人格,妄想性人格等等,对临床分析的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第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回避性人格的原因,表现,诊断标准等等也将有所不同,单纯的依靠DSM的诊断标准来判断回避性人格已经不再能帮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回避型人格。另外,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研究,采用维度观的思想来探测回避性人格是一种在未来将普遍采用的研究方式;第三,不同文化中的人格特质还带有一种地域性的模式(Allik&McCrae,2004),而这种模式在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又具有“复制性” (Schmitt,Allik,McCrae&Benet-Martinez,2007)。目前,针对回避性人格的理论,甚至是治疗模式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缺少种族,文化,甚至是地域差异所代表的回避性人格模式,在可以查阅到的东方文化背景与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文献中,大部分与回避性人格障碍没有关联(多与边缘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相关),因此,跨文化,跨地域的回避性人格障碍研究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Millon, T., Grossman, S., Millon, C., Meagher, S.,&Ramnath, R.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modern life: Second Edition, 2004:187-220.

        [2]王建平,梁耀坚.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8-159.Huprich, K.S.Differentiating avoidant and dep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5.12:659-674.

        [3]刘毅.变态心理学.佛山: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35-236.

        [4]Bernstein, D. P., Iscan, C., &Maser, J..Opinion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expers regarding the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classification. J Pers Disords, 2007.21:536-551.

        [5]Kupfer,D.J.,First,M.B.,Regier,D.E.(2002).A research agenda for DSM-V(pp.xv-xxiii).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6]Ullrich, S., Borkenau, P.,&Marneros, A..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offenders: categorical versus dimension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1.15:442-449.

        [7][美]保罗·贝内特著.异常与临床心理学.陈传锋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99-200.

        [8]Widiger,T.A.,&Simonsen,E. Alternative dimensional model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finding a common ground. J Pers Disords, 2005.19:110-130.

        [9]Mullins-Sweatt,S.N.,Smit,V.,Verheul,R.,Oldham,J.,&Widiger,T.A.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Clinicians' Perspective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9.54:247-258. 

        [10]Elise, V.C., Van Den Eede, F., Moorkens, G., Schotte, C., Schacht, R.,Bernard,G.,C.et,al.Use of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 for Assessment of Personality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sychosomatics, 2009.50:147-153.

        [11]Allik,J.,&McCare,R.R..Toward a geography of personality traits-Patterns of profiles across 36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4.35:13-28 .

        [12]Schmitt,D.P.,Allik,J.,McCare,R.R.,&Benet-Martinez,V..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 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7.38: 173-212.

文档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认知发展历程以及诊断标准的综述作者:邴盛男石伟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        摘要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与焦虑存在紧密联系的一大人格障碍类型。从历史研究入手,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定义和临床诊断进行国内外的界定和阐述。但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资料甚为久远,研究的重点偏重行为因素,使之在与多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诊断方面存在重叠混淆,同时更需要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                ThePreviewof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