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12:03
文档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四)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30分;第Ⅱ卷为综合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Ⅰ卷前请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bì)缄默(ji
推荐度:
导读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四)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30分;第Ⅱ卷为综合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Ⅰ卷前请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bì)缄默(ji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四)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30分;第Ⅱ卷为综合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Ⅰ卷前请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辟(bì)     缄默(jiān)     遒劲(qiú)        妄自菲薄(fěi)

B.  混沌(hùn)    胡诌(zōu)      挫折(cuò)        安土重迁(zhòng)

C.  蛮横(hèng)   酵母(xiào)     戕害(qiāng)      自怨自艾(yì)

D.  怪癖(pì)     旋风(xuàn)     蜷曲(quán)       按捺不住(n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坍圮      引擎      一愁莫展      色彩斑斓

B.  诀窍      震憾      出类拔粹      专心致志

C.  贸然      就绪      浅尝辄止      义气用事 

D.  融洽      陨石      山清水秀      知人论世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B.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江河日下。如今各国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C.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引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D.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出了交通事故后才后悔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民网评选的十大草根微博及草根网事,展示了微博名人之外草根网民的网络生活形态,进一步勾勒了“网民”朴素的生活情态。

B.如果我们不肯在塑造一个孩子健全、正直、充实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方面,纵然有诸多善拿高分、得享厚禄的“精英”,我们的未来仍然堪忧。

C.住房保障是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由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其对象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及住房困难家庭。

D.由于“醉驾人刑”增加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也提高了违法者逃避处罚的侥幸心理,一些醉酒司机为逃避检查驾车冲闯执勤卡点,伤害正在执行任务的民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大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的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5.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6.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实无名,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的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薪:柴草

B.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C.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寇:进攻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         革:改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

A.①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①饮者怀无厌之欲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①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辍餐投箸,为之悲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年少时就孤高,操守清廉。事奉母亲孝顺谨慎,母亲去世时,哀伤过度,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要提拔他。

B.吴隐之为官之后,做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0分)

注意事项:

1. 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2. 答卷前把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划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3分)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5题,共10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过蒙拔擢,____________________,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4分)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14.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3分)

15.“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16.第④—⑦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 “    ①  ” →“   ②    ” →“         ” →   ④    的变化过程(4分)

17. 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的半瓶酒”具体含义和作用。(4分)

六、作文(40分)

请以“最好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模拟检测四测试参

一、

1、A  解析:B诌(zhōu)C酵(jiào)D癖(pǐ)

2、D  解析:A一筹莫展 B震撼 出类拔萃 C意气用事

3、B  解析:“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符合语境。A “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这里应改为“出台”,属于望文生义。C“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捉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西方军事专家的猜测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矛盾。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贬义;用“不以为意”好,属于望文生义。

4、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不肯在……方面”后加“多下功夫”;C项句式杂糅,“对象是……”  和“面向……”的杂糅:D项搭配不当,“提高”与“心理”不搭配

二、

5.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    

6.选C          

7. 选D   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三、8.B (这里的“资”应是“资助” “供给”之意。)  

    9.D(两个“为”均为介词,①是“替”,②是“被”。A项,两个“所”均是所字结构表“……的地方”。 B项,两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C项的两个“乃”应解为“竟”,“竟然”。)  

   10.B(B项中的喝贪泉,“试试能否改变自己”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作诗表示不改变节操的决心。)

四、

1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 (每处1分)

12.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举起佩戴的玉玦多次向项羽示意。(“数”“目”,特殊句式各1分)

13.(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哀民生之多艰         一尊还酹江月

(3)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

(4)雕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五、14.【内容概括】(3分)①父亲写信叮咛“我”好好写作,劝“我”不要喝酒。②父亲带小女儿进城,为“我”暗自担忧。③父亲陪“我”喝酒,并鼓励“我”。[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 【内容分析】(4分)动作(细节)描写,“悄悄流泪”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暗自担忧,“装着眼花”“揉”表现了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自己的担心,以免儿子难过。[动作(细节)描写1分;对儿子的暗自担忧或以免儿子难过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6.【内容理解】(4分)① 慌恐    ②难受   纳闷 ④感动    [4分。每点1分。]  

17.(4分)含义:①因为“半瓶酒”是父亲担心“我”思想压力过大,主动为“我”买来消解烦闷并陪“我”一起喝剩下的。②父亲的半瓶酒让“我”从中获得鼓励,不再沉沦,感受到亲情的慰藉。③父亲的那一席话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得失,“我”也学会了怎样做人。④父亲的半瓶酒更寄予了浓浓的父爱。

作用:①以“半瓶酒”为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尾处画龙点睛,暗示“父爱”的中心。③“酒”是文章线索(父亲一开始劝“我”戒酒,后来买酒陪“我”喝,喝剩下的半瓶酒激励着“我”)  [4分。含义2分;作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文言阅读文段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怕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象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作风没有改变。

最好的风景

    多年未联系的同学,一日突然路过我的小城,跑来见我。

    同学来自大都市,那里有直通云霄的摩天大楼,有鲜亮明艳的佳人和轿车,有精致的咖啡厅音乐吧,时尚的风吹啊吹啊,吹开一城的芳华。更兼有若干的景点,每一处都是游人接踵,让人神往不已。

    小城却是一片狭小的天空。所以得知同学要来,我手忙脚乱好是一顿准备,我甚至把家里的窗帘换了碗盏换了,以期配得上大都市的优雅。

    同学是在晚间到的,我悉心准备了晚饭,她却提出要逛我们的小街和看看周围的景色,要吃我们的小吃。我百般推托,我说那街实在没逛头的,比不上你们大城市的万分之一。那小吃也没什么特色的,无非是些下岗工人,摆个小摊,下下馄饨面条、烧烤什么的。同学却兴趣盎然。无奈,只得陪她走一遭。

    每一处我走熟的地方,在同学眼里,竟都入得景来。她挂在胸前的数码相机,不住地咔嚓着。我在一旁笑她,是不是大鱼大肉吃多了,看到乡村的野菜,也觉得新鲜了?同学含笑不语,一圈逛下来,竟是满足得很,馄饨摊上要上一碗馄饨,吸溜吸溜地,她给吃得精光。

    回家,把她拍的照片输入我的电脑中,当一幅幅画面在我面前展开时,我突然惊诧地发现,这个我生活了好多年的城镇,我对它,竟是陌生的。如果不是事前知道是拍的我居住的这个城,我一定以为它是一处绝妙的风景好去处:静静闪烁的广场路灯下,一对情侣在散步,仿佛就听见他们轻喃着的幸福和甜蜜,整个画面美若轻岚;露天广场,裸露的台阶上,泊满月光。背景,是一幢一幢的住宅楼,每一个窗口,都亮着温暖的灯光,淡定从容;远处高高的山峦,在夜色里亲密相依,上方的天空,是藏青色的蓝,蓝得没有任何的杂质……

    我叹,呵,真没想到。

    同学就笑了,说,这就叫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是没有啊,而是我们的眼睛麻木了。

只一句,就如醍醐灌顶。

    我想起一位诗人写的一首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别处的风景总是对我们造成无限的诱惑,我们像追风的猫似的,追着跑,因得不到而沮丧而感叹,却永远不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们也是他们追寻的风景。这就如同爱情,如同幸福,我们追寻很久,回头才发现,它原来一直就在这里啊,就在那看似平淡的一鼎一镬之中。

    有时,最好的风景,在身边。抑或,就是我们自己。

最好的风景

“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是我的奇迹……”

                                                                         ——题记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那么的爱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每当细细聆听这首《懂你》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会让我想起在我们人生中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人——母亲。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许久,枯萎了也不肯去……

母亲是我们人生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总能体会到母亲对我们浓浓的牵挂,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是谁,伴着清晨淡淡的花香同日出作伴?早早的为我们做好丰盛的早餐;是谁,在我们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又是谁,冒着滂沱大雨,踏着泥泞的小路去送我们上学。谁又能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这种对游子的牵挂和不舍之情?

       听,母亲总会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来,多吃些,否则营养又跟不上了”“乖!现在感觉好些了吗?想吃什么?”平凡的话语中夹杂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我们怎么听也听不腻。

难道大千世界里,还有比这更好、更美丽的风景吗?

       有一种爱叫做无私奉献;

       有一种情叫做不了情;

       母亲用双手为儿女托起锦绣前程,却让岁月凋零了年轻美丽的容颜;母亲为我们遮风挡雨,却被岁月压弯了挺拔的脊背。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衔草结环,以谢恩泽。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这些都闪耀着母爱的光华,留下了一幅幅最美的风景。

       母亲小心呵护这我们健康成长,一次次牵挂惦念,一声声叮嘱问候,就像小溪涓涓流淌一般。

       我们要学会用爱报答爱,去复制粘帖爱,在人生中留下一道道最好的风景。

     “你静静地离去……花静静地绽放……”

最好的风景

夜,很静了。庄周在床上甜甜地睡着,他睡得很平静,但不久便皱起眉头。原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但他不明白: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他的眉头越皱越深,越皱越深……没有人来打扰他。

思想的火花已经产生,经过千年,仍无人明白。应该说,无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谁还会去“晓梦迷蝴蝶”?谁还能进入那么美妙的境界,看到那么美丽的风景?

我们真的太着急了:孩子抓紧时间长大,大人抓紧时间挣钱,老人抓紧时间唠叨……有的人已经着急到不能静下心来等一片黄叶落下来,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了。这也使得文字很急促了,到处都是文学,到处都是比《悲惨世界》还要厚的小说。因为不这样可能就拿不出手了,也可能是挣不到钱了,更可能是就没有书友会和签名售书活动了。

眼下,很多的作家都喜欢热热闹闹的,不喜欢寂寞,但写的全是寂寞。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张爱玲——中国近代的才女。她出身在热闹的上海滩,同时也热闹了中国的文坛。她似乎把上海的、她心中的爱情说出来之后,就躲了起来。我对她不了解,没看过她的小说,可我知道她的名言:“原来你也在这里。”对这样的人,我感到很遥远,她应该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人吧!可我现在才知道,她是前些年才在美国去世的,了无生息,安安静静。如果她老年再出一本书的话,那么绝对会畅销,说不定还会轰动世界文坛。但她就这样在美国宁静地活着。一天或许就看一本书,就散一次步,但她觉得,这,就够了。

有位女诗人临终前为自己写了一则讣告: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的老树上撑起了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秋的寒流和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世间的爱憎善恶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多么美丽的死亡,不像火那样挣扎,只是沉沉地睡去。那种静谧,那种境界,是多么好的风景!

曾经一度,我很好着急,着急着上学、做饭、睡觉,脑中感觉很乱。就像装了稻草一样。忽然有一天,下起了雨,是中雨。看着那雨在落,感到我的心也落了下来,世上什么事都安定了,不再乱了。忽然很想在雨中走走,于是拿着伞走进了雨中。走着,走着。我终于走进了那宁静的心境。走进了那最好的风景。

最好的风景  

 

已经是冬天了,一只蝴蝶在寒风中摇摇摆摆,终因体力不支落到了地上。这是一只七彩的蝴蝶。他以为它死了,就将它捡起,没想到这只蝴蝶挣扎了几下。“这只蝴蝶还活着!”他十分惊喜地叫道。于是,他跑着将这只蝴蝶送到了自己家的花园,然后将它放到了一朵花上。蝴蝶美美地吃起了花蜜,它的翅膀也逐渐恢复了光泽。蝴蝶吃饱了之后,绕着他飞了两圈,然后不顾他的挽留,飞向了远方。他遗憾地望着蝴蝶远去的方向,发出一声叹息:“保重自己,蝴蝶!”他不知道,他救了一只凤彩蝶。  

几年之后,他长大了,继承了家业,成了一方富豪。他心地慈善,救济过许多穷人。然而,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病,许多名医都束手无策。但有道是,偏方治怪病。于是,他的父母又走遍全国去寻访偏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之后,他们终于访得了一个偏方——一个以凤彩蝶为药引的偏方。但什么是凤彩蝶呢?那个提供偏方的游医说:“我也只是听说过,并没有亲见,据说,凤彩蝶有七彩的翅膀。”听了这个线索,他的父母立刻派人去四处寻找。  

听说这个消息的他,此刻正住在全国最好医院的最好病房。望着窗外美丽的风景,他的脸上没有任何对死亡的恐惧,他只希望那只大难不死的七彩蝴蝶不要再落入魔爪。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病也越来越重了。窗外的花在一天天地开放,风景也越来越美了。他知道,在这里的花全都开放的那一天,死神就降临了。但他笑了,是为那只蝴蝶而高兴,因为它还活着。  

那天,窗外的花全都开放了。许多人慕名来看风景,都惊叹造化神功。而他,也心安地笑了。突然,他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那只蝴蝶轻轻地从窗外飞进来,飞到了他的手上。他的父母也看到了,大喊:“快!抓住它!”他一听,立刻使出平生最后的力气,将蝴蝶扔出窗外,并想关上窗子,然而,窗子一动也没动,因为,他,去了。  

蝴蝶轻轻地又从窗外飞进来,飞到他的头上。突然,他们都消失了。  

窗外,出现了一道七彩的虹桥。而他,正从虹桥的这一端缓缓地、缓缓地走向另一端……

[评析] 你可能实在于心不忍去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被神化的凤彩蝶(七彩蝴蝶)从“复活远飞——一回再回——身化彩虹”,一直在牵动着你的心,让你怦然心动,心有戚戚。佛家善说“因果”,那么,“他为善”便是“因”,“凤彩蝶报恩”便是“果”。而随着情节的推进,“为善”和“报恩”也愈来愈烈,直至悲壮收场,壮美落幕。工具书中说,“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那么,就让我们把本文当作一则现代神话去细细品味吧,也许,信其真,更能让我们那颗柔软的心永存“天真”和“美丽”。(姜有荣)

文档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四)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30分;第Ⅱ卷为综合题7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Ⅰ卷前请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bì)缄默(ji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