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13:33
文档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
推荐度:
导读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到了全面向父权制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以1920—1928年欧美女性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而达到顶峰。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在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1]这次运动以全面争取在就业、教育、福利、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为目标,对女性的本质和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与现代性各种政治思潮结合形成自由女性主义、社会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等诸多流派。而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低潮时期,这是一个区别于其它女性主义流派的独特流派。

一、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当代环境运动的序幕,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妇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来,使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真正孕育“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及其基本思想的是弗朗索瓦丝?迪奥博纳70年代早期的两本著作:1974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或者毁灭》和1978年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或者转变》。[1]迪奥博纳宣称,之所以有必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是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些物种的生育能力也因为人类过剩的人口而持续降低。”[2]14迪奥博纳坚称唯有把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相结合才能使得地球变“绿”。

70年代以来,许多女性主义者,尤其是生态女性主义者都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是女性主义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世界各地的许多妇女成为生态运动的积极分子。在瑞典,她们为在森林中使用除草剂而用受污染的浆果做成果酱送给议员;在印度,她们为保护将被用作燃料的林木而参加“抱树运动”;在肯尼亚,她们为使沙漠变成绿洲而积极植树,投身于“绿色运动”。英国的妇女核导弹对地球上的生命所造成的威胁;德国的妇女积极建立绿党,使之成为追求绿色未来的讲坛。

20世纪8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取得了重大进展。1980年,由生态女性主义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赫斯特市召开的“女性与地球: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大会”是第一次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集会,与会者超过千人。1981年,由内斯特拉·金和其他生态女性主义者参加的“妇女五角大楼行动”是一场反对军国主义的示威运动。其后,生态女性主义呈燎原之势一发而不可收:1981年4月,美国第一届西海岸生态女性主义会议召开,1986 年“妇女——地球”女性主义和平研究所在罕普什尔大学成立,1987年,生态女性主义者还召开了纪念《寂静的春天》一书发表25周年的大会,号召妇女投身并引导生态,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3]19年“环境与发展妇女组织”在美成立,1991—1993年生态女性主义论坛在纽约成功举办,1995 年“生态女性主义视野”学术会议召开。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随着各种生态女性主义学术会议的召开和各种生态女性主义组织的成立,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书籍、论文也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我们面前。另外,诸如西华盛顿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宾夕法尼亚印地安那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等大学开设了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课程,使得美国成为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中心。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丝·迪奥博纳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或者毁灭》中首次提出的,这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从80年代至今,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日趋成熟,在理论探讨方面,越来越多的不同专业的妇女学者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凯伦·沃伦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权力与承诺》,瓦尔·普鲁姆伍德的《女性主义、环境哲学和理性主义批判》,格瑞塔·加阿德的《妇女、动物、自然界》,瓦伦?格林的《捍卫自由女性主义》等等。

生态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纷杂,但从总体上来看,生态女性主义可以分为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这三大主要流派。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坚信当前环境的恶化与西方‘父权制’式的犹太教和教的信仰(上帝赋予人类‘统治’大地的权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女性比男性更优越,应抛弃犹太教和教的‘父权’式压迫,开辟大自然的空间,实践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寻求一种新的文化。”[4]这一派别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但它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宗教的方式解决现存问题。但是,这种用宗教取代政治的做法,多少显得不够现实。面对现实生活,这种缥缈的理论很难转化为实践。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则从政治、经济方面来分析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双重压迫的社会根源,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视为实现自然和妇女双重的根本途径,强调生态危机与妇女地位的内在联系,重视社会经济模式对妇女与自然的影响。印度社会学家范达娜·席瓦可谓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她从第三世界妇女生存的境况出发,颇为激进地批评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妇女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迫,提倡一种女性原则的发展模式。哲学生态女性主义流派主要从哲学层次上研究女性与自然的联系,探寻对自然和妇女统治的根源。它认为,“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统治根源于西方的‘父权制’,而后者来自于哲学中的二元论和理性主义。”哲学生态女性主义批判地主张把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女性的不同的社会与历史关系中来认识,它提出一种非二元论的、建立在“关系”或“联系”基础上的新框架。[4]

从以上述评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和女性的关系的看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了哲学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和实践性。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哲学生态女性主义从概念和逻辑上分析自然与女性之间为什么存在关系,建立了一套较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尚处在探索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目前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述评性文章比较多。比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有:陈喜荣的《生态女权主义述评》,赵媛媛、王子彦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王立娟、梁华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关春玲的《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曹南燕的《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陈晓霞的《生态女性主义——后现代思潮重要一脉》,江娅的《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等。这些学者主要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综述,而没有将生态女性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一些国内学者也翻译了不少外文文献:秦喜清译(美)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女权主义建设性的巨大贡献》,张妮妮译(美)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女权主义哲学中的彻底的非二元论》,这些文献的翻译为国内学者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也有一些国内学者从特定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王莉娜、苗富光在《女权主义与生态权女主义:共同的阵地》一文中,主要是通过研究女权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的辩证关系来研究生态权女主义的。张晓晨在《论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与可持续发展》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反对针对自然和女性的二元论思维方式,积极倡导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衡量标准,成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精神信仰,同时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文基础。[5]赵冰冰、刘兵在《席凡和她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9·11事件”后发出的不同声音》中介绍了席凡的主要思想,并简要分析了她与其他生态女性主义者的异同。

综上所述,中国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尤其是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生态学和女性学的发展都有很高的参照意义,但由于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者们的声音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中国,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

生态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受到理论界的关注。由于其视觉的出发点是性别,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将其视觉角度扩大到了一个更宽广的领域,这就带给了生态女性主义独特的魅力。统观生态女性主义各流派及其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女性主义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分支,不同于其他女性主义之处在于,它解构一般女性主义所重视的一切现代性话语

生态女性主义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共性:即反传统性。传统哲学(现代性)赋予理性“元话语”的地位,这种理性至上的传统哲学在世界观上表现为:人是高于自然界或在自然之外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是所有价值的来源,自然界应该为人类的利益而服务,为人类所使用,自然界只具有工具价值,而本身并没有价值。后现代主义大师们集中批判了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心物二元论、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一元论和决定论倾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几乎都将现代性归结为这种内在而外在单一的文化传统,他们的目的即是打破这一虚幻的理性建构体系,提倡差异与个体性。如利奥塔说:“让我们向整体性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激活差异并且拯救这个名字的名誉”。[6]19因而,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消除传统哲学(现代性) 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它看来,“认为人类就其本质来说优于其它物种这一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只不过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一种荒谬的偏见,应予以摒弃”。[7]391——393如果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用一种新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就不再满足于为了自己和利益而操纵世界,而会对它怀有发自内心的爱。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所要解构的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要建构的恰恰也是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树立的,两者不谋而合。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态女性主义具有灵巧而又别出心裁的角度和理论重心。这一点是其它女性主义学派所望尘莫及的。

(二)生态女性主义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它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独到之处

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如冯·普鲁穆伍德)说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中国学者鲁枢元也说:“在第三次浪潮中,女人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她们开始寻找到自己的‘法身’,与自己在宇宙间的最大的伙伴——‘自然’结为生死同盟。”[8]94生态女性主义继承了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承认男性偏见的存在并力图消除它,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解构女人——男人、自然——文化、情感——理智等二元对立的思想。例如,“树木、水、动物、有毒物质、以及自然语言都是女性主义问题,因为对它们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跨文化地理解妇女的地位和痛苦。”[9]1 但生态女性主义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诚如迪奥博妮所说的那样,只有把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相结合才能使得地球变“绿”,人类才会生存下去。鲁枢元不无远见地说:“女人,大地母亲盖娅,文艺女神缪斯,神圣的女性三位一体,这是我们生存天地中至为重要的另一极,忽略了这一极的存在,任何‘生态平衡’都将无从谈起。”[8]95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的统治和压迫等同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和压迫。当妇女行动起来反抗对于生态的破坏时,就会很自然地意识到男权统治其实在女性压迫和自然压迫中起着相似的作用,妇女在争取自身的同时,也一定要把拯救地球视为己任,因为女性与自然的出路是共同的。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父权制”世界观是女性和自然被奴役的理论基础。为了推翻“父权制”世界观,生态女性主义呼吁给予大地和女性应有的尊重,进而提醒人们给予沉默受伤的自然和有限容纳能力的生态环境普遍重视。生态女性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是自然界的整体利益,生态女性主义者把整个世界称为“宇宙之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在目前这种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女性遭受无情压迫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关怀。关怀其实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关怀要求相互关怀的双方互换角色,正像男性应该意识到女性也需要被关怀一样,整个人类也应当意识到在向大自然索取关怀的同时也应该关怀自然环境。

(三)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伞状术语,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

因为生态女性主义在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包含了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统治制度间关系的研究,所以生态女性主义对统治女性和非人类自然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的分析也是多重文化的,集中反映出区域、国度以及南北半球的观念,提倡对特有问题的解决应取决于不同的历史、经济以及文化背景,这就使得生态女性主义成为一种多样性的、差异性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包括前父权制的历史研究、精神性的信奉和挑战种族主义、阶级主义、帝国主义、年龄歧视、异性恋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如人类至上主义)、能力至上主义、种族主义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压迫的承诺。这种政治上与精神上的综合是生态女性主义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10]

综上所述,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①它是一种情境伦理学。②它反对“自然歧视”和“性别歧视”,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③它把理论看成一个发展过程。④它是多元的,力图维持人类间以及与非人类间的差异性。⑤它具有包容性。⑥它主张在经济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中考察各种形式的压迫。⑦它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⑧它重新定义了人与人的伦理行为概念,反对抽象的个人主义。[11]332--335 

参考文献:

[1]王莉娜,苗福光.女权主义与生态女权主义:共同的阵地[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2]DpEaubonne Francoise. Ecologie fem inism e: Revolution oum utation[M ].Paris: Les EditionsA.T.P.,1978.

[3]曹南燕,刘兵.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J].妇女问题的理论探讨,1996,(5).

[4]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张晓晨.论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

[6]肖鹰.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目击时间的深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美]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公司,1984.

[8]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9]Karen J.Warren.Taking Empirical Data Seriously:An Eeofeminis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Alison M.Jaggared:living with Contradictions[M].Westview Press,1994.

[10]Cathleen McGuire and Colleen McGuire Written.Ecofeminist Visions[M].Boston: Routledge,1991. 

[11]Karen J.warren.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Michael E.Zimmermann:Environmental Philosophy[J].Prentice-Hall,2001.

文档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