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共4页)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 )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 D.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
3.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4.关于分封制,有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这个评价( )
A.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B.不正确,“争”、“乱”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C.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D.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争、乱”局面
5.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性,必须服从的命令。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集权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主义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集权制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6.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7.《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政治构想的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
8.《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9.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的决策机构 B.分割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1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记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度
11.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 )
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 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
12.《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 )
A.隋朝改变选拔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
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13.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14.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失。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加以牵制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收归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D.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
15.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
16.《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财政收入
17.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的本质 B.内阁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18.“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
A.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 B.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C.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D.军机处是传达皇权决策的机构
19.在古代雅典,Asion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归为Asion的有( )
法庭陪审员 被放逐的执政官 首席将军的妻子 家庭奴隶
A. B. C. D.
20.“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你认为下列关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梭伦改革奠定了古代世界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B.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日渐完备
D.古希腊、罗马文明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运作方式及法律遗产
21.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贵族滥用权力
22.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法治”原则的是( )
A.一切法律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23.一位学者谈及某国政治制度演进时说:“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24.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4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系。”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
A.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社会权力斗争激烈
25.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 )
A.联邦制原则 B.集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两党制原则
26.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认为,美国1787年“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其中“最美妙”之处在于
A.以三权分立的形式确定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了国家元首的权力
C.规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D.确立了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的邦联制
27.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的目的是规范和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 )
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
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D.使美国处于无权地位
28.“(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D.《德意志帝国》
29.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议会……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赋予首相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皇帝任命
30.欧美主要国家在近代建立了不同模式的民主政体。其共同点是( )
①以法律保障民主的实施 ②国家元首必经选举产生
③逐步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④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共3大题,40分)
31.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西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集权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征辟制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察举制是否始终做到了“公选”?(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隋朝确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意义。(5分)
32.(15分)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州之民,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二》
⑴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职役制度作了哪些主要改革?其目的何在?(6分)
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史上的重要意义。(9分)
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海湾战争时的联合舰队。但日军过高估计已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战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策多变。美军获胜的原因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在中途岛海战前发生了珊瑚海海战,日本的航空母舰“翔鹤号”受伤,需要一个月的修理时间,“瑞鹤号”由于人员损失太大也无法执行战斗任务。美国的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沉没,“约克城号”受伤。美国为了让“约克城号”参加中途岛海战,集中全力对“约克城号”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抢修,终于使它重上战场,为胜利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
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中途岛海战的时代背景,并说出其直接目的。(8分)
⑵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主要因素。(7分)
历史试卷参
二、主观题(40分)
31(10分)
分)
历史意义: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加强了集权;标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四取三,3分)
32(15分)
33(1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