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 |
| 学习重点 | 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 |
| 学习难点 |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说明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说明的方法。 | |
| 学法指导 | 朗读法,批注法,点拨法。 |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 | |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 1、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十卷本《昆虫记》。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他也被雨果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2.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字词积累 金蜣(qiānɡ) 隧道(suì) 蜕变(tuì) 喧嚣(xiāo) 无动于衷(zhōnɡ) 臃肿(yōnɡ) 媲美(pì) 罅隙(xià) 窠(kē) 涂墁(màn) 轧碎(yà)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罅隙:缝隙。 庞然大物:泛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整体感知 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2-3)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4-6)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与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12-13),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14-17),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 |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 1、深层探究 1.再读课文,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归纳: 挖洞: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锄头”向下挖掘,将土掘出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再读课文8-11节,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先找适当的地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腿、翅膀和后腿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3.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4.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二、语言赏析 1.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蝉脱壳比作“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蝉脱壳的过程。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2.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 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此”指蚋毁掉蝉的卵,取代蝉的家族。写出了“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3.“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这段抒情兼议论的文字充满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探究写法 1.文艺化的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2.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的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3.通过比较来写蝉。比如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这些比较体现出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4.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谨,又生动有趣,富有感情色彩。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蝉脱壳的过程:“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 |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 文章 主旨 | 全文以作者对蝉的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虫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呈现得十分完整,表现了蝉的勤劳能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蝉的同情和赞颂之情。 |
教 学 板 书 | 洞口 地穴出口 建穴 幼虫 蝉的地穴 伺机出穴 出穴 出穴成长 成长 成长 蝉 飞离树枝 产卵 成虫产卵 卵 蝉的卵 天敌破坏 卵化 幼虫入地 落地 幼虫 挖穴隐藏 | |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 1.了解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2.观察小动物,像法布尔一样,尝试用拟人化的手法去写小动物。 | |
1.本课内容比较长,要想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学会取舍。教学只设定三个目标,设置三个问题,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 2.这是一篇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
【课前准备】
蝉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昆虫?(蝉)这是唐代虞世南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蝉的高洁品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蝉的有关知识的说明文——《蝉》。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三、文本链接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四、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
金蜣(qiāng) 罅(xià)隙 蚊蚋(ruì) 喧嚣(xiāo)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蝉的地穴”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作者对蝉怎样的情感态度?
对蝉的喜爱,对昆虫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五、课文精读
1.精读“蝉的地穴”部分
(1)这一部分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地穴口的情形、地穴内部的情形、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三个方面。
(2)文中称呼蝉为“统治者”“矿工”“铁路工程师”等,有什么作用?
这是拟人手法。称呼“蝉”是“统治者”说明了蝉多,声音响。称蝉是“矿工”“铁路工程师”说明了蝉挖掘隧道地穴时聪明,有智慧。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3)8—11段写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默读,回答问题。
①请复述蝉的蜕皮过程。
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②仔细读第10段,找出本段的动作描写的词,说说语言特点。
腾跃 翻转 倒悬 伸直 张开 翻上来 钩住
这些动词,生动地描写出蝉的尾端从壳中脱出来的过程,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蝉观察的仔细,洋溢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2.精读“蝉的卵”部分
(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蝉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蚊蚋对蝉卵的破坏;蝉幼虫的活动;蝉的生命历程四个方面的内容。
(2)仔细读这一部分的第6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蝉的生命的悲悯,突出了作者对蝉的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六、写作特点
1.把蝉人格化,赋予蝉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称呼蝉为“统治者”“铁路工程师”,写蝉对儿女的危险茫然无知、无动于衷等,将蝉的生活习性说明得形象生动。
2.观察仔细,描写细致。文中写蝉的幼虫“一到孔外”,“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些描写对蝉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3.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进行说明。“蝉的地穴”部分第3段写蝉地穴特点时与金蜣相比,生动地突出了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及原因。再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说明了蝉从尾端壳中脱出的情形。
七、板书设计
蝉
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蝉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蝉》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蝉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