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政治、经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领域。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去年端午节期间我国各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B.2011年6月26日至27日,二十国集团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举行
C.2011年5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南方10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D.2010年6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破6.80元关口
2.我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陕西农民常用的海碗,容量可达2升,形如半个篮球;而潮州人用的茶杯,容量只有4毫升,形如半个乒乓球。北方饮食比较粗犷,与吃有关的是大葱、大酱、大饼、大馒头、大白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南方饮食则比较细腻,肉切得薄薄的、细细的,码得齐齐的,一种鳝鱼可以做100多道不同的菜肴,一尾刀鱼可以制成刀鱼全席。这反映了文化具有
A.民族性 B.区域性 C.世界性 D.继承性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决定政治
B.经济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
C.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
4.《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④文化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是同步发展的 B.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知识分子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6. 一个美国游客看到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掠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7.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学术水平与工作性质有关
D.傻瓜是因为吃得太多而导致的
8.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这表明
A.人的文化素养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
C.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D.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9.逛花街是珠三角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据调查,60%以上的被访者表示每年春节都会逛花街。这表明文化
A.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
C.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0.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下列现象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
②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③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④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成了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A.①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1.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等等,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唱圣诞歌等等。这告诉我们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展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嵩山历史建筑群是确定的我国2010年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将于2010年7月在巴西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评审。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C.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D.它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13.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南非举行。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这说明
A.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B.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C.文化具有了世界性,才具有了民族性
D.文化是通过人口迁徙来传播的
14.下列关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④理解、包容和吸收所有的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在下列文化传承方式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是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思想运动 C.科技进步 D.教育
16.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的推广为标志的。
A.网络 B.口语 C.文字 D.印刷媒体
17.端午节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其本源是在酷暑之前的一次全民性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但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祭奠爱国诗人屈原、祭祀伍子胥、纪念勾践或孝女曹娥等不同内容的政治或道德色彩,使其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这表明
A.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8.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这是对___________的继承。
A.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艺术 C.传统习俗 D.传统建筑
19.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 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有利于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这表明文化建设
A.就是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B.离不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C.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D.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21.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22.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又要区别真假。反对一味因袭。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23.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
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4.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
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
25.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A.革新文化传承方式 B.推动教育信息化
C.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D.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千校一面”是不可行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建设和谐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27、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我们前进的阶梯,维系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了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我们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我们的价值取向。
根椐上述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政治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26、
27、
2012——2013学年兴华中学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答案 | A | B | C | A | C | C | B | D | A | B | C | A | B |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答案 | A | D | D | B | C | B | D | C | C | D | A | C |
26.(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从事文化活动,如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材料一就表明 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元,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材料二就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7.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8、(1)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正是因为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差异并不是差距,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文化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过贡献。③文化的差异不是冲突的根源,正是差异的存在才有交流的必要,差异是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起点。
(2)①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必须做到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