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案例名称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
| 科目 | 生物 | 教学对象 | 高二学生 | 提供者 | 马占福 | |||
| 课时 | 1 | |||||||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
|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二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兴奋的传导等过程的本质,知道兴奋传导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 ||||||||
|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 ||||||||
| (1)知识与技能: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本质,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 学生为丹东一中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反射部分的有关知识,但是对神经系统调节的原理基本还不了解。另外,本节课所学知识较抽象,高中学生还不具备完善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困难。 |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 本节课中,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两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也较抽象,若直接由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再从实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关系,则更易突破难点和重点。 |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 ||||||||
| 六、教学过程 |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 导入新课 | 播放运动员起跑动画 | 分析运动员起跑过程所受的主要调节方式。 | 使用动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内容 | |||||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 课件展示反射过程及反射弧构成,演示缩手反射的动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反射、反射弧及神经元等相关内容 |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基础只知识,为本节课打基础。 |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通过动画的方式,探究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实验,找学生分析,并得到结论,给学生展示兴奋传导的动画。 | 分析、讨论传导过程。 |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 |||||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以动画形式详细讲解兴奋传递的过程。 | 分析、讨论传递过程及其与传导的区别。 | 明确传导过程的原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 |||||
| 兴奋传导与传递的比较 | 课件展示传导与传递比较表 | 讨论、完成表格 | 比较区分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 | |||||
| 教学流程图 |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对重点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 ||||||||
| 八、帮助和总结 | ||||||||
|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再从实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关系,达到了本节课与其的目的并且突破了难点和重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