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010年4月6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会议要求继续 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A.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能够成为制定的出发点 D.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3.右面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启示我们
A.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⑥⑦
5.2010年11月7日起,鉴于之前一周“挤爆”地铁的影响,广州市决定取消公交地铁全免费乘车,改为以发放公共交通现金补贴方式向市民赠送亚运公交大礼包,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亚残运会闭幕式上正式宣布:广州西关花窗标志将作为亚残运旗帜每届传承下去。“西关花窗”会徽取自岭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花窗”,用红、绿、蓝三色拼出运动的人形,象征残疾人运动员努力拼搏、实现自我;窗,寓意人类心灵之窗,象征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心灵相通,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一设计达到了“维纳斯”般的效果。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片云于共远,永夜月同孤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2010年12月22日,被业界称为“世界最难修的铁路”的宜昌至万州I级电气化干线铁路开始运营。事实上,这条路101年前就开建了,不同年代的工程师都曾进行过系统研究甚至小范围尝试修建,但均无疾而终。直到今年8月18日,宜万铁路铺下最后一段铁轨,共377公里的宜万铁路,5万多人用7年时间才修成。这一事实表明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动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观点在于强调
A.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实践观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1.下列能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三思而后行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依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1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具有条件性
C.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4. 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15.2010年6月29日,海峡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协议的签署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这表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 由于广州市区亚运期间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导致许多原来有私家车的人有一半的天数不能开自家车上班,限行的实施催生出“拼车”一族,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拼族”这一消费行为说明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B.量变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上的改变
C.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D.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7.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崛起年”。微博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式的变化,开创了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新时代。但污言秽语地骂战,时有发生的虚假信息,推手操纵下的信号扭曲――微博在降低民众言论表达门槛的同时,也带来了杂芜与错乱。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联系的主观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 ④联系的普遍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漫画《打“气”》意在告诉考生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
是光明的 ③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要尊重规律
④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应该树立信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学寓意是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必须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20.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反之,面积越小。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事物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2010年12月16日,总理出席中印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并致辞,他说:中印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相互之间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在所难免。中印关系也曾出现过大的波折,但这只是2000年两国友好交往长卷中的短暂一页,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动摇我们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坚定信念。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下图中甲为海口、乙为南京、丙为北京、丁为哈尔滨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四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说明
A.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实践决定认识;通过实践认识了气候的变化规律
C.运动是绝对的;气候瞬息万变,变化无常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23.在处理与别国关系时,中国讲究“和则两利”。中国与世界的积极互动,给“地球村”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唯有同舟共济而不是共“挤”,同舟共渡而不是共“斗”,才有光明的未来。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中始终包含斗争性
24.以点带面是以典型来作示范引导,进而影响带动普遍层面上的工作。但少数部门单位却热衷于以点“代”面,用点的个性特征来取代“面”的概貌特征,用个体代表集体,搞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哲学依据是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25.奥数培训本是针对少数有数学天赋、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的课外辅导,但是还有不少学校、家长不顾学生实际,掀起“疯狂奥数”培训热潮,这种做法
①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②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没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
A.要求人们坚持联系的观点 B.要求人们办事情善于抓重点
C.鼓励人们要有创新精神 D.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整体考虑问题
27.黑格尔说: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下列观点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B.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C.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学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D.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8.近年来,党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
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
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29.2010年8月26日,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纪念日。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政治改革上的突破,没有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步进行,经济特区是办不成的。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0.《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民生焦点,缩小收入差距有望在未来五年迈出实质性步伐。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1.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党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了使“十二五”规划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高层(如、、、、、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密集下基层,分赴各省、区、直辖市进行考察,足迹遍及东西南北,就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动态中的基层状况,了解基层民众的所思、所需……。
(1)在“十二五”时期即将到来之际,着手制订了“十二五”规划,这一行动体现了物质观的哪些道理?(6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9分)
32. 2010年6月5日,我们迎来第38个“世界环境日”,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节约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倡导低碳经济是推进“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必然选择。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推进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建议。(20分)
33、辨析题: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