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难点及相应解决方案
本工程的技术难点:
㈠、解决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是本工程的技术难点。
1、解决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是本项目工程的技术难点。
解决的方案 :
⑴、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
①、沥青路面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都随温度的长高而显著降低。
②、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可采用提高粘结力和内摩阻力的方法。
③、在混合料中增加粗骨料含量,或剩余空隙率,使粗骨料形成稳定而密实的空间骨架结构,就能提高混合料的内摩阻力。
④、采用优质沥青,适当地提高沥青材料的黏稠度,控制沥青与矿粉的比值,严格控制沥青用量,采用具有活性的矿粉(比如石灰石粉)以改善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就能提高混合料粘结力。
⑤、在沥青混合料中使用掺入聚合物(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乙丁烯等)改性的沥青,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⑵、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
①、在铺筑沥青路面的面层时,首先应选择良好的沥青和控制好沥青用量。
② 要注意采用坚硬耐磨,有棱角的矿料,选用适应的矿料级配,并控制好细料的路面。
③、为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滑陷,在施工过程中,除采用高碎石含量(55%以上)外,还可在路表面再压入一定数量的预拌石屑,以提高其表面粗糙。
二、施工重点难点解决的方案
本工程的施工重点难点:
㈠、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1、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⑴、基本概述
①、路基不均匀沉降是路基施工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是由于填层过厚、粒径过大、处理不当、压实不够等原因引起。
②、对合同段内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路基,如横向半填半挖路段、纵向挖填交界路段。高填方路段等敏感路段的填筑,必须摸清情况,针对各路段不同类型,按照设计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措施,报经监理审查批准后,认真实施。
③、应重视路基填料料源的选择和填筑材料的试验。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应符合规范要求。材料粒径必须控制在料场,严禁超粒径石块运到工地后再用人工拣除,料源确定后,应进行填方材料的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④、对合同段内不同类型的路基填筑,先修筑试验路段,并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现场试验数据包括材料粒径、含水量、松铺厚度、压实设备的类型、组合方式、碾压遍数。为保证路基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必须在人工、机具和工艺上确保足够的压实度是试验路段的最主要的任务。
⑵、解决方案
①、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至少l0—30cm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应予以清除,并且堆放在弃土场内;对路基原有结构物的下部结构、墙基应拆除到自然地面以下30cm,并回填夯实,路基土料必须符合要求,填前及清表后的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路基填筑最大松铺厚度不得大于30cm,每一层的压实度必须达到95%以上,并且严格按照填方路基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②、保证路基整体质量,本项目施工中对原地表清理采取特殊要求,清表后的土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清表以上的压实度按现行规范提高1个百分点进行控制,验收合格后,开始进行填筑,每层上土厚度控制在20厘米到30厘米,层宽比设计宽30厘米,从而保证路堤两侧及边坡达到规定压实度。自卸汽车远运借方,用平地机对上土进行调整整平;洒水车按给定量进行洒水。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对土层进行压实,先用振动压路机对土层进行一强二弱的碾压,最后用光轮压路机对压好的路基进行静压,保证压实层表面无明显轮迹。碾压结束后,要进行标高测量和压实度的检测,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下层填土。
③、半填半挖地段填方
a、半填部分路基的填筑,应避免回填不当,引起横断面内不均匀沉降而出现纵向裂缝。
b、认真清理半填断面的原地面,并尽可能有规则地划定半填半挖的交界面,以确保良好的拼接。
c、原地面横坡不陡于l:l0时,在半填断面原地面表土翻松后,进行分层填筑:地面横坡陡于1:10时,应将原地面挖成不小于lm宽度的台阶,台阶顶面挖成加2%—4%的内倾斜坡,再进行分层填筑。
d、填筑时,必须从低处往高处分层摊铺碾压,特别要注意填、挖交界处的拼接,碾压要做到密实无拼痕。
e、半填半挖路段的开挖,必须待下半填方断面原地面处理好,经监理检查合格后,方准开挖上半挖方断面,对挖方中非使用材料必须废弃,严禁填在半填断面内。
④、纵向填挖交界地段填方
a、重视纵向填挖交界处的路基填筑,避免因填筑不当引起路基纵向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基横向裂缝。
b、认真清理填挖交界处填方路段的原地面,清理长度不小于50 m(可根据填土高度和原地面坡度酌定)并要有规则地挖出纵向填挖交界面,交界面尽可能与路基中心线垂直,以确保良好拼接。
c、填挖交界处原地面纵向坡度不陡于l:l0时,在翻松原地表土后分层填筑,地面纵坡陡于1:l0时,应将原地面挖成不小于1.0 m宽的台阶,台阶顶面挖2%―4%的内倾斜坡,再进行分层填筑。
d、填筑时,必须从低往高处分层摊铺碾压,特别要注意填、挖交界处的拼接,碾压要做到密实无拼痕。
e、纵向填、挖交界处的开挖,必须待填方处原地面处理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准开挖挖方断面,对挖方中非适用材料严禁用于填筑。
f、由于纵向填、挖交界处常伴随半填半挖横断面,施工时应妥善安排,做到纵、横填筑均衡,碾压密实无拼痕。
⑤、路堤填方。
a、要重视超高填土填筑,避免因填筑不当,压实不足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局部开裂、沉陷。
b、高填土填筑除做好原地面的清理工作外,重点要抓住粒径、分层和压实三个主要环节,要严格控制石料的最大粒径,石料料径在底层(路床底面1.5m以下)不超过分层厚的2/3:应采取措施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不超过20—30 cm。
c、足够的碾压是消除路堤固结形变的最有效方法,高路堤的固结形变历时较长,在固结过程中高路堤会产生不均匀沉陷,不均匀沉陷对路面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提高压实能力,完善压实工艺,以高标准进行路基的压实是保证路基应有强度和稳定性的一项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在高路堤填筑中,必须有详细的作业计划,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认真实施。
㈡、沥青砼路面的早期破坏
2、沥青砼路面的早期破坏
⑴、基本概述
①、路面早期破损是路面在早期使用过程中暴露的通病,主要是由于路面施工时利材料不好、级配不佳、工艺不善,机具不行,压实不够,排水不良等原因引起。
②、应针对合同段情况,详细制订确保路面质量,预防早期破损的路面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工作业指导书,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包括材料的料场地点采备方式、运输形式、堆放场地,试验段及各结构层的施工时间安排,机具设备的配备和人员的安排,采用的工艺和工序衔接,特殊气候条件(雨天、高温天气)下的施工对策以及自检要求和质保措施等。在施工工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各种材料的各项质量指标;及对关键工序采用工艺、采取的措施等给予明确的事先指导。
③、应重视路基质量的复查与缺陷处理,复查内容包括路基整度、拱度、外型组成尺寸等。只有在复查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进行路面施工。如有路基表面松散、起皮、局部弹簧、边坡凹陷、强度不足,以及平面度差等缺陷,则必须先进行路基处理合格后,方准施工路面。
④、沥青路面不是用厚的沥青面层,而是使用优质的沥青。对每批进场沥青严格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⑤、加强沥青混合料配比的控制。我单位自检体系严格控制材料规定用量和矿料级配组成及沥表用量,沥青混凝±的沥青用量应按马歇尔稳定度实验确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加以校验。
⑵、解决方案
①、材料质量与试验
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路面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尤其是就地采备得粗、细集料,如砾石、砂子等。引起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之一是粗细集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面层粗集料和其强度、磨光值、压碎值、磨耗值、粒径等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确定料场前必须先进行各项指标试验,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采用,当采用酸性石料时,为提高石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可掺入适量的水泥、石灰或抗剥落剂。
b、面层细集料:保证砂子粒级和清洁度,对于含泥砂子应进行清洗,对于同一料场的砂子,每天供料都得试验(粒级、含泥量等)。不同料场的砂子,必须及时试验,不符合要求的不使用。
c、基层和底层层集料,除磨光值不作要求外,其他均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确定料场前应采集样品,先进行试验,自检合格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作为供料场。每批材料到场应自检。
d、堆场:用于堆放集料的场地,地面必须硬化。对面层集料还应设有防污的隔离措施和完善的排水系统。不同粒级的材料分别堆放,并留有一定间距的隔离带。制定集料堆放区划图,并报监理批准。
②、集料级配与混合料适配。
路面各结构层设计应符合相应的级配要求,对每一档集料进行筛分试验,检测其粒级情况和进行各粒级掺配试验。实际级配曲线位于规范中,曲线适顺,偏高限或偏低限的级配应进行调整,直至满足级配曲线要求,并据此确定每一档粒级的材料掺配量。当材料料场不同时,应及时对材料进行筛分试验,调整各粒级掺配量,承包人要加强自检,并做好级配试验的记录,按规定报监理审议和备查。
③、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关键工序的要求
要精心组织安排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三个环节的人、机、料组合使之连续作业,施工前应对各施工机械进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沥青砼面层:
a、拌和:要确保各档材料进料计量的正确性,集料加热温度、拌和温度、出料温度的控制和拌和的均匀性。施工前要进行试拌,以确保拌和质量。
b、运输与摊铺:摊铺时必须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必须做好运输过程中的保温措施。应采用有自动找平装置的摊铺机,全幅式摊铺,摊铺机应连续不断地摊铺以减少接缝。
c、碾压:应严格掌握碾压(初碾和终碾)温度,碾压机械轮胎压路机和钢轮压路机组合。碾压次序为先钢轮压路机,后轮胎压路机,碾压时要掌握好速度,防止出现推挤裂缝。
d、机具组合及其他:在机具设备组合上要相应匹配,如采用80立方米/每小时拌和机,则至少应配一台摊铺机,一台钢轮压路机和一台轮胎压路机。施工过程中对拌合出料,摊铺,初碾、终碾温度的记录要详尽。对碾压完成后的密度检测要及时,凡不符要求的混合料均应废弃。对不符合密度和平整度的面层要返工重铺。
④、施工期养生和养生期交通管制
施工中对碾压成型的基层(或低基层)养护不重视、交通管制不严,结构层在未达到设计强度前就过早地损坏(如出现裂缝、松散、坑槽等),是导致路面早期破损的主要因素:
a、严格实行封闭养生,对基层,底基层一般有用洒水养生法,每天洒水次数
b、视气候条件而定,应始终保持表面潮湿,养生期一般为7天,气温较低时宜适当延长。承包人要做好养生的养护记录,任何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局部损坏必须采取措施及时修补。
c、养生期间基层上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包括施工车辆)和其他作业。养生期满后,底基层上应从快铺筑基层,基层应及时施工沥青封闭层,封闭层的施工质量,要求做到沥青洒布量满足设计要求,洒布均匀、表面不透水,承包人要加强自检,凡洒布量不足或透水的要补封。封闭后的基层上,只允许通行本路段面层施工作业车辆。
⑤、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不良是路面早期破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承包人对路面排水系统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确保路面表面和内部排水畅通,不致滞留而形成病害。
路面表面排水:
a、路面面层摊铺时,要严格按设计做足路面横坡和做好平整度,确保雨水能通过横坡迅速向两侧排流,避免行车道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
b、两侧设置拦水带的路面,对拦水带的泄水口的设置位置、泄水口的形式(一般为对称喇叭口,纵坡路段做成不对称的喇叭口式)、泄水口的各项尺寸(开口长度,低凹区宽度及下凹深度等)必须严格按图纸做足做好,并圆滑地与边坡急流槽相接。
c、要注意接顺行车道路面和路边结构物排水设施的衔接,避免阻水现象。
路面内部排水:
a、为排除通过路面接缝、裂缝或空隙等滞留在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承包人应特别注意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
b、为防止路面面层结构内的自由水渗入基层,承包人要做好基层顶面透层、封层的施工,透层、封层沥青用量不小于1.2kg/m2,洒铺要均匀,不留空白。
c、水沟等边缘段排水系统,其各项材料应符合图纸和规范要求。确保路面内部排水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