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 史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
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
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
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
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
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
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A.重视农业生产 B.重视商业生产
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3.史学家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
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宋朝开始营造“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
B.宋朝设置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C.宋朝农民生活水平高促进了诗词发展
D.宋朝奠定以后城市经商的模式
4.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
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 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明中期后,在福建漳州征收加增饷,“加增饷者,东洋吕宋(即菲律
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
亦无几。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船税与货物税)外,属吕宋船者,每船
更追银百五十两,谓之加征”。加增饷征收反映了当时
A.赋役货币化成效日益显著
B.朝贡贸易受到的严格管理
C.西方对华货物销售呈滞销状态
D.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6.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弘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
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
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7.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
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8.据不完全统计,从16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
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
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9.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
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日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10.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
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
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
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的统治合法性
11.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
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
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
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
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12.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
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
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
13.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
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
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
B.中国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
14.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性,即其主要
原则是在中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运动后期的实践有
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
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
过程,它包括了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
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的外交
15. 1985年初,、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
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
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
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6.史载: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将原来按照血缘关
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分为4个城区部落和15(或16)个乡村部落,
规定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一改革
A.学习了雅典梭伦改革的精髓 B.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
C.是罗马国家法制建设的开端 D.刺激了罗马国家的对外扩张
17.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
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
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
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
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
18.“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就变
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的铅球。
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
的现象。”科普作家直观比喻的是
A.经典力学 B.量子理论 C.弦论 D.相对论
19.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获通过,
该法案规定管理局为所有,经营,有权生产和出售电力。到
1937年,19家私营电力公司被迫将全部设备售给该局,私人资本垄断电
力状况被打破。这从侧面反映了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B.美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C.发展电力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立法权
20.“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
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
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
罗巴合众国’。”“欧罗巴合众国”的最初出现带来的国际影响是
A.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B.实现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C.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席卷全球 D.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1. 19 71年,苏联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
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
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
的新措施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B.取消部门管理
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22.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经指
出:“与19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冲破
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
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一样有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产品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B.作者极力主张全球范围内废除贸易保护主义
C.批评了有关国际机构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无所作为
D.痛斥当今国家采用战争手段扩大市场的行为
23.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
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不断发展的潜力相
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
24.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
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
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
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得津津有味。”
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 5分,第28小题12
分,共计52分。)
25.(25分)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制定的指导、
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
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
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
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
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j《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
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
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
记载。
材料二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
节点。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
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
因。(8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5分)
26.(15分)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
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
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 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
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
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
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 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
例从1 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
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
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
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教
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
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
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4分)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6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
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
的历史作用的变化。(5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1820-1998)
——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上表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