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网络语言污染汉语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00:05:56
文档

网络语言污染汉语

网络语言污染汉语?一次直言不讳的争鸣不久前,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网络语言表面上看与新的时代相呼应,事实上许多词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新、价值新,貌似新潮其实垃圾。他的话音刚落,就有旅美学者薛涌进行反驳: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他认为,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而语言的多样化很大程度要靠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词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我们的语言学家应该把网络语言当成一个尖端课题进行研究,逐渐厘清其语
推荐度:
导读网络语言污染汉语?一次直言不讳的争鸣不久前,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网络语言表面上看与新的时代相呼应,事实上许多词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新、价值新,貌似新潮其实垃圾。他的话音刚落,就有旅美学者薛涌进行反驳: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他认为,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而语言的多样化很大程度要靠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词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我们的语言学家应该把网络语言当成一个尖端课题进行研究,逐渐厘清其语

网络语言污染汉语?

一次直言不讳的争鸣
  

  不久前,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网络语言表面上看与新的时代相呼应,事实上许多词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新、价值新,貌似新潮其实垃圾。他的话音刚落,就有旅美学者薛涌进行反驳: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他认为,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而语言的多样化很大程度要靠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词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我们的语言学家应该把网络语言当成一个尖端课题进行研究,逐渐厘清其语法结构和文化意义,与常规的汉语进行比较。

  

  谁“稀饭”这些东西

  王大可,退休教师

  “我”叫“偶”,“你”叫“泥”,“很”叫“粉”,“看不懂”叫“晕”,“提意见”叫“拍砖”,“支持”叫“顶”,“东西”叫“东东”,“兴奋”叫“ high”,“再见”叫“ 3166”……

  好端端的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汉语变成了这副模样,谁不感到痛心?

  《每日新报》在头版头条曾刊登了一条消息:《“虾米”“酱紫”写进作文,网络语言风靡校园,有人赞许有人担忧》。“新报”当天在 4版对此现象有详细报道,用的题目是《网络语言“入侵”学生作文》,这里的“入侵”二字用得很有学问,担心在此,那个引号就有无限琢磨的余地。

  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让多数老师唏嘘不已。规范的汉语还远远没学好,如今又把网络的怪兽引进到作文里来,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学生们更找不到北了。

  无聊、轻率!一些人的炒作,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数千年的锤炼和积淀,使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网络语言并不是全民语言,它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网络环境中,不可能使用很广,走向全民化。语言现象需要社会的检验,社会的公认程度越高就越有生命力。网络语言的流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算不上是全民交际工具。事实说明,语言离不开“社会公认”这一最重要的依据。

  存在即合理

  粟米,公司职员

  笔者以为,作为目前人类逻辑的唯一表达形式,语言本身一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其中,并不只是正面的、有益的,也包括很多错误的———比如字意的不断发展演化,以讹传讹———甚至是主观制造的“异化”用法,比如修辞中的“通感”,这样就有了人类在表达上的重新组合,丰富了语言本身。因此,在语言的历史上,这种“异化”是利大于弊。

  现在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网络“新语言”,大家会发现,这种“新”用法正属于上述语言发展变化中的“异化”现象:使用者要用一种较常规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更新颖的“语言”,以期达到一种能引起接收方注意力的作用。至于使用者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呢?从现实中看,他们成功了,否则的话,这种形式就不会很快地在网络中甚至在一些传统的媒体中存在并迅速蔓延开了。至于说到这种形式的生命力,它来自于人的观念的更新,也必将存在或死亡于人的观念的更新,我想用不着我们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吧。偶不稀饭它,顶多不用它,自有它的粉丝们稀饭它、用它,偶们还是研究偶们自己的正统语言去吧。

  新奇、有趣,富有创造性

  窦怀国,新闻从业者

  网络是当代很多人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在交流中人们既可以互通信息,又可以随便发泄,释放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为了便于交流,为了得到释放,一些形象、有趣、鲜活的网络语言便跃然网上,像“ 7456”(气死我了)、“东东”(东西)、“大虾”(网络高手)等习惯用语的出现,虽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但约定俗成后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种语言也充分体现了其方便快捷、易懂易操作的特点,对加快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纵观我国语言几千年的历史,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有专家就曾说过,把几百年前人们的一些日常用语拿到现在来看,有很多我们就无从理解,其发展是一个从艰涩到浅显,从繁琐到实用的过程。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当然有精华就肯定有糟粕,有些网络语言属于垃圾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中难道就没有垃圾吗?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孙一柠,大学生

  年轻总是需要些与众不同。我不知道专家们是怎样界定网络语言的,但我想使用这种语言的大多数应该都是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一些不愿被束缚、不愿墨守成规、不愿落入窠臼的年轻人。于是一种语言(确切地说,是一些词汇)在网络世界里横行,很多人用它交流,并将其作为很重要的交友指标。试想,总是鸡同鸭讲的两个人怎能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

  最近听说很多人忧心忡忡,因为网络语言的来势汹汹,他们开始担心汉语的所谓“纯洁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唉,他们可真够杞人忧天的!其实,追其根源,网络语言无非是一些零星的词语,而这些词儿不是外文的简略缩写,就是拼读时的以讹传讹,如 3Q就是英文 thank you,即“谢谢”的谐音;“稀饭”即“喜欢”,“果酱”即“过奖”,都是打字时的误拼;数字谐音,自古有之,而网聊时常见的 9494、 7456、 886、 4242不过是为了少敲几下键盘罢了。就凭这些只言片语想要动摇整个汉语系统,岂非蚍蜉撼树?呵呵,为了这些耍小聪明般的省略与误拼而如临大敌、大为光火,你说这值当的吗?

  大学时,讲现代汉语的老教授就说,“词汇是汉语系统中变化最快的元素,语音次之,语法最慢。”是啊,毕竟每隔几十年词汇都要更迭一批,“打的”“伊妹儿”现在人们不是都明白什么意思嘛!对于这些千奇百怪,甚至有点乱七八糟的网络语言,何不宽容一点,达观一点,何必非要上纲上线呢?把它们看作一种年轻人的文字游戏,不好吗?

  语言发展犹如大浪淘沙

  陈必奇,大学教师

  谁都知道这语言产生于生活,打从结绳记事起,我们的祖先若没有工作生活中交流的愿望,管它什么仓颉之类的圣贤凭空造字,还是呕哑鸟语,爽着呢。正因语言是生活的“孩子”,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相应的人们交流方式阅读方式的变化,带来些所谓的“网络语言”,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说白了,这叫客观规律。没必要一惊一乍,大喊“狼来了”。

  让反“网络语言”者(也包括不太触网的我辈)心里特不舒服的是,网络里怎么这么多“歪瓜裂枣”,要规范没规范,要正经没正经,很难让人相信,这些语言可能在将来成为一种主流。其实,类似的担心,不仅我们当代人有,古人也有。像方便、究竟、不可思议、烦恼、影响、冤家、弹指、复次等等词语,现代人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在早年间,可是佛学“谬种”的产物,登不上文言文的大雅之堂,时间一长,佛教传播一广,大家约定俗成,也就变成主流了。由此可见,熟悉也罢,不熟悉也罢,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有点耐心,总有沉沙落尽水落石出的一天。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就是“网络语言”的鼓吹者,何以言之?语言来源于生活是客观规律不假,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一条客观规律。就是说不是所有的“歪瓜裂枣”最终都能修成正果,“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亚语言,主要流通于网民之间,多少类似于江湖黑话。它既对主流语言有丰富和创新的作用,所谓“披沙简金,往往见宝”,也不乏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了一些合理的语言规范。特别是那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网络语言”,达不到与主流语言合理的沟通,其消亡几无可置疑。如今,我们谁还知道“海子”“金杆子”“扁利子”“边爪子”之类的话,要知道这可是前,北京天桥卖艺者随口便道的“内部语言”呀。

  西方宗教文化里,有这么一个传说:上帝造人之后,人们为了感谢他,决定造一座通天塔,可是由于大家各说各话,无法交流,所以怎么也造不成塔,于是上帝统一了语言。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能够为绝大多数人理解、并用来交流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鲁汉点评

  我不喜欢上网聊天不是我自闭或者不自闭,而是因为我打字速度奇慢,总比思维慢半拍。偶有几次试着交流一把,对方嫌我太迟钝,就不带我玩了。这让我很失落。但我仍有兴趣或机会与人在网下神侃,比如与那些时髦新潮的同事们。而多数时候,在一番交锋后,我不得不竖旗投降,因为在这些人面前,我显得是那样的老土,我自知离时尚很远,我自惭形秽,感觉很失败却又心有不甘。

  一次,我对一位“活在网上”的同事说,“你们的语言要么有股浓浓的味道,要么极力地张扬着弱智没文化。”我还以“稀饭”为例指责她:“这很可能是当初一个小时候汉语拼音没学好的家伙犯的臭,却被一帮人奉为网络语言的经典,这不是明摆着无知者无畏吗!”她眨了眨眼睛十分不屑地对我说:“你这人才没文化,大脑明显浸了水。你怎么就不明白时尚的另一种意义就是将错就错呢!再说你也没有资格撇清,你挂在嘴边的‘弱智’‘失败’也是网络语言,只是你不觉罢了。”这话说得我一愣一愣的,仔细一想还真有点道理。末了,她又狡黠地一笑,说:“傻了吧你,真 BT!”

  我问另一位同事“ BT”是什么意思,他说,“ BT就是变态,变态就是 BT, OUT了吧!”我怀着一股恶狠狠的不满上网“恶补”,才知道“ OUT”是说我落伍了。

  我很可能代表着这样的一类人:对网络语言又爱又恨,既鄙夷不屑又想接近;对那些熟练地在网络上操练着新奇语句、有了快感就敢喊的人,一边敬畏一边摇头。而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生活已被网络语言裹挟,说不上是谁占有了谁。而如我之辈所能做出的期待就是,我们不要在这种裹挟和漂流中迷失自己,一夜醒来却不知道该怎样开口说话。

新词源源不断而规范遥遥无期

飘在海面上的石油只有被点燃了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网络用语也只有在规范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语言的进步

网络语言多起源于开玩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罢了

之所以源源不断,是因为,网络用语的创造及其的不负责任,抱着娱乐至上和调侃的心态,可以随意造词造字,马克思理论中的联系理论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而多数网络用语仅仅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可谓低水平的语言乃至不是语言。更被称之污染的不是那些已经糟粕不堪的火星文,而是创造火星文的我们已然习惯了一种随意随性的思维方式,而且试图将其扩大之无穷,从电脑屏幕进军现实生活。

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3月13日 00:00:22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欣骏(教育工作者)

    “偶系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相信不少人看后,会不知所云。这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众多行走于“网络江湖”者对此一目了然,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当这样的时髦文字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走进大众传媒,就显得不伦不类,让人“难得糊涂”了。

    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传情达意。人与人之间交流时,语言文字充当着工具的作用。世界上的语言文字何其多矣,约定俗成,均在一定区域被人在使用。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使用也应该在网络,这才是正常的。如果硬要不合时宜地冲进现实生活,那是荒谬、行不通的。

    有资料显示,青少年学生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也主要是他们,造成网络语言在他们中间大行其道。如,把网络文字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日常用语,引发了许多误会和笑话,并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则不利于学生成长。国家规定,推广和使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可以说,现代汉语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一旦学生“习惯”于使用网络语言,将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日常交流可能会变成“雾里看花”,含混不清,更不用说将直接影响高考等各种考试成绩了。二则破坏现代汉语的纯洁性。近些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使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比方说,港台式汉语,汉语中夹杂英文等,把好好的现代汉语糟蹋得有些面目全非了。如果再放任地让网络语言“攻城掠地”,估计再过10年、20年,我们面对母语也会产生陌生感了(这绝非危言耸听——须知,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就是明天建设国家的主力军)。

    作为大众传媒,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理应义不容辞。这在我国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里有明文规定。令人遗憾的是,从国家级媒体以下,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违法违规”现象,在使用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不规范语言文字上,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身为教育和引导者的教师、家长,对网络语言在青少年间的大行其道切不可等闲视之,掉以轻心。否则,有一天当遭遇“偶系粉口耐粉口耐啊”(我是很可爱很可爱啊)时,多半会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作者:赵丽宏

    《中国法制报》的记者来找我,说他们策划了一个名为“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汉语的纯洁性”的话题,准备请几位上的代表委员谈一谈。此话题的背景是:从3月1日起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记者告诉我,前不久,一本名为《汉语的危机》的书中也指出,英语的围困、翻译腔的盛行、网络语言的失控等等,已经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作家白先勇在谈及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欧化,其二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他们想请我就此话题谈一谈看法。

    我想了一下,为《检察日报》写了如下文字:

    网络的普及和盛行之后,网上出现很多新鲜奇怪的符号和词汇,没有人能够阻止它们在网上流行。年轻人喜欢用这些新的符号词汇传情表意,觉得有趣,好玩,能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心情。新的符号和词汇,还在不断地出现在网上,如同田野中长出来的野草,生生不息。这些网络语言,有些是用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代义,如“GG”、“MM” (哥哥、妹妹),有的是用与原意不相干的名词替代,如“青蛙”、“恐龙”之类。其中的很多词汇,让人惊愕,难解其义,不上网的人,读之如阅天书。尤其是用外语替代中文词汇,出现在汉语的文本中,非常别扭。前些日子在上海开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委会,请外交李肇星来作报告,他说:“对那些在说中文和写中文的人,不时掺杂一些洋文,我反感得很。明明是聚会,却偏要说‘PARTY’,明明是妻子,偏要说‘WIFE’。你是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吗!”他的话,使大家共鸣。我认为,在国家的机关公文、新闻报道、以及各种正规的汉语文本中,应该用规范的汉语。网络上流行的俚语俗词,现在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也不必对这件事惊恐,年轻人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一些他们认为是合理有趣的网络新词汇,完全不必禁止。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和这个时代的生活相关的新词汇,其中凝聚着民间的智慧。开始人们不接受,用得多了,可能会成为大众接受的词汇,丰富我们的汉语词典。

    中国人的母语为什么如此美妙,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是活着的,是成长着发展着的。要现代人像两千年前的古人那样说话写作,不可能。我相信,若干年后,不少源自网络的语汇,会被收入新的汉语词典,也会被各种正规的公文所用。而那些粗俗的,不健康不合理的网络语言,最终必定会被自然淘汰。

(来源:强国博客)

文档

网络语言污染汉语

网络语言污染汉语?一次直言不讳的争鸣不久前,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网络语言表面上看与新的时代相呼应,事实上许多词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概念新、价值新,貌似新潮其实垃圾。他的话音刚落,就有旅美学者薛涌进行反驳: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他认为,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而语言的多样化很大程度要靠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词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我们的语言学家应该把网络语言当成一个尖端课题进行研究,逐渐厘清其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