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作为后期印象主义三杰之一,生前生活潦倒,去世后才名响世界:从一幅作品8美元没人买到如今的亿金难求,在这天壤之别的背后,是这位艺术巨擘的构想与逐渐被世人感知的演进与深化。
诚实善良的人应留在艺术领域里,而在艺术生活中,是否追求了诚实?是否做到了诚实的欣赏身边存在美?在梵高的艺术追求中,无论是他与现实的的摩擦还是为艺术而放弃的一切,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感情,内心的真实······
笔者认为,梵高对艺术的追求和贡献不仅在于他着力以情感为线索表现生命的有机体,还在于他不求在画面细节上完美,而以强烈表现力为要旨,进一步摆脱了绘画创作的桎梏。
梵高是艺术领域中孤独的朝圣者,将情感与画面的合一视为最高追求,最终他不懈的追求并探索,为更加彰显自由与个性的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因此笔者不惜冒着被认为是门外汉的风险,选取家喻户晓的梵高先生的艺术最求作为本文主题。本文按照梵高的艺术细想、梵高追求艺术的艰辛和梵高对艺术追求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几个方面略作阐述,从以证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当之无愧和他那为了自己理想与对艺术追求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如有疏漏与偏颇,还请见谅。
【关键词】梵高 孤独 激情 精神 信念
梵高追求艺术的艰辛··········································(3)
梵高的艺术成就与影响········································(6)
参考文献····················································(10)
梵高对艺术的追求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是一位为了艺术追求不惜拿自己生命去冒险的人。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梵高(凡·高)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后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世界人的赞扬。
一.梵高追求艺术的艰辛之路
梵高叔伯5位均为荷兰名流,其中3位是大画商。童年极为快乐,他是长子,有3妹2弟,其中以弟弟西奥和他感情最好,终生不渝。当时他因为一商家做经纪人忽职被调去巴黎古伯画店。他住在蒙马特的一间小屋中,白天去卢佛研究名画。夜间则回公寓读书,所读以圣经为主。不久他又遭店方解雇,后来曾在伦敦近郊做过教员,又在荷兰一画店中做过店员,最后乃决定从事传教。
起先他去阿姆斯特丹念神学院,但是不喜欢那些古文和其他神学课程,又改进福音学校。开始他因性格耿介,不善言表,又背叛传统的教条,未得教会的任命。但是他不顾一切,自往比利时的矿区,传教授课,非常卖力,终于感动了教会,给他一个临时的职位。不久,矿洞爆炸,梵高救护伤员,竟受到教会的申斥,说他降低身份,有失尊严,结果将他解职,从此梵高对于宗教失去信心,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终于选择了艺术为终生的事业。
梵高27岁正式学画。可是他的父亲看不惯他,他是希望梵高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传教士,他能生活下来,主要靠他弟弟提奥的每月150法郎的资助,提奥经常在他困难的时候资助他。
1886年,他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作品有《塞纳河滨》和《食土豆者》,《食土豆者》是梵高三十二岁时在荷兰纽南老家的最佳作品,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着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给弟弟提奥德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食土豆者,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梵高的创作生命比同派的任何画家都短:从27岁起到37岁殁时止,不过10年。可是这10年之中,他将一切都献给了艺术。他时常忍饥耐寒,将仅有的生活费用拿去买画布和颜料;他常在隆冬的雪地里,在盛夏的骄阳下,在山顶的北风中挣扎作画;他嫌生命太短促,有时竟在月光下画阿尔的苍松,以这种超人的意志力,他终于完成了八百幅油画和九百幅素描,可是生前仅售去其中的一幅!
1886年春,梵高迁往巴黎,和西奥同住。这是他艺术的一大转折点。当时的巴黎正值印象派开始雄视艺坛的阶段。梵高结识了塞尚、高更、罗特列、色拉和卢梭等画家,印象派那种鲜明而大胆的创造使他着迷。他日与诸子游,五光十色,应接不暇,摹仿诸子的作品,亦步亦趋,惟恐不及。然而天才是不能安于学习的。梵高始而兴奋,继而困惑,再则盛怒,终于厌倦。他厌倦于紧张的都市生活和繁多的艺术运动。他必须另拓自己的领土;他决心远征南方,去追求更多、更多的阳光。
1887 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十五朵向日葵》就是他当时成熟的一幅作品,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梵高创作的全盛期终于来到。阿尔的骄阳将他的满头红发晒得发焦。梵高沉醉于这一片浓而醇的光和色。他画鲜黄的向日葵,灿烂的果园,蓝得怕人的天空,亮得像花的星子,扭得像火的松树,起伏如波涛的地面,转动如漩涡的太阳和云。他将整座房屋涂成黄色,欢迎高更前来同住。不久高更来了。他们一同作画,起初是兴奋而快乐,但渐渐因个性相反而引起讨论批评和争吵,一夜,他潜尾高更上街,想暗杀高更未遂,回到寓所,狂性大发,竟自割右耳,拿去赠给当地的一位妓女。高更一惊,逸回巴黎。梵高则被送往附近圣瑞米的疯人院;在此,他的病情极不稳定。疯人院一片死寂,犹如墓地,只有午夜临床病人的惊呼划破四围的沉静。梵高于枕畔忆往思来,每每万念俱灰。此时他仍努力作画,其艺术价值不稍逊于阿尔时期的作品。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10年初夏,梵高病情稍有起色,乃迁居巴黎北郊一个小村受医生的看护。此时他虽仍坚持创作,但狂疾则与日惧深,最后的一张油画《麦田群鸦》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他独步荒郊,忽然癫痫发作,举自杀。一时未死,竟挣扎回到公寓,静待死神。次晨西奥赶到,坐守梵高榻畔,怅然共话童年。29日清晨,梵高遂长眠不起。
他象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终在阳光中燃烧,轰然倒下—看见梵高的作品,总会使人想起古希腊智者关于这个世界说过的一句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为一切。”梵高正是艺术世界的火崇拜者,他的身世经历,他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创作都闪耀着生命燃烧的熠熠光华,他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者,一个古老而单纯的信仰,一个执着对艺术的追求,直到死后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世界人的赞扬,才被现代人所接受。
梵高生前,世界待他太薄,梵高死后,世界待他像宠爱。历史的补偿梵高不会知道,也不会知道他欠弟媳妇多深,只知道他欠弟弟太多,无以回报。可是他们因他的光轮而不朽,他们的辛苦因他对全人类的贡献而没有白费,他们留下的独子因贫穷的伯父而成荷兰的首富。 唯一的遗憾是:他留下的那许多人像的杰作,农夫艾思卡烈、邮差鲁兰、诗人巴熙、中尉米烈、医生嘉舍,但是碌碌一生,竟未能为这一对至爱的家人、恩人留下画像。
二.梵高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但是他仍然坚持着,执着着,而最终被人们认可、被人们赞扬。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梵高——这个曾经被人愚弄的“乡巴佬疯子”生前穷困潦倒,受尽人间歧视和冷遇,作品无人问津,而死后不到一百年,其作品卖价竟高达上千万美元,且居世界艺术品竞价首位。
就梵高的出身来说,无论是对于社会地位的反叛,还是对于艺术道路的反叛,都是梵高自愿的,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这就是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对上帝慈爱和人道精神的虔诚信仰使他最终走上了艺术的一条不归之路。而这两者的结合终于使得梵高本人在世界画坛上成为艺术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巨神,犹若泰山之北斗,仰之弥高,光彩夺目。
伴随着他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梵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梵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 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艺术创作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梵高为什么用他极具情绪化的手法来描绘物质世界,他对太阳和向日葵又因何情有独钟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不得不归因于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精神追求。有人说他是一个天才,一个伟大的天才,这种论调未免太抹杀梵高的情感和追求。他的确伟大,但确实不能算作是天才。就早期在美术学校的表现来看,虽然他先前在画廊呆过,但他的作品还是显得非常拙劣,而且从素描习作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来看,他的天资并没有多么聪明,而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出来的对理想、道义和人格力量这些精神性因素的不懈追求。而在当时梵高的这种生活方式,对古典艺术手法的反叛和对理想仁爱的宗教性信仰的追求却无人理会,甚至有人嘲笑、唾骂他这种“败坏的绘画”。直到1880年时他才真正找到了他愿意献身的而且永不改变的生活道路,只有绘画才能给人类带来慰籍。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他更多的融进了对生活的渴望,对劳动者的爱心和对人道精神的虔诚信仰。
大自然向他提供了艺术创造全部的丰富性,而梵高自己则怀有适于一切目的的风格无拘无束的创造性。各种各样的风景,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他都乐意称之为“习作”,因为那都是直接写生出来的,他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和疏忽而一气呵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是并无要紧的,其结果异常地明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激励之后,可想而知他超越印象派有多远。如果我们时时感觉生活却并没有深刻地理解生活,然后在梵高的绘画中见到同样的对象时,表现就会被认为是表面的,这无助于感受纯粹的艺术,就此对梵高来说这直接关系到艺术感受中最本质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他的艺术的乌托邦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梵高的精神理想在他的经典之作《向日葵》中可谓是体现独到了。在写给提奥的信中他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特别提出了十二株和十四株的构图。不难理解曾经作过牧师的梵高想以“十二”来象征十二使徒的意图。所以他将“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十二人,再加上高更和提奥共十四人,共同在理想的乌托邦中生活。此时正是梵高绘画的成熟期,画面是带有强烈表现意味的黄色调,黄色→向日葵→太阳→温暖→爱,这就是他赋予《向日葵》的精神主题,深刻地表达了梵高的精神理想,也表露出他新的艺术方向。“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到嘴唇,甚至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的有价值,我将努力战斗并赢得生活。”
梵高是人道主义艺术的殉道者,在现代艺术诞生的时代,他以全身心的感情和虔诚护卫着个体生命的尊严和内在需要的价值,在最惨烈的生活遭遇和对艺术最执着狂热的追求中,树立起巨大的丰碑,因为他,一个古老而单纯的信仰,一位用心灵作画的艺术大师,一颗永不沉落的太阳。
“我神志健全,我就是圣灵”。 这种信仰单纯、净洁、古老而永恒。“世人皆离不开‘生死’二字”。 梵高用他全身心的虔诚坚决地叛逆了传统,在艺术的历程上建立了永恒精神的制高点,他是伟大的人,他执着的追求和不灭的意志,是每个有理想有追求人的榜样。
【参考文献】
(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年4月
周时奋:《梵高画传》[M].山东: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7月.
平 野:《亲爱的提奥-梵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 2001年7月
《梵高艺术书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3月
XXXX本科学年论文任务书
| 课题条件:我们生活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段,人们的艺术品位不断提高,但是不计其数追求艺术的人,最终也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放弃了艺术事业,也有多少人,觉得学习艺术是一种出路,而盲目加入艺术的大军之中,无疑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而今年我是大学三年级,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接触了许多关于梵高的作品及书籍,由于我对梵高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极为感兴趣,所以也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学习梵高的艺术理念。梵高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艺术追求给我们无论是否从事艺术的人,都是一种启发,他用生命谱写了光辉的艺术赞歌,用生命浇灌了艺术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值得我们学习。 | 
| 学年论文主要内容:梵高从学习艺术到去世仅10年,而这10年中,他走过了人生最艰辛的路程,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不断革新,从印象和新印象到后来自己的主动创作,从他前期和后期画中的风格可以看出他所走的艰辛之路,在这10年之中,他将一切奉献给了艺术事业,由于思想与现实的差距,他的精神也受到了严重摧残,最终选择了自杀。他用生命谱写了艺术史上的辉煌,用生命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世界艺术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 
主要参考文献:
(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年4月
周时奋:《梵高画传》[M].山东: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7月.
平 野:《亲爱的提奥-梵高对生活,艺术及未来的言说》[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 2001年7月
| 《梵高艺术书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3月 | 
| 指导教师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未通过 签 名: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 
XXXX本科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
指导教师评语:
成 绩:
| 指导教师: (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