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祥娟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务处的教育方针全面展开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依据学生现状,不断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达到学生能力增强的目的。学生能完成教材上的习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课外布置的习题,能做其他参考书上的部分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针对本年级的总体成绩,主要在于重点打好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精讲精练
a、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楚。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点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是课改的要求,其次,把握好进度,切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
b、精练: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最好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是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
2、及时的反馈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在上课及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四、教材分析
新物理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物理课程的模式,在高一学习了物理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这两本主要在于基础的学习。现在到了高二了,文理科选修的模块各不相同,文科选修的是物理1-1,主要的是研究对基本内容的认识。对于理科选修的物理3系列的,这个系列的强调的是要求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以及在于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在物理选修3-1整本书中,主要研究的是电学与磁学,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中比较难的,它与必修模块中的内容紧密的联系的在一起。在选修3-2中,主要是对选修3-1进行了加深,将电学与磁系在一起,形成了电磁学,其次对电流也进行了加深,还加上了现在比较热门的传感器。
五、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基础稍好,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很差,逻辑思维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他们,与他们多沟通,给他们以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物理兴趣;另一方面要抓住课堂这块主要阵地,讲究技巧和趣味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以后的会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物理教研组
2013-9-13
高二物理教学进度安排表
| 周 次 | 起讫时间 | 教 学 内 容 | 计划 课时数 | 实际完成进度 | 备注 |
| 1 | 8.30-9.5 |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2 库仑定律 1.3 电场强度 | 1 1 2 | ||
| 2 | 9.6-9.12 | 1.4电势能和电势 1.5电势差 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 2 1 1 | ||
| 3 | 9.13-9.19 | 1.7静电现象的应用 1.8静电现象的应用 1.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附加: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 1 1 3 | ||
| 4 | 9.20-9.26 | 单元小结与考试 2.1电源和电流 | 2 1 | ||
| 5 | 10.4-10.10 | 2.2电动势 2.3欧姆定律 2.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5焦耳定律 | 1 1 1 1 | ||
| 6 | 10.11-10.17 | 2.6导体的电阻 2.7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8多用电表的原理 2.9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 1 1 1 1 | ||
| 7 | 10.18-10.2 | 2.10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2.11简单的逻辑电路 单元复习与考试 | 1 1 2 | ||
| 8 | 10.25-10.31 | 3.1磁现象和磁场 3.2磁感应强度 3.3几种常见的磁场 3.4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 1 1 1 1 | ||
| 9 | 11.8-11.14 | 期中考试 | |||
| 10 | 11.15-11.21 | 3.5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3.6带点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单元复习与考试 | 1 2 2 | ||
| 11 | 11.22-11.28 | 4.1划时代的发现 4.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4.3楞次定律 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1 1 1 1 | ||
| 12 | 12.6-12.12 | 4.5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4.6互感现象的两类情况 4.7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单元小结与考试 | 1 1 1 2 | ||
| 13 | 12.13-1219 | 5.1交变电流 5.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5.4电压器 | 1 1 1 1 | ||
| 14 | 12.20-12.26 | 5.5电能的输送 单元小结与考试 | 1 2 | ||
| 15 | 1.3-1.9 | 6.1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6.2传感器的应用 单元小结与复习 | 1 1 2 | ||
| 16 | 1.10-1.16 | 期末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