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诗歌鉴赏讲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43:08
文档

诗歌鉴赏讲义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讲义吴青松引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的体现。一部中国史就是在无数诗人热情的讴歌中绵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无数诗人深情的吟唱中传承。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之精髓,让圣火代代相传。吟咏古典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品味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略诗词歌赋的神韵。总体构想(一)积累1.赛诗擂台:复习小学、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2.诗词溯源:简介中国诗词发展史3.每日一诗:每节课由学生介绍一首诗词4.形象感知:欣赏《唐之韵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讲义吴青松引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的体现。一部中国史就是在无数诗人热情的讴歌中绵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无数诗人深情的吟唱中传承。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之精髓,让圣火代代相传。吟咏古典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品味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略诗词歌赋的神韵。总体构想(一)积累1.赛诗擂台:复习小学、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2.诗词溯源:简介中国诗词发展史3.每日一诗:每节课由学生介绍一首诗词4.形象感知:欣赏《唐之韵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讲义

吴青松

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的体现。一部中国史就是在无数诗人热情的讴歌中绵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无数诗人深情的吟唱中传承。

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之精髓,让圣火代代相传。

吟咏古典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味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略诗词歌赋的神韵。

总体构想

(一)积累

1.赛诗擂台:复习小学、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

2.诗词溯源:简介中国诗词发展史

3.每日一诗:每节课由学生介绍一首诗词

4.形象感知:欣赏《唐之韵》

(二)了解

1.特点: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

2.语言:活用、倒装、互文、省略……

3.结构:起承转合、过片

4.名物

5.典实

6.背景

(三)感悟

(四)联想

(五)分类指导

1.写景抒情诗

2.咏物言志诗

3.边塞征战诗

4.怀古咏史诗

5.即事感怀诗

(六)手法归类

赋比兴、映衬、对比……一、了解

(一)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

白居易《与元九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浓郁的抒情性——“根情”

(1)由2004年3月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引述于右任和丘逢甲的诗句阐述中国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导入,说明诗歌的移情作用。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

(2)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相融合的结果。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性色彩的文体。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因此,鉴赏诗歌时,要善于把握诗歌的情感,或者说,对诗歌的把握应该是情感式的。

《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上邪》直抒胸臆,用呼告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无比忠贞,感情喷薄而出,感天动地。而《夜雪》似乎只是客观地描摹景物,作者通过触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从侧面描写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但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外在环境的凄冷与诗人当时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凄凉相互呼应,诗人其实是借夜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是较为常见的抒情方式,后者尤为中国古代诗人所习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诗歌史上,早期文化发达的国家——希腊、巴比伦、印度,最早出现的都是叙事诗,描写的内容多是英雄传奇,宗教色彩很浓;而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一部抒情诗,它描写现实,描写人的生活,富有人情味。可以说,中国古典诗坛以优美的抒情诗和希腊、巴比伦、印度的壮丽的叙事诗分庭抗礼、独树一帜,且在抒情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独一无二的成就。因此,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不能不把握它的抒情性。

从另一方面说,“诗言志”,中国古代诗人往往是“忧愁幽思”而创作作品的,如屈原之著《离骚》。那么,读者欣赏诗歌,也应该把握诗歌中所蕴涵的浓烈的情感。感情之于诗歌,犹如血液之于人身,根本之于树木,它是诗歌的生命。

练习: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

1.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原因?

2.下阕“渔竿明月上瓜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参:1.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中原沦陷之悲、年复一年恢复无望之

愁。2.隐士(渔翁)形象;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愁绪。

2.鲜明的形象性——“苗言”

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作用是抒情言志,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深沉的民族,所以,中国古典诗词往往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而较少直抒胸臆。

(1).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诗歌中没有意象,就没有画面,没有景物,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和无病呻吟。所以诗人总是选取种种意象来寄寓情感,而我们读诗,也就必须把握诗中的意象,探寻它究竟蕴涵了什么“意”,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诗。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构成,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宋代梅尧臣指出,好诗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近人王国维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眼目”。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王维描写友人皇甫岳山居云溪景色的诗,诗人选取了“落花、空山、明月、鸣鸟、春涧”这几种景物,描写了山林的幽静。“落花”等几种物象我们都见过,但王维诗中的物象已融入了他的主观感受,形成意象。首句“闲”字最为关键,这里的“闲”并非“空闲”,而是诗人离开官场后的悠闲、恬适,正因为诗人有这样宁静恬适的心境,他才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写入诗中的种种景象。春桂自开自落,一般人不会注意,只有脱离了名缰利锁羁绊的诗人才能感受到,因此,落花的景象就传达出诗人一种独特宁静的心境,“落花”这一物象由于附着上诗人的主观感受,便成为意象。同样,“空山、明月、鸣鸟、春涧”等几种意象也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静。而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吟咏体味,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一颗诗心,体味出诗境的温馨与优美。

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发展,使一些意象具有共性,若能把握,则有助于鉴赏诗歌。如:杨柳、菊花、红豆、桃花、鸿雁、杜鹃、木叶……

闻一多先生曾说:意象的作用恰似谜语的谜面,谜面越繁复、奇丽,越能凸显出谜底的底蕴。因此,对于欣赏者来说,鉴赏诗歌,要善于把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再创新境。(结合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讲解)(2).优美与壮美

意境从美学的角度主要可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所谓优美,是指那种小巧玲珑的足以令人流连忘返的意境,如小桥、溪水、春花、秋月、小夜曲等等,它往往使人沉醉其中;而壮美指动人心魄的阔大意境,如高山、大河、长城、大漠、交响曲等等,它往往激发人奋发向上。壮美的意境给人豪放的感觉,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美的意境给人婉约的感受,如柳永的《雨霖铃》。前人曾用“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形象的说明壮美与优美的不同特征。

诗的意象和意境,由于浸润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常常体现出个性差异,不同气质、个性的诗人写出的诗歌的风格也有差异。王维深微含蓄,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柳宗元寒冷幽峭。

不仅如此,同一诗人不同环境下的感受也有差异,风格有时也迥然不同。如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练习:

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2.三四句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3.你对船上主人公这次航行的心情有怎样的认识?

参:(1).春天飞花映照、榆柳绕堤、惠风和畅的美景。(2).对比,船顺风顺水、航行迅速。(3).悠闲、愉悦、充满信心与抱负。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渔《窥词管见》:“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写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请你谈谈这首诗的景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参:这首诗选取唐王朝最大的行宫所在地——宜阳的萋萋芳草、绕城涧水、芳树落花、春山鸟啼等景物来描写,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宜阳土地荒芜、野草丛生,流水奇花无人赏、春山鸟啼无人听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无限感慨。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闹衬寂,“自、空”二字是诗眼。

3.和谐的音乐性——“华声”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乐府诗、词、散曲等等,王之涣、李白等人的诗歌在当时就被人传唱也是明证;其二,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讲究音乐美的,特别是近体诗词,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总之,从各个方面造成了一种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感。

(1).押韵

绝句、律诗、词的韵脚。

平声韵

(2).平仄

A.四声调:平、上、去、入(如郭、国、木)

B.相对与相粘

C.“一三论,二四六分明”与“犯孤平”

D.近体诗的四种格式:平起入韵式 - - |||- -

平起不入韵式 - - ||- - |

仄起入韵式 ||- - ||-

仄起不入韵式 ||- - -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 | | - - | | | - - |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 - - - | | | - - | |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 | - - | | | - - | |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 - - - | | | - - | | - ·

(3).对仗

中国古典诗文讲究对仗,特别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严格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数目字对数目字;表颜色的词对表颜色的词。不仅词性要求相对,平仄也要相谐。

对仗:工对,宽对;正对,反对,流水对,借对。

借对,(1)借意: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月,表时间的词,这里借“月亮”义与“云”相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寻常,本指“平常”,这里借其表长度义[八尺、一丈六]与“七十”相对)

(2)借音: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清”与“青”同音,借“青”与“白”相对)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皇”与“黄”音同,借“黄”与“翠”相对)

山入白楼沙苑暮,湖生沧海野塘春(“沧”与“苍”音同,借“苍”与“白”相对)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与“红”音同,借“红”与“白”相对)

古今也有许多关于对联的趣话,如:

孙行者

(鲁迅)胡适之(清华考题)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明末钱谦益降清后自撰一联明志,时人于其联后各添一

虚词,以讽刺其变节)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某酒店集句联)

小结:

一般说来,一首诗的声情和文情总是和谐一致的,所以,古人读诗讲究吟诵,就是从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诵读诗歌,也要注意诗的音韵美。

练习:

1.春晖盈大地。

2.科学能致富。

3.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4.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参:1.正气满乾坤 2.民主可昌国 3.桃芬芳李芬芳桃李芬芳

4.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附录:

声律启蒙

一.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二.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

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三.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

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四.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

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五.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

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六.茶对酒,赋对诗。莺儿对燕子。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足夔。

鸲鹆(QUYU)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七.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

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八.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桃灼灼,柳依依。

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九.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

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十.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横醉眼,捻吟须。

李白对杨朱。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日暖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

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客居江右,偶夺骊龙颔下珠。

属对训练:

一.下面每组文字,可组成一副对联,请把它们写出来。

例:屈子牛郎江沉渚渡上联:牛郎渡渚下联:屈子沉江

1.北拱星流月西

2.冉冉澄澄云水白碧

3.浓浓淡淡花塘柳圃风月

4.峰峦接伏江汉地秀流天

5.一湾青山渔村小佛寺幽万里绿水

二.给下列词句属对。

海角风清暮鼓塞北春分垂钓客花灼灼游子意百家姓

乌江岸人心齐狡兔死春秋五霸山重水复一元复始春燕剪柳

水天一色六一居士万家酒店三顾茅庐艳如桃李明易躲

淡泊明志才高八斗雪中送炭苏门四学士读书破万卷路遥知马力

野旷天低树七八个星天外冬去山明水秀中华崛起山河竞秀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黄鹤楼)

4..高度的概括性——“实义”

中国古典诗歌精练、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五绝只有二十个字,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小令也以二三十字的居多,古体诗、排律较长,但上百字的也不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极为精练,而意韵又特别丰厚,这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朱光潜:

……在北方回忆江南,可写的东西当然很多。白居易在头一首词里只写了春天的江花、江水,因为这个给他印象最深。……这两句词的素材是简得不能再简了。但是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尽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这两句能引起江南春天繁花灿烂的联想,特别是红、绿、蓝这些鲜明的颜色有强烈的暗示性,它们是江南春天的整幅画面的结晶。作者虽没费笔墨去渲染整幅画面,有了这几种颜色配上“日出”、“江花”等形象,整幅画面就活现在眼前了。

……杭州可忆的事物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白居易单选两个足以说明他的快乐生活的典型情节。他所要渲染的气氛是,他所要表达的情趣是。这两句词恰好达到他所要达到的效果。(清幽、闲适)

——《艺文杂谈·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欣赏诗歌,了解语言艺术是基础和前提。那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且看下面例子:

(1).茶壶上的文字:可以清心也

(2).天然居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3). 苏轼《题金山寺回文体》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4).连环回文诗

(顺读倒读皆可得五绝四十首)

回文、回文诗的出现,是与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分不开的:

(1).单字成词. 古汉语中单字成词现象普遍,少数单音节词又能灵活地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例(2)中的“然”可与“天”构成“天然”,又可与“居”构成“居然”。这充分说明古汉语构词能力强。

(2).词性兼类、活用现象普遍. 例(2)中的“上”可当动词,也可当介词;“居”可作名词,也可作副词。例(1)中的“清”是形容词,但“可以清心也”中的“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使……清”。

(3).修饰、比较自由.如:芳树—树芳、花丛—丛花。

(4).无语态,成分变化自由.如:清心—心清、云接水—水接云、花落雪飞—飞雪落花。

古汉语的这些语法特点,为古人创作古诗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之省略、倒装、互文的运用,使古典诗词的创作虽受格律,但依然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学习古诗词不能不对这些特点有所了解。

1.活用

(1)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动使……变绿)

(2)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使动使……失色)(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请说出第三联诗句的意思(山间的风光使鸟儿欢乐,水潭中倒映的景物使人心旷神怡。悦、空是使动用法)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衬托手法,以动衬静,形成万籁俱寂的氛围。清幽静美的环境蕴涵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

2.倒装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诗句中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烽火)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5)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些诗句倒装的原因:一是为了押韵,如“舟、发、路、前、枝”;二是为了使平仄相谐;三是为了合乎词的节拍,如第三例;四是为了强调某些内容,如例一就是要突出“竹喧、莲动”,从而以动衬静。

3.省略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繁,辞约义丰,往往突破了语言惯例的拘囿,省去诗中的某些成分,使语言尽可能地简约,而诗的意境却尽可能地拓展。这种现象常见于七言诗及词中,一般有谓语动词、主语、比喻词、介词、连词的省略等等;但这种省略也使诗意隐曲,造成了欣赏的障碍。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有)近(看)却无。

(2)秋声(传自)万户竹,寒色(染自)五陵松。(李颀《望秦川》)(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列锦法)

(3)羌笛何须(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

(4)路人借问(小儿)遥招手,(因)怕得鱼惊(故)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5)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

(6)疑是银河落(自)九天。

(7)旧恨(缠绵如)春江流不尽,新恨(横亘如)云山千叠。

(8)寻章摘句老(于)雕虫(小技),晓月(如)当帘挂(的)玉弓。

4.互文中国古典诗词因受字数,或从音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欣赏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

(1)秦时明月汉时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主人下马客在船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了解古诗词语言的这些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相当必要的。当然,仅仅依靠理性的分析也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反复的吟咏去体会诗的音韵、节奏等等。

(三).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香菱学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谈到了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即起承转合。学习近体诗,把握其结构特点,理清思路,对于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情感至关重要。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诗歌首句点题,直写台城的豪华,次句以“结绮临春”展开具体描摹,“竞”“最”二字相承,将六朝争奢斗丽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三句猛然一转,昔日的“万户千门”如今已成为杂草丛生的断壁残垣,鲜明的对比,自然引发读者的深思,最后以《玉树后庭花》做结,寄托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喟。《玉树后庭花》是一支纵情作乐的靡靡之音,六代的覆亡“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骄奢淫逸导致王朝覆灭这一深刻的主题。

宋代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形容声调宏大响亮),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又如: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当然,并非所有诗句的四句(联)都遵循这一规律,诗歌是个性化的产物,诗贵创新,因此,不少诗作为了特殊表达效果,往往结构上有些变化。如: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采用“起、承、承、转合“的章法,充分渲染得胜后的喜悦,以乐衬悲,深化主旨。

词:

词的章法,讲究开头、过片和结尾。一般的词作分上下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下阕之间明断暗连,既不全脱,也不明粘。

就开头而言,大致有三种模式:

(1)开门见山,直陈胸臆。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写景入手,因景生情。如范仲淹《渔家傲》

(3)先设一问,制造悬念。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过片大致有四种方法:(1)上下片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2)异峰突起。

(3)上下片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

(4)上下片一问一答。

结尾一般要放开,含有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最好……或以情结尾亦好”(沈义父)。

练习:

(1).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描绘了一幅边塞深秋肃杀苍凉的景色,下阕抒发了久戍思归的悲壮的情感。

(2). 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A.请写出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B.如何理解“悲欢离合总无情”中“总无情”的含义?

C.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一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卷)

参:

不十分在乎了,但这是表层意思,而今听雨僧庐下,传达出的是比壮年听雨更甚一层的愁苦,不然何至于彻夜无眠!尽管语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心境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表面上是超脱语,实为沉痛语。

C.结构上,上片回忆少年、壮年,下片写老年,并列对比,以乐衬悲。

内容上,不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写一时之感,而是历叙人生三个阶段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四)了解名物、典实、背景

1.名物

诗人的感情是由外物的触发而产生的,而在表达感情时,又常常以物为媒介,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白居易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因此,鉴赏诗歌,应对诗中所表现的名物有所了解,否则,很难把握诗人借此物所传达的情感。孔子在谈到《诗经》时曾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是从读诗收获这一面说的,而对于中学生,从读诗准备这一面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也是鉴赏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

(1).竹

暮春归故山草堂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黄鸟,黄莺辛夷,木兰树的花

这首诗赞美了幽竹的高尚品格。一二句描绘了谷口暮春的景象: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一片春残。“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凋零气氛。正是在这种情景下,才使得诗人注意到窗下的“幽竹”,她青翠葱茏,摇曳多姿,迎接着久别归来的主人。“不改”表现出翠竹依然故我、坚持操守的品格。诗人以春鸟春花的“稀、尽、飞”反衬出竹的“不改”,寄寓了诗人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竹、梅、兰、菊以及杜鹃、鸿雁、杨柳、明月、春水、香草美人等物象,虽然它们作为诗人创造意象出现在诗中时各有不同的内涵,但又都是与这些事物本身的特征相关并由此生发出来的。

(2).孤鸟

短歌行曹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这首诗中,曹操把那些“终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的士子比作飘飞不定的“孤鸟”,希望他们能依附在自己这棵大树上,这种比喻新奇、贴切,为后世诗人所效仿。

饮酒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诗人以“失群鸟”(孤鸟)自喻,渴望“劲松”的庇护。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寓居黄州定慧院时所作。诗人以鸿写人,用“孤鸿”不肯栖于寒枝表现了自己孤高自赏、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

由此可见,曹操最早用“孤鸟”形象来比喻没有地位的古代士大夫形象,后代诗人相沿习用,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此外,建议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林庚的《说“木叶”》。

练习: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2002年北京春考卷)

(1)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2)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每到秋天便南徙过冬,诗人见雁南飞而生思乡之情。

2.典实

了解典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诗中写到的有关历史事实,二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路径马嵬,由李隆基杨贵妃爱情悲剧引发思索,表达了对广大人民饱经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要准确无误的把握这首诗主旨,首先得了解有关典实——白居易的《长恨歌》、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杜甫的《石壕吏》;其次也要把握诗中所运用的映衬、比较的手法。李杨爱情悲剧固然令人感慨唏嘘,但这一悲剧毕竟是他们一手酿成的,安史之乱的爆发,绝不仅仅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更造成了千千万万如石壕村中夫妻一般的百姓的生离死别,而他们是无辜的牺牲品。一个“多”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喟。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凭吊诸葛亮所布的八卦阵遗址而写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明白晓畅,不难理解,但对最后一句却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没有灭吴,是诸葛亮的遗恨”;一说是“刘备为报弟仇,妄图吞灭吴国而遭到惨败,毁掉大好形势,这一失误是诸葛亮的遗恨”。到底哪种理解更为恰切,必须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来分析。据《东坡志林》记载: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苏轼有意借梦解诗,目的就是纠正第一种说法,即“失”不能解释为“失掉机会”“没有”,而当解为“失误”。因为根据历史事实,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联吴则胜,吞吴则败,所以第二种理解更为合理。

典实的合理运用,能收到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但若用得过偏过滥,则有掉书袋之嫌,也会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五四以后,一些新文化运动者写新诗反对用典,结果矫枉过正,写出的新诗过于直白,缺乏诗意。如胡适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此诗发表于1917年2月1日的《新青年》,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中国白话新诗,不用典,不讲究平仄、对仗,通俗易懂,但诗味淡薄,似顺口溜。

对于初学诗歌的中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典故、史实,特别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典实,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理解诗歌的前提,也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补充《常用典故》(略)

练习:

塞下曲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运用了伏波将军马援、定远将军班超、薛仁贵一箭定天山的典故,表达了献身边陲,渴望建立不朽功业的豪情壮志。

3.背景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原则,即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要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一注重客观事实的文学批评原则,迄今仍有现实意义。

了解背景,就是要了解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乃至整个时代背景,这对于正确鉴赏诗歌十分必要。例如: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清代施补华说诗最后两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最后两句到底是悲伤语,谐谑语,还是沉痛语,豪壮语?整首诗到底是反对战争,还是肯定战争?必须联系大时代背景来分析。王翰生活在盛唐时代,当时国力强盛,人民精神振奋,知识分子也崇尚、向往军功,歌颂从征和献身精神的诗作相当普遍。如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王维《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有侠骨香。”联系这样的背景,则“古来征战几人回”最好理解为豪壮语,它是赞扬边塞战士意气豪壮的牺牲精神的。

当然,若是中唐时期,情况就有变化了,陈陶《陇西行》中表现的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哀叹。再如:

从军行盛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北征中唐·李益

天山雪后北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同写边愁,同写月亮,但境界有明显的差异。与当代歌曲相比,差异更为明显: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站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保卫。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有些诗作,必须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去分析鉴赏。如: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作《近试上张水部》,从这一诗题可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单看诗作本身,很像一首闺意诗,表现的是新媳妇洞房花烛夜之后早起拜见公婆时忐忑不安的心情;而联系诗题分析,则可知朱庆馀是以新妇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主考官,意在表达“近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期望能得到水部郎中、著名诗人张籍的称扬和荐引。张籍的回答也十分富有情趣: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以越女的美貌、动听的歌喉比朱庆馀的才华,暗示“时人”不足贵,而朱庆馀必得主考官的青睐。张籍还有一首《节妇吟》,也颇耐人寻味: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的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诗有一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可见,这是一首赠给当时权倾朝野的东平节度使李师道的诗作。当时,李师道想拉拢张籍入幕,张籍是反对蕃镇割据的,于是写此诗婉拒。诗以比兴手法明志,表明自己忠于李唐王朝,主张统一、反对,不愿受李师道拉拢的立场。

中学生鉴赏诗歌,需要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有时需要借助诗题、诗后的注解,并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行分析。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应了解诗人被流放夜郎遇赦的经历;读李清照的《题乌江亭》,也应了解李清照、赵明诚逃难的遭遇(参见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而考试答题时,更要注意题干中的有关提示。

二. 感悟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名物、典实、背景等特点,仅仅是鉴赏诗歌的基础,真正的欣赏,是需要读者用心去感悟,必须深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中去。古代诗家讲究妙悟,宋代严羽把诗和禅联系起来,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就是对诗中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的心领神会,对艺术美的感知和领悟。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谓入情,就是对诗意的感悟,就是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会心和共鸣。

长干曲崔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短短20个字,不做任何描述,如果停留在字面本身,虽然没什么难懂,但却无法品出诗的韵味。这就需要联想和感悟:

江水滔滔,两舟邂逅,为了消解、排遣孤舟航行的寂寞,一船家女主动地去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哪方人氏。不等对方回应,又立即自我介绍。或许因为唐突,想掩饰一下自己的害羞:“停船相问,别无他故,也许你是我的同乡呢……”就这样,一个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青年女子形象就凸现在眼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男子也许做了令人兴奋的回答,也许有了一段江上同行的快乐旅程……这样,我们就进入了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体会到诗歌所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这就是感悟。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诗前四句借草木花鸟等意象表现了春城的败乱景象,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后四句写心系亲人的情感,充溢着离愁别恨。这一层意思一般读者都能体会得到。要是再深入一层,还能分析出诗歌所用的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这些都还是浅层次理解、把握,对于欣赏诗歌而言,还要能感悟出诗歌的言外之意。司马光曾在《温公续诗话》中谈到读此诗的感受: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由此可见,司马光不仅把握了诗的浅层意义,更感悟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妙悟,是对艺术美的感知,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在读诗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 联想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是指由欣赏对象的触发,在欣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诗歌欣赏中的联想大致有两类:一是诗歌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在欣赏者心中的映现,即相关联想;一是由欣赏对象生发开去,进行新的开拓和发挥,即相似联想。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首句描绘了一幅迷蒙幽静而又不乏浮动游走意态的图画,次句紧承首句,点明诗题,三四句转合,表明主旨。但从字面上看,诗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商女”,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歌楼的场景,歌女演唱什么内容并不是由歌女自己喜好决定的,而是由听歌者的兴趣爱好决定的,也就是说,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亡国之曲本是无心的,也是无知的;而座中的听歌人——官僚士大夫,沉迷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听《玉树后庭花》是有意的。这么说来,作者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向这些官僚士大夫的,他是用“商女”的“无知、无心”反衬官僚士大夫的“有意、有心”,较之直接批判,讽刺意味更浓。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在灯红酒绿、浮华喧闹的歌楼外,还伫立着清醒正直的诗人形象,他隐忧国事,愤世激俗,一个“犹”字,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绾合起来,表现了他无限的感慨,而这与现实生活中那些尸位素餐、庸庸碌碌的官僚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联想大体属于相关联想,还有一类联想,往往超出原诗的情境之外,只取其相似点,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晏殊、柳永、辛弃疾词所创造的意境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对事业、对学问的企望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事业学问追求的执著专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这种联想,如清末谭献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叙》)。平时人们常引用一些古诗句说明道理或表达某种情感,多属于这一类。如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献身精神,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认识规律等等。

当然,联想、感悟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欣赏诗歌时也没有先后之分。分开讲解只是为了方便而已。对于中学生而言,鉴赏诗歌,积累是前提,了解是基础,感悟联想是核心,而适当的训练是巩固。

文档

诗歌鉴赏讲义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讲义吴青松引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的体现。一部中国史就是在无数诗人热情的讴歌中绵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无数诗人深情的吟唱中传承。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之精髓,让圣火代代相传。吟咏古典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腹有诗书气自华”。品味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略诗词歌赋的神韵。总体构想(一)积累1.赛诗擂台:复习小学、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2.诗词溯源:简介中国诗词发展史3.每日一诗:每节课由学生介绍一首诗词4.形象感知:欣赏《唐之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