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县是一个人口中等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农业资源上有着其他县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我县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就要发掘县域课程资源,努力执行国家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现制定三级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三级课程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国家课程难以满足我县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地方课程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多样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效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
地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改革的任务。地方课程的核心是国家课程的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的结合与融合。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总而言之,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育人体系中,国家、地方、学校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责任。
在地方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我县社区发展的现实,设置有利于把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应当多开展有关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研究,而不应把大多数地区开设的共同课程、必修课程作为地方课程。
二、实施三级课程的思路及目标
我县三级课程在认真执行国家及省厅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开发学校课程。总体目标是:2007——2008学年度成立三级课程管理委员会,引导全县教育干部及广大教师认真研究三级课程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学校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知识。2009——2010学年度着手建立实验校,在实验校区开发部分学校课程。2010——2011学年度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面开展学校课程的开发工作。2011——2012学年度总结评估,展示成果。
三、学校课程的实施
学校课程的实施是我县三级课程实施的重点。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学校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1、课程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2、基本理念
①、学生是学校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②、“生活世界”是学校课程内容的范围。
③、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④、学校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会、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⑤、教师和学生不是学校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学校课程的创造者。
3、教学原则
学校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②、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③、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④、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①、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学生阅读、棋类等。
②、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③、队组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5、课时安排
学校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6、教学内容及目标
实施学校课程,要遵从我县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构建学校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类 别 | 科 目 | 培 养 目 标 |
| 学科类 | 数、理、化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社会、宜宾的古今,数、理、化、生物、英语、信息技术竞赛辅导,美术作品竞赛辅导。 |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适应初中生能力、心理水平要求;培养尖子学生;发展突出个性特长。 |
| 技能类 | 理、化、生兴趣实验,口语交际、网页制作,心理辅导,远程系统,科创发明。 | 培养学生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提高操作、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责任感。 |
| 艺术类 | 民乐训练,声乐训练,美术鉴赏、创作、写作。 | 培养学生兴趣、审美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
| 体育类 | 篮球、田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健身操。 | 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能力,并掌握一定特长,提高竞技水平。 |
①、学生评价
我县把学校开发的学校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按照我县制定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进行过程性评价及终结评价,评价分为四个档级:优秀、优良、合格与待合格。
②、教师评价。
Ⅰ、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Ⅱ、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Ⅲ、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Ⅳ、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8、师资培训
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承担学校课程的主体,依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目前师资培训应采用以下方法。
①、走出去——参加县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回校后积极辐射。
②、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专家,对我县教师进行培训。
③、以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一帮一”结对互助,培养青年教师。
④、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教师自主学习,以掌握一门或几门学校课程教学能力。
⑤开展“周末论坛”,专题研讨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
9、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课程的基础。任课教师要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务实钻研学习,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通过实践,反馈调节,最后形成赋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教材。教师开发教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调查收集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素质的水平,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材料,为课程选材的提供依据。
②、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材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③、组织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④、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鉴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
⑤、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10、配套措施
①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②、学校要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学校课程的教学,邀请县教育局领导,教研室领导或外省市专家以及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到校指导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③、将学校课程的实施,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工作实绩载入教师专业技术档案。
④、学校要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