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自然地理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端,地处北纬20°08′至25°32′、东经109°40′至117°20′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广东省北倚南岭,与湖南、江西两省相连,东邻福建,西接广西,南频浩瀚的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全省陆地面积17.96万km2,陆地面积17.76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2%;沿海岸线曲折,岛屿、港湾众多,岸线长3368.1km,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 m2以上大小岛屿759个,海洋面积约35万km2。
2.1.2 地形地貌
广东省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向腹部倾斜,地形变化复杂,山地、丘陵、台地、谷地、盆地、平原相互交错,形成多种自然景观。北部、东北部和西部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62%,台地、平原约占38%,主要山脉有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石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等,多为东北至西南的华夏式走向。湘粤边境的石坑崆海拔1902m,为全省最高峰。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平原、雷州半岛台地平原,海滨有小块平原,河流两岸和山间有河谷平原和盆地,水土条件优越。
2.1.3降水
广东省地处低纬,面向海洋,水汽充足,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降水丰沛。但由于省内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平原交错,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地区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为1771mm,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在时间上表现为年内和年际变化大,在空间上表现为地区变幅较大。
我省降雨主要分为锋面雨和台风雨两大类,因此降水有明显的前后汛期之分,前汛期(4~6月)主要为锋面雨,后汛期(7~10月)主要为台风雨。
全省各区由于受锋面雨或台风雨影响程度不一,其年内分配情况各异,北江上游早在三月份即开始出现锋面雨,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多出现在3~6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北江中游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多出现在4~7月,约占年降水量的55~60%;全省其他地区(除雷州半岛外)受锋面雨及台风雨共同影响,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多出现在5~8月,约占年降水量的55~65%;雷州半岛地区以台风雨为主,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多出现在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5%。全省少雨期为11月至次年3月,连续五个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0~28%;粤北山区春汛早,11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重为25%左右,其他地区为15%左右,而冬春旱严重的雷州半岛地区仅为10%左右。总的来说,我省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百分数的变化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枯季(11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数则相反,由北向南逐步减少。
粤北地区降水由于受北方冷空气入侵、静止峰位置移动的影响,而沿海受台风和热带风暴侵袭的频次和登陆地点不定的影响,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年降水量最大为2316.3mm(1973年),最小为1259.6mm(1963年),最大年份降水是最小年份的1.84倍。
2.1.4 河流与水系
广东省位于珠江流域下游,境内河流众多,除珠江流域的河流水系外,尚有韩江流域及粤东沿海、粤西沿海等诸小河流水系。全省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集水面积1000 km2以上的有62条;其中入海的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542条河流中发源于邻省或部分集水面积在邻省的有44条,发源于我省流入邻省的有,即省际河流共52条。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有重要水道26条。
珠江流域面积453690 km2,干流长度2214 km,是我国第四大河流,而水量则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珠江流域是一个复合的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三角洲等四个水系组成。韩江流域是我省除珠江流域外的第二大流域,干流发源于我省紫金县七星岽北称梅江,北东向流经五华、兴宁、梅县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来自福建的汀江汇合后始称韩江,此后流向折向南,至潮安进入韩江三角洲分为东溪、西溪、北溪,经汕头市各入海口注入南海。
粤东沿海诸小河系中,集雨面积大于1000 km2、入海的河流有黄岗河、榕江、练江、龙江、螺河及黄江等,其中榕江最大,集雨面积为4408 km2。受地质构造线的影响,诸小河多呈西北和东南流向。
粤西沿海诸小河系多属山地暴流性小河,河流短促、独流入海,集雨面积大于1000 km2的有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等。
2.1.5 水资源
广东省面临南海,直接承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及太平洋水汽的输入,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河川径流量完全由降水补给,水资源量较丰富。
虽然降水充沛,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达全国平均水平,加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大,水土资源分配不平衡,而我省的经济和人口又集中于江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的不均匀性,导致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等缺水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450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m3。
按2000年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82万人计,我省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118 m3,比全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2200 m3还少,而且省内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地区差异非常大。在水资源相对丰富、人口密度较低的清远市、河源市和韶关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高达7526 m3、6679 m3和6578 m3,而水资源相对较少且城市化率高、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和深圳市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及粤东沿海的汕头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低于1000 m3的缺水线以下,尤其以深圳市最低,本地水资源量只有295 m3。
2.1.6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我省降水虽然比较丰富,但在时空分布上却不均匀。时间上,我省降雨多集中在4月~10月, 汛期雨量占了全年的75%~90%,大部分降雨无法利用,呈径流形式排走,强降雨还常会引起洪水险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而冬春相连的11月至次年3月,降雨又常少至造成我省冬春连旱的现象,尤其是沿海地区,由于河道的来水减少,水位下降,致使咸潮上溯,居民的生活用水都受到影响。空间上,降雨的地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粤东沿海莲花山脉东南迎风坡、东北江中下游及粤西沿海三个高值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800mm以上,其中粤西沿海高值区的中心阳春仙家垌站还出现3138mm的最大年降雨量;而低值区的年降雨量最高也不超过1600mm。我省的这种降雨分布,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带来一定影响,由于年际变化大,需修建调蓄水库或水利工程拦蓄径流,解决用水矛盾,并拦洪削峰减轻洪涝灾害。目前我省在东江、北江和韩江等几条主要江河上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并通过科学论证,进行梯级开发,不仅对防洪抗旱起到巨大作用,还给供水、灌溉、航运、旅游等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不合理性,使地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全省降水丰富,过境水量大,河网发育,但地表水体水质污染日趋恶劣,严重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据2005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在评价的59km河长中,~类水质河长为4638km,占总评价河长的71.8%;劣于类水质河长为1821 km,占28.2%。超标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耗氧有机物和总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