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23:33:53
文档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夏辉明(一)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由心脏收缩、大动脉血管弹性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等因素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如下:1.年龄、性别:两性血压皆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平均收缩压自35岁起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4mmHg;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即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1.5mmHg。男性青少年血压—般较同年龄组女性稍高,但自45岁起,女性收缩压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到55岁后绝对值也大于男性,显示女性更年期
推荐度:
导读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夏辉明(一)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由心脏收缩、大动脉血管弹性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等因素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如下:1.年龄、性别:两性血压皆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平均收缩压自35岁起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4mmHg;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即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1.5mmHg。男性青少年血压—般较同年龄组女性稍高,但自45岁起,女性收缩压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到55岁后绝对值也大于男性,显示女性更年期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  夏辉明

    (一)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由心脏收缩、大动脉血

管弹性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等因素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如下:

    1.年龄、性别:两性血压皆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平均收缩压自35岁起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4mmHg;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即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1.5mmHg。男性青少年血压—般较同年龄组女性稍高,但自45岁起,女性收缩压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到55岁后绝对值也大于男性,显示女性更年期前后血压上升。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35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后,则女性高于男性,致总患病率女高于男。

    2.身长、体重:体重与收缩压及舒张压正相关,身长和体重指数与舒张压正相关,超重者血压比正常体重者高,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

    3.职业:脑力劳动者血压比体力劳动者高,高血压患者率:城市脑力劳动>城市体力劳动>农村。农村血压明显上升年龄较城市人群迟10年。

    4.民族:各民族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差异。

5.饮食营养:素食、鱼多地区血压低,耗盐多地区血压水平高。

6.气候等:夏天血压较低,冬天血压较高;立位收缩压稍降,舒张压稍升,脉压变小;熟睡时血压低,清醒时较高,剧烈运动血压可高达200/100mmHg。

    7.遗传:高血压为主要基因-微效基因共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一般来说,基础血压水平较高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亦较高,上述影响基础血压才水平的各种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经常升高。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功能损害,通常认为,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或病理过程。

    血压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生理常数,各年龄组血压呈正态分布,但随年龄增长而曲线右移,离散性增加,高值部分增多,低值部分减少,呈正偏态分布。高血压的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根据血压读数连续分布中人为的选定一个阈值,确定该阈值的水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纯流行病统计学方法:对人群血压(按年龄性别分组)依“平均值+1.5~2个标准差”为正常范围高值,例如《实用心脏病学》(1978年版)高血压诊断标准:

      收缩压: >39岁 >140mmHg (100+年龄)

               40~49岁 >150mmHg (100+年龄)

               50~59岁 >160mmHg (100+年龄)

>60岁 >170mmHg (100+年龄)

       舒张压:>90mmHg

以上是我国1959、19、1974年全国心血管病会议拟订的诊断标准,共同特点是诊断标准与年龄相联系(单纯流行病学调查),不考虑血压对病理、合并症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2.病理学方法:寻找基本缺乏心血管轻微病变(如眼底血管改变等)的血压分界点。寻找血压增高的病损点,以确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承认血压随年龄增高是正常生理现象。实事上将血压全部正常的家属成员按年龄分组,并未发现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现象;某些不发生高血压的低食盐地区(如爱斯基摩人),居民的血压并不显示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这种方法较单纯流行病调查是一种进步,但难以在大范围实施。

3.前瞻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前瞻性观察,比较血压水平与死亡率(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间的关系。例如据报道,舒张压>83mmHg,但<90mmHg的人群,死亡率较<83mmHg的人群明显升高。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具有可抄作性。西方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群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具有大量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可靠资料。唯一困难是时间夸度长,例如10年、2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将日益显示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例如WHO在1987年规定,血压≤140/90mmHg为正常,≥160/95mmHg为高血压,介于其间为临界高血压。但1999年修改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显然受了前瞻性研究的影响。

    (三)目前我国高血压的一诊断标准

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上述),正常变异和病态之间难以截然划分,因此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划分标准,各国(甚至一国的不同时期)不太一致。我国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推荐的诊断标准(1999):

                 成人(>18岁)高血压定义和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

    1期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94

    2期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期高血压(重度)           ≥ 180                   ≥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90

2003年5月14日,美国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分类作了新的界定:

       高血压分类(JNC7)

血压分类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 <120 <80

高血压前                 120-139                  80-

1期高血压                140-159                 90-99

2期高血压                ≥160                   ≥100

该标准将JN6之2、3期合并为2期,并提出了高血压前的概念,将正常血压的标准又下调了!因为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发现,血压从115/75mmHg开始,每增加20/10mmHg,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55岁血压正常的人,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为90%;50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比舒张压高对心血管的危险更大。这些研究结果,无疑对心脑血管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JNC7发表后受到各国普遍关注,但也引起了较大争议。主要是认为“高血压前期”的提出,会增加许多人的精神负担。欧洲和我国目前仍采用WHO标准。

诊断高血压的临界值是人为规定的。随着人们对高血压认识的逐渐加深,这一临界值的确定也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它对临床上高血压的治疗将更具有指导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变化过3次

1951~1986:高血压:>100+年龄/90mmHg

1987~1998:高血压: >160/95mmHg

                   临界高血压:140~159/90~94mmHg

1999~2010:高血压:>140/90mmHg

 

文档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和依据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夏辉明(一)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由心脏收缩、大动脉血管弹性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等因素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如下:1.年龄、性别:两性血压皆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平均收缩压自35岁起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4mmHg;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即稳步上升,每5岁增加1.5mmHg。男性青少年血压—般较同年龄组女性稍高,但自45岁起,女性收缩压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到55岁后绝对值也大于男性,显示女性更年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