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学情分析:
从歌曲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爱中的另一个层次,爱分很多种有:博爱、母爱、情爱等,在这其中感受最普通而又伟大的爱-母爱。让学生从浅显的意识中懂得其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 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一、组织教学 |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1=C 2/4 1 2 3 4│5 ─│ 5 4 32│ 1─ ‖ (师) 同学 们 好! (生)老师 你 好! |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1=C 2/4 1 2 3 4│5 ─│ 5 4 32│ 1─ ‖ (师) 同学 们 好!(生)老师 你 好! |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 |
| 二、欣赏与 感受 |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那位同学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而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到大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像一下,你们小时候,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哄着你们睡觉,那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 回答问题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 |
| 三、新课学习 |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勃拉姆斯及德国三B | 【设计意图:了解与歌曲有关的更多知识。 】 | |||
| 3、师播放歌曲《摇篮曲》 | 让学生轻声哼唱《摇篮曲》 |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欣赏,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母爱情感。 | ||
| 4、师弹奏歌曲旋律, | 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 ||
| 5、学唱歌谱与歌词 随琴模唱歌曲旋律 (1)采用随琴模唱法视谱,掌握歌曲旋律。 (2)教师呈现乐谱,学生思考:歌曲有几个乐句应该在哪换气 (3)强调在八度大跳处,找发声练习中的感觉用气息支持声音。 | 引导学生标出换气口,引导学生在唱谱时注意吸气和换气。 | |||
| 6、模唱歌词,初步唱会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1)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并唱好装饰音。 (2)在演唱中注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 | 【设计意图:初步唱会歌曲,注意演唱的呼吸,把握歌曲速度、力度及情绪。】 | |||
| 四、创作与表演 | 1、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可利用教室内资源自编自导进行演唱排练,教师负责音响播放及侧面观察、引导。 | 学生自己表演 汇报今天所学内容和创编的内容 |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式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进一步强化演唱及表演技能。】 | |
| 2、分组汇报演出,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表现能力,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 |||
| 五、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1、舒伯特《摇篮曲》 师播放舒伯特《摇篮曲》,学生随着歌曲一起唱。 2、东北民歌《摇篮曲》 师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老师随着歌曲一起唱。 讨论:比较二首歌曲的异同。 | 师:不同是前者直接抒发感情,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感情。 相同是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摇摆的节奏。 | 【设计意图: 感受音乐的多元化,让学生感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同一音乐体裁的歌颂。 】 | |
| 板书设计 | ||||
| 《摇篮曲》勃拉姆斯 爱--母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