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3
● 倪 芳1,王 莉2
(1.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2.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 要:大学生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化、公开化。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恋爱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的恋爱原因及心理特点,同时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恋爱观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8)01-0027-0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已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调查中,表示自己以前谈过恋爱和目前正在谈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在校期间不准备考虑这个问题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11%,而这11%的学生对别人恋爱也表示理解和接受,这表明学生对恋爱普遍接受。虽然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性机能成熟与性意识觉醒而引起心理上微妙变化的时期,已经到了谈情说爱的阶段。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而且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时期,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偏离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幸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恋爱的原因及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生恋爱原因及特点分析
1.大学生恋爱是其身心发展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青春期前期开始显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到了青春期中、晚期,亲密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朋友已不仅仅是倾诉对象。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以前的群体进入新环境,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等,多重目的使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大学生引向恋爱是极其自然的事。同时,大学生年龄多数在18岁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心理学划分,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异性接近”期,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产生了。
2.相对轻松、优越的大学生活成为滋生恋爱的温床
大学生们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而此时他们的身体发育已到了成熟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不是很重,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恋爱。而且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多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没有顾虑,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可以摆脱家长的约束,这些都为恋爱创造了条件;大学又是青年男女大量聚集的场所,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就变得容易。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很多,便于各院系学生扩大交往,加深了解,在长期的交往中,男生、女生彼此熟悉了解,产生信任和友谊;还有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考上了大学就该放松了,因而对于学习就采取应付的行为。由此就有大量的剩余时间,无所事事,于是就萌生了谈恋爱打发时光或寻找精神寄托的念头。
3.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也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6人居住的宿舍里,有5个学生已经恋爱,那么另外一个形影孤单,很快也会恋爱。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新生刚入学时,内心都充满了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幻想,但是当他们看到师哥师姐们,出双入对时,会产生羡慕和向往的思想,恋爱在他们心中就成为一种时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跃跃欲试。还有不少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异性伴侣就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会被人瞧不起,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大学生,为表现自己并非,也盲目地加入恋爱大
3收稿日期:2007-10-20
作者简介:倪 芳(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团总支,助理研究实习员。
军。
4.低俗的商业文化的诱导以及污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大学生热衷于恋爱和情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和社会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要接受各种挑战和影响。当今社会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流行歌曲、报刊、书籍,青春言情内容相对较多,例如港台、日韩青春偶像剧中有大量表现青年恋爱的场景,使得青少年过早就对恋爱产生了向往。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问题的讨论,使大学生们眼花缭乱,难辨是非。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吸引消费者,不健康的小报、书刊、光盘及网站,对恋爱、性进行夸张的描写和渲染。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些作品会对他们的心理、生理产生刺激,在思想上产生误导,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过早涉足爱河,有的甚至偷尝禁果,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呈现出感性冲动、低年级化、不稳定性等特点。面对恋爱问题,大学生往往表现为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在调查中针对“大学生恋爱原因”这一问题,有37.2%的大学生选择“寻找真爱”,有26%选择“积累经验”;有12.3%选择“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24.5%选择“丰富生活,摆脱寂寞”。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婚姻,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还有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是随大流。这类学生在择偶时更不会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不道德的多角恋爱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有的甚至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做出极端的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据调查,恋爱失败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第一大原因。
目前,大学生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因为他们年级尚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缺乏深入了解和正确判断与评价一个人的经验,还有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这些因素都造成他们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同时又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恋爱又具有不稳定性。
二、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
从大学生的恋爱原因及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恋爱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因此,大学生恋爱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应担负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问题的重任,而且在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要讲求方式方法。不应把大学生恋爱视作洪水、猛兽,对已经恋爱的学生不要简单指责、干涉,也不要把他们打入另册,而应主动给予关心、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我们应该像大禹治水,“不能堵,而要疏”。
1.加强道德教育,建立“爱”的观念和思想,引导正确的恋爱行为
(1)注重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活是学习专业技能的黄金时期,是决定未来方向的关键阶段。加强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业、职业、恋爱与人际关系这四大问题的关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而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应该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在学习等各方面进取向上。同时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我们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使他们明确对自己、对他们、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2)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对待恋爱问题上要帮助大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既不要强调爱情至上;也不必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有意疏远爱情。要教育恋爱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和生活情趣为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教育大学生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恋爱言谈、举止要文明,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不文明的恋爱行为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要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引导大学生多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把恋爱行为在社会道德规范内,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2.科学、广泛地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
性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5岁以上的孩子进行分层次的性健康教育了,但是我国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性”似乎永远是一个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话题,因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健康的性教育。“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知识,学校有责任将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由学校承担性健康教育,较其他教育模式更具优势,也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即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不良的性信息,也能够分辨是非,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不可以做。学校的性教育未必是学生了解性信息或性知识的惟一窗口,但却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行为。在当今这个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里,对学生进行性信息封锁,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促成学生从其他非正规渠道了解性信息,甚至尝试一些不应该有的性行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方法就是免除神秘”。
学校应通过课堂,开展正规的性教育。同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在敏感问题上做到适时、适当、适宜,既要把学生从长期的“性禁锢”中出来,又要防止他们被西方的“性”所侵蚀;还可能通过举办“科学性知识”讲座,或者播放专
82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第10卷 总第37期)题“科学性知识和性卫生”的科教片。以性生理和性心理作为基础,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通过性教育,使大学生从性的神秘圈和性误区中走出来。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
3.开展恋爱心理指导及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在我校乃至全国各大高校因为大学生恋爱遭遇挫折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因为恋爱问题陷入痛苦的深渊,感到对人生失去信心和希望,耽误或者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各种极端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大学生的恋爱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高校应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及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广泛开展恋爱心理指导工作及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热恋中科学合理宣泄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学会理性的控制自己,不做感情的奴隶;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正确认识自己,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理论上的东西,学生往往都会很清楚,但是当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会一味的钻牛角尖,如果有人指导一下,就可能很快就能够从死胡同中走出来。所以,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可聘请一些心理学专家,通过举办讲座、开设校内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等方法,向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受挫能力。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大学生恋爱是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争取早日成材。□
参考文献:
[1]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2]江光荣.选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宏如.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4]丁晓禾,刘以林.世语通言[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5]张玉堂.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状况的调查[J].河南职业技术师学院学报,2006(4). (接第24页)
建立健全了以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以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减免、补助为辅助形式的助学体系。通过“奖、贷、勤、助、减”等一系列措施扶助困难学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配合银行和自治区学贷中心,做好助学贷款的申请、发放和贷后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坚持把学费的10%作为勤工助学基金,成立了勤工助学中心,通过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努力解决特困的生活问题。广泛联系和吸引社会力量来校设立奖(助)学金,目前,有6项是专门为特困学生设立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心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学校依托“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与服务体系。心理辅导与服务中心由过去单一的个案心理咨询,发展为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热线电话、“心窗”网站等多形式服务。组建了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育”委员组成的900多人的“大学生心理护航员”队伍。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每年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2007年1月,我校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就业涉及到大学生的未来和家庭的期盼,是和谐校园建设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以实现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提升服务手段,积极开辟就业市场。通过按类、分专业举办就业洽谈会、开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等形式培育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构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毕业生在自治区各行各业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校园和谐和社会和谐。
二是注重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学校在推进改革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提高教职工的津贴、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改善校园环境和教职工的住房条件等措施,让教职工充分享受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果。2005年以来,学校多方筹措经费,硬化校园住宅区7.3万平方米。新建教职工住宅楼8栋,493户教职工喜迁新居。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维护教职工权益。学校在制度建设中,把导向和价值导向结合起来,以制度建设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和校(院)两级校务公开制度,凡属学校和学院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事宜都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凡属学校和学院改革、发展、建设和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宜都及时进行公示,做到公开、透明。认真处理和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每年教代会的提案,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把党和的关怀及时传递到有困难的教职工。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教职工的民主决策能力,维护了教职工的权益,得到了教职工的普遍称赞。□
92
● 倪 芳,王 莉 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 德 育
